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徐英 《阴山学刊》2005,18(6):59-62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2.
沤鲁抹考     
一九七九年,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镇)古城内,出土一面背铸忍冬牡丹、周绕连珠纹饰之铜镜。边款铭“沤鲁抹官”四个汉字,尾附“直”记官府签押。近年,许多金代城址中,出土镌刻有金源官署、职衔、姓氏或治所之铜镜,常见附此“直”记官押,故断镜为金代遗物无疑。《金史·百官志》载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铜镜的纹饰 ,从史前的齐家文化谈起 ,重点叙述铜镜发现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六朝、隋唐时代的铜镜纹饰。从历代铜镜纹样风格的变化中 ,找出相互间潜在的演变关系 ,以及当时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现了铜镜纹饰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金代女真词人传世词作并不为多,其嬗变历程却颇具特色.金初完颜亮虽多学宋人,却词风朴野,气象宏阔,颇多雄霸之气,是金代女真人词的第一次真切展示;金代中期的世宗与章宗之词作,或谈禅说理,或咏物摹象,词风渐趋柔婉;金代后期的完颜璹在词中屡屡表达自己对于日渐败落政权的忧虑情怀,多有黍离麦秀之感,词风亦融合南北,词艺亦臻于纯熟,是金代女真词人之集大成者.从完颜亮到完颜璹.金代女真人词在一百余年间中逐渐走向成熟,体现了女真人在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上所走过的一条汉化与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5.
金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金代金银矿冶的生产及器物的制造 ,是当时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工业。多年来 ,在金朝统治辖区内 ,考古发现了许多金代墓葬、遗址等遗迹 ,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物。金代金银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制作技术上 ,较多运用锤錾刻焊接铸造等技法。  相似文献   

6.
王新英 《兰州学刊》2012,(1):207-209
笔者在对已知出土金代墓志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金代品官墓志等级使用制度进行复原,并结合史实对个别特例作合理解释。同时分析了金代存在的非品官者使用墓志的现象,认为"非官不志"的禁忌在金代已被打破,墓志已在僧道、平民等群体中较为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金源地域出土与传世的铜镜数量之多、质量参差、纹饰与形制的变化都与女真人的宗教文化关系密切。女真人的艺术、哲学、文学、宗教等文化思想不同程度地保留在铜镜的正面和背面,同时,金源铜镜的发展、大量传世也是女真人的宗教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8.
金代商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商业是以金代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基础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金朝重视商业,制定商业政策,加强商业管理,使金代商业有较快发展。金与周边各民族及中原开展商贸活动,带动了金代经济的发展。金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女真人形成了重商务利的价值观念;女真猛安谋克、富商、官僚及高利贷者结为一体,极具破坏性。大商人阶层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压榨、剥削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激化了阶级矛盾,对金代社会起了瓦解和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史五则     
金代曾在黄河蒲津渡架设过浮桥;从一条手帕可看出金代淳朴之风;新发现的金代经幢;金代和尚注意环境保护;正隆年号起始时间并无错误。  相似文献   

