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亏。就是我们临床所说的肾虚,其主要表现为腰酸腿痛,疲乏无力,头晕眼花,精神不集中,记性差,性功能减退;男性出现阳萎、早泄、滑精,女性出现头发脱落。带下稀薄、婚后不育等。有些人总认为,肾虚吃点补肾药就好,这是很不正确的。因为肾虚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中医辨证应该分为肾阳虚及肾阴虚,两者的治疗有很大的不同,一个要用热药温补,一个要用平性或凉性药滋补。如果阴虚用热药势必更为伤阴助火,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火上加油”,虚而益损。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生命哲学,从大道的虚静本质出发来理解生命,主张虚静乃是生命的大根大本,动作纷纭只是暂时的表象;生命倘能致虚守静就是归根复命.归根复命就要对生命的顺向消耗过程(顺则生人)作逆溯的修身炼养(逆则成仙),利用天地阴阳消长之机,夺天地生生不已的造化之妙,得长生久视之生命自由.对当代普通人而言,归根复命就是要解决好睡眠问题,其大要乃在于因应阴阳之道,动而复静,往而知反,发掘和培育自身生命的内在潜力,以减缓或消解生命的消耗,得享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3.
《内经》在吸收中国古代有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阴阳和谐观。认为万物“和于阴阳”,阴阳和谐使事物得以稳定地发展。它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社会发展同样也需要阴阳和谐的观点。《内经》的阴阳和谐观对于其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帛书《易传》大抵上反映了战国末季至汉初的易学思想,一方面它与今本《易传》存在很大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的易学思想.在《周易》解释上,《要》、《衷》二篇提出了“以德知《易》”和“以德占《易》”、“拟德而占”的观念,反映了孔子先其德义而后其祝卜的思想.《衷》提出了“《易》之义萃阴与阳”的命题,不但与战国末至汉初人们对《易》义的概括相合,而且纳入了“五行”的概念.帛书《易传》的阴阳说属于宇宙论性质,它将天地、阴阳、动静、刚柔和文武等构筑为一个有序的观念系统,并聚集在乾坤二卦的内涵中.帛书《易传》包括八卦卦气说和《损》《益》卦气说,二者均为其阴阳说的表现.帛书《易传》十分重视乾坤说,《衷》有“三说”和“详说”,不过在内容上与《文言传》不同;而《二三子》则反复阐述“龙德”,重视其“神圣”之义,这是为其政治哲学服务的.总之,既要看到帛书《易传》对今本的继承,也要看到二者的区别,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汉初易学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理想人格与理想国分别是至德之人与至德之世,其实现前提是内心达到无欲望撄扰的虚静状态.以虚静之心观物,和镜子成像一样:镜子成像的前提是“虚”、“静”,只将外物毫无偏私地呈现;体道者用心若镜,使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虚空澄明,纯净旷达的状态,排除思想中的杂念和欲望,对外物不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万物众生平等,人与世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物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东升 《文史哲》2002,(5):134-138
虚估是以虚钱估物价 ,最初因乾元二年 (75 9)虚钱的初次产生而出现 ,又因宝应元年 (76 1)虚钱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省估也是一种虚估 ,但它不是因虚钱而产生 ,而是由省估产生虚钱 ;省估因两税法实行后农民负担加重而在建中二年 (781)至贞元二年 (786 )间产生 ,因是各地征收虚估物的标准物价 ,也称中估 ,但不能称“省中估” ,现有文献中无此说法。省估虽然在减轻百姓负担方面的作用很有限 ,但因方便统治者做到“量出为入”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7.
养胃食羊肉     
羊肉营养丰富,质嫩味美,甘而不腻,性温不燥,能温中补虚、补肾壮阳、开胃健脾、补气利肺、养肝明目。秋凉后易致胃病,当脾胃虚寒以致消化不良、厌食、肾虚阳痿,以及男性五痨七伤、妇女产后带下和一切虚寒性疾患时,吃一些羊肉将大有裨益。下面几款羊肉的吃法,你不好试之。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心论——礼法规范人群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公认的是,礼是荀子的核心思想,而礼(法)都是规范人性而使人合群的需要.心是情欲与礼法之间的媒介,心使礼法约束群成为可行.人性之所以能够受礼义之范导正是通过心的体知来实现的.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与“诚”来治心,治心之目的是为了保证礼义对人性约束与改造的实现.在荀子看来,人之所以能合群,心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文人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对中国画风格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人深厚的学养与性情是文人绘画形成的起因,文人的处世哲学不同程度的作用于文人的绘画理论与实践;文人的归隐行为成为其绘画平淡阴柔风格产生的客观条件;文人绘画作品阴柔之美与传统“道”的理论中虚实、阴阳互动的客观原理在思想上有直接的联系,虚实互动的阴阳观直接影响了文人绘画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家庭科技》2011,(11):34-34
补肾是男性的“重头戏”。肾虚的男性多表现为腰酸、肢冷、腿软、性功能减退、耳鸣等症状,饮食进补应以补肾固阳、养血固精为本。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德哲学具有内敛性的一面,而“虚”德正是这种特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从形上本体之“道”与精神生命的角度契入,论述老子对道德之“虚”的界定、展现和修证。“虚”是对“道”状态的本体描述,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应然状态,也是生命理想境界的超越追求。老子通过“盅”、“谷”、“海”等形象化象征来展现道德之“虚”的本质内涵;并通过“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上德若谷”等修养功夫来涵养道德精神、通达大道。  相似文献   

