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自1998年以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由制度创立阶段到三项制度并行分立阶段再到三项制度整合阶段的变迁过程。整个变迁过程呈现出类型上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并举、路径上沿着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待遇支付展开、方向上趋向制度整合、速度上渐进、内容上囊括结构性改革和参数性改革等特征。与此同时,1998—2019年间,由覆盖面和报销比例共同决定的可乘效用函数衡量的国民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获得感也稳步提升。这种提升主要依赖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对实际医药费用的报销比例、逐步优化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制度、联动改革医疗和医药制度来提升基本医疗保险对医药费用的报销比例,是进一步提升国民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6.
7.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深刻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价值评判和市场体验,是影响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土地流转锐化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获得感,改善了农民的市场体验,从而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产生被尊重感、公共事务参与感和“成人之美”的道德感,进而产生自我价值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道德获得感。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生成过程表明,要锐化与提升农民获得感应注重农民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情感态度与体验,让惠农举措与农民的思想意识及认知水平相协调。同时,要提升农民获得感不仅要定向、定点地给农民带来实惠,而且要在市场经济中丰富农民的经济机会和集体决策的内容,让农民在亲身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提升政治获得感。  相似文献   

8.
"获得感"是当前民众客观需求满足与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直接反映,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追求和满足紧密相关.本研究基于民众对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媒云图数据中心美好生活状况调查(Better Life Survey 2019)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民众当前美好生活需要及其各维度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探讨了多维度获得感测量指标对三种不同维度的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总体水平较高,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社会阶层的解释力相对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得感不同维度与美好生活需要关系紧密,但各维度相关指标的具体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以及"获得共享"中的赞美贡献者,与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维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获得内容"中的身体健康和"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安全,对美好生活需要家庭关系维度有更显著影响;"获得内容"中的升职加薪和"获得体验"中的过得舒适,则对美好生活需要个人物质维度有更显著影响.明确不同层面获得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可以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以促进社会改革发展、保障民众生活质量提供有效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9.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社会救助作为托底民生保障的基础,对精准扶贫、促进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测量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和上海浦东新区社会救助政策实践来设计民生三感测量工具,以上海浦东新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救助对提升获得感有积极正面作用,而具体社会救助项目对民生三感的影响呈现差异化特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获得感是基础,对安全感和幸福感均有直接作用;安全感是中间层次;获得感通过安全感的部分中介效应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安全感对幸福感的作用大于获得感。因此,要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当关注救助效果,重点提升就业救助,提高救助项目分布的科学性并重视通过提升安全感来提高居民的最终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郑方辉 《中国社会科学》2023,(3):136-150+207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维护农民主体地位。政府主导体现顶层设计、资源配置与实施推动,核心指标聚焦政府绩效目标。农民主体要求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尊重与维护农民的自主选择、标准裁量、过程参与和利益获取等基本权利,终极目的在于农民幸福满意,可衡量的有效指标莫过于农民获得感。应用管理学中“曲线效应”的原理和量化分析方法,政府绩效目标与农民获得感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置于现实场景,兑现全面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应立足农村实际,符合乡土特征,贴近农民意愿,基于增强农民获得感的价值导向精准定位地方政府绩效目标,以深化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以满足需求优化目标体系,以法治保障提升农民参与度,以绩效评价铸造政府主导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而获得感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以及评价学生主体自身思政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思政课教育过程论,作为交织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多元互动的教育理论,其培养目标在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增强学生主体的认知能力以及树立学生科学的思维观念.将教育过程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获得感当中,分析获得感的生成机理与影响要素,在实际的思政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确立大学生获得感的教育原则,同时也能拓宽大学生获得感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智慧城市建设对居民的生活环境无限渗透,但影响的效果不得而知。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居民获得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越高,居民获得感就越高;但是,新兴信息通信技术过度使用会抑制居民获得感的提升;居民获得感的可持续提升还受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使用的交互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从空间——城乡方面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镇籍居民获得感的提升普遍大于农村籍居民;从时间——年龄方面看,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提升青年居民获得感,对老年自我纵向获得感影响并不显著。上述结论为新时代提升居民获得感、实现新四化提供了政策启示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15.
基层公务员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起着中坚作用。如何增强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获得感并强化工作投入是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基于528名基层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基层公务员工作获得感结构与现状,探索了工作获得感、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获得感分为四个维度,由高到低排序是自我成长感、社会尊重感、工作生活平衡感、薪酬满足感;第二,基层公务员的职业认同在工作获得感和工作投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于此,需要正确认识基层公务员工作获得感的多维度性,切实提升基层公务员工作获得感以提高其工作投入,有效发挥好职业认同在工作获得感与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CGSS微观调查数据,在运用非线性结构方程模型探察民生公共服务带来的获得感、公平度与被访者幸福感之间内在关联的过程中,二次效应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当获得感持续增加并超过拐点之后方能正向提升幸福感。交互效应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则表明,公平度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公平度上升能进一步增强获得感、提升幸福感的正向效应。实证结果还进一步明确了获得感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些非线性效应意味着获得感的提升并不必然会增进幸福感。因此,要提高民众幸福感,需持续增加获得感,同时确保获得感增进过程中的公平性是一切措施的重要前提,让人民真正从改革发展中获得实惠。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公共理论课,兼具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双重功能。课程理论性强且同现实结合紧密,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的获得感,教师需要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反思。授课内容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进行专题式讲解;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设计,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教学过程要注重反思和总结,逐步充实提高。要多方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潜移默化、不断启发中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做"强国"一代新青年。  相似文献   

18.
19.
王吉鹏  李进 《殷都学刊》2011,32(2):77-80
怀疑是鲁迅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它的产生受到中国书的启示,世界本身荒诞性的呈现及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它又以对否定和自我否定为根本,包含着对存在与虚无的感知和对唯物主义哲学观的体认。它还表明鲁迅的认识论已达到很高水平,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角度更加全面而独特,认识事物的态度更加理性而科学。研究鲁迅的怀疑感对于直抵他的内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学习有效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学习内容价值有效感、学习能力有效感、学习策略有效感、学习环境有效感。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有效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