10.
金代后宫制度作为金代宫廷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进而衰落的过程。金代后宫制度的发展与演进过程是金代中央政治制度逐渐汉化的必然结果,是金代女真人学习中原礼乐文明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1.
1981至1983年林甸县在文物普查中先后发现多处金代文化遗存。1991年又在四合乡渔场发现和清理了一座金代墓葬,出土了一批较为丰富的随葬品,填补了林甸县没有发现金代墓葬的空白。为研究金代人群的分布提供了翔实的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金朝虽然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金代文化尤其是在儒学文化的发展并不逊于辽宋。其根本原因在于金人对中原汉文化的历史认同,尤其是金代社会上下对儒学典籍的推崇。金统治者文化价值的应然取向、治国理政的实然选择和推广儒学教育的必然需求,共同促进了金代儒学典籍的出版与流通。这对于巩固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意识、催生金统治者的中国国家观念及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金代学者赵秉文的思想属性,现知主要有两种看法:一说其阳儒阴释,始作俑者为刘祁,《金史》及《宋元学案》皆受其影响;一说推其为金季儒宗,时人杨云翼、元好问力主之。孰是孰非,此一问题不仅关系对赵氏本人思想的定位,也影响到对整个金代儒学面貌的认识。赵秉文在《滏水集》中的确不以出现与佛老有关的文字为忌。推其缘由,乃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语涉佛老就一定有违儒家立场。赵秉文对佛老的批评、对儒家的认同大量体现在他的论说中,按其文集可知。无视这些文字,而只盯住他的若干言行,就无法对其思想属性作出准确的判断。事实上,大多数金代士人并不斤斤计较于儒佛异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金代儒学的特色。对赵秉文这一个案的考察也使我们看到理学发展的另一面相,与两宋道学相比,这一面相也许更接近于原始理学。  相似文献   

14.
韩伟 《北方论丛》2015,(5):18-23
金代歌诗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连接宋元音乐文学的重要纽带。以世宗朝为界,金代歌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无论文人歌诗还是道人歌诗都显示出朴拙的特点。后期文人歌诗以赵秉文为纽带,在王庭筠、元好问等人参与下发展迅速,表现为对汉乐府传统以及唐宋新题乐府的继承。后期的道人歌诗以丘处机为代表,一改前期王喆歌诗的口语化和民间化特征,变得更加典雅、丰赡,从而开始了道人歌诗的文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境内的早期铜镜包括具钮镜和有柄镜两大类,历经夏至早商、晚商、西周和春秋四期,类型逐渐完备,具钮镜下的单钮镜作为早期铜镜的主体,呈现出由几何纹镜经素面镜向动物纹镜发展的趋势。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甘肃、青海和新疆东部地区,晚商时已出现地区间的影响和交流,中原和新疆成为其分布重心,春秋时期中原、东北和新疆正式形成了本地的用镜系统。河西走廊至新疆东部地区应是探寻中国具钮镜起源的重要线索地。有柄镜源自西亚北非,西周时传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功能方面,早期铜镜一直作为梳妆用具,兼作配饰,亦曾是宗教法器和等级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王昊 《北方论丛》2004,(3):18-20
"说话"艺术是宋代在唐五代说话、寺院俗讲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瓦舍伎艺,话本则系由说话而来的书面文学,属俗文学的范畴.金代文学延续了北宋以来的雅、俗文学二维结构,金代的"说话"艺术承北宋而来,作为讲唱文学构成金代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女真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中,影响金代政治、经济、文化走向的金代士族因为战争、移民、迁都,以及科举仕进、朝廷党争、士人贬官隐居等造成空间流动,形成了与金源文化向金代文化发展相伴随的社会文化现象。总体来说,家族流动一方面增强了家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多元地域文化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从整体上提高了金代文化、文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金代设有"牵拢官"一职,但目前学界对其具体职务以及来源等问题皆缺乏考证。唐末五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牵拢官",本文从对早期牵拢官的研究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史料,力求还原金代牵拢官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9.
菱花镜小考     
铜镜是察观容貌,用以修饰的生活用具,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悠悠历史。由于铜镜的最初发明,乃是受“鉴”(一种大水盆)盛水以照影的启迪,由“鉴’扁平化发展而来的,故古人称铜镜为“鉴”,或谓“镜鉴”。到后世,亦称“照子”,但铜镜的另一称谓“菱花镜”却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20.
前人谈论金代文学,实际上存在着金代文学赖元好问以传的观点。这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许同这种观点有关,长期以来,研究元好问的论著不断出现,对金代其他作家和一些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冷落,通论有金一代文学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学人常引以为憾。 周惠泉同志多年来专攻金代文学,成绩卓著。我在主持《中国文学通史》编纂委员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