12.
补肾食疗方     
《家庭科技》2015,(3):35
1.冬虫夏草15克、老雄鸭1只.将冬虫夏草放于处理干净的鸭腹内,加水炖熟,调味后食用.可治疗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久咳虚喘、病后体虚等.(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2.杜仲末10克、猪腰1枚.将猪腰洗净切块,拌入杜仲末,以荷叶包裹,煨熟后食用.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高血压、胎动不安等症.(明代《本草权度》)  相似文献   

13.
冬令时节,体虚的人习惯采用进补法以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然而,不少人吃了补药,就出现口舌生疮、失眠、胃脘疼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此症状属“虚不受补”,多因体质虚弱,不能承受峻补之品,进补后先引起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吸收机能,致机体营养不良,气虚血弱;气虚血弱反过来又影响消化吸收机能,于是吃了补药补品就引起不良反应。 其实,虚不受补症状是可以改  相似文献   

14.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 ,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美称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本文拟对《周易》蕴涵的民族审美心理作一初步探讨。一、阴阳之美“阴阳”观念产生较早 ,在西周铭文中就有“阴”与“阳”的文字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 1卷 ,第 74页 ) ,大概指的都是方位。《诗·大雅·公刘》有这样的诗句 :“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也是指方向。从这些文字记录可以看出古人最初关于“阴阳”的概念。此后 ,《国语》、《左传》、《老子》等文献中都多次出现“阴阳”概念。而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思想史上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虚”和“实”概念的人 ,尤其突出“虚”的作用。虚非虚假、虚无之意 ,而是指谦虚、博大、容物之德 ,意指心灵渊博广大的涵容性。从伦理角度来看 ,“虚”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内涵 ,与人的道德涵养紧密相联 ;作为传统道德中的基础性范畴 ,它又是人的德性与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物质观念的强化 ,物欲充斥着人们的整个心灵 ,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道德方面的某些倒退 ,致使人的心灵没有空间再来包容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有必要来认清中国传统“虚”德的本质和内涵 ,发挥其在道德…  相似文献   

16.
西汉《周易》经学经孟喜、焦延寿、京房等人的努力,发生了阴阳灾异化的转向。这一转向肇端于宣帝时的魏相、孟喜,至元帝朝京氏《易》立于学官,始成就经学的地位。而之前立于学官的孟喜《易》仍然保持汉初儒门易学的宗旨,与京房假托的孟京之学并存。京氏《易》的官方化,得益于彼时阴阳灾异说的盛行。同时,它又反过来改变了西汉《周易》经学的格局,造成了《易》与律历之学的杂糅,导致《易》在五经之中地位的提升,最终经刘歆等人的努力而推出《易》为五经之原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从“易”理看王夫之对朱熹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王夫之在构造其“易”学体系时,以乾坤并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再从错综为用中揭示了六十四卦之关系,它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立统一,及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的规定性和矛盾的多样性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均是阴阳变化的反映,是本于阴阳而又表现为万殊之气,这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这是夫之在“易”学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夫之更进而指出:“盖否极而倾,天之所必动,无待人也”(《宋论》卷七)。他认为,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变化,是自然界乃至社会、人物自身必然的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社会由三王五帝到封建郡县,这个发展的过程并无终结。封建郡县制必更向另一个新的阶段变化发展,而“渐统一于大同”(《读通鉴论》卷20)。这个大同思想便是新兴社会阶级思想的萌芽,它出现在夫之关于宇宙世界必运动变化发展,其动力则是其自身矛盾转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更为其后的思想家不断充实、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五行”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尚书·甘誓》及 《周易》《老子》等古文献,随着甲骨的发现,我们可以将这一古老理论追溯到三千年前的 商代,资料显示当时“阴阳”、“五行”理论在山川地域、筮卜祭祀、方神风神、季节物候 诸方面均有较为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性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改善性功能固然有不少方法,但食疗无疑是极重要的。以下食物均来自厨房,有需要者不妨一试。 补精强壮多吃虾 我国古时十分重视虾的食疗 作用,认为有补肾壮阳、通乳的功效。肾虚阳痿者,常食海虾,温酒送服,颇多帮助;也可将鲜活河虾洗净后,用滚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开头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一语中的“三”,注家历来解说不一。杨上善注曰:“谓阴阳和气也”;大田晴轩则说:“三为阴阳交通之和也”。笔者认为,老子这里讲的“三”,既非指“阴阳和气”亦非“阴阳交通之和”,而是指“天、地、人”。早在老子以前,中国就有用“三”喻指“天、地、人”之说。《易·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