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中山逝世后,不同政治派别的人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三民主义作出各种阐释,运用三民主义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目的.邓演达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对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显现出继承中的超越.本文主要从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上、实现民权主义的途径上及实现民权主义的目标上三方面阐述了邓演达对孙中山民权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构建未来社会的思想,部分渊源于中国儒家传统的世界大同的理想,并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吸取了有益元素,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从他的思想宝库里,我们可知他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并心向往之。虽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相当的距离,但不可否认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社会主义的,难怪他多次强调"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我们今天重温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在于继承他的某些合理成份,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民主主义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民主主义具有三个突出的历史特点 :1 .完全的民主主义。孙中山超越了洪秀全特殊的、有历史局限性的农民民主主义 ,超越了康有为带有浓厚的士大夫味与儒家传统的民主主义 ,而融会中西文化之精华 ,创立了三民主义思想体系。 2 .战斗的民主主义。孙中山坚持武装革命 ,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组织上进行自我革新 ,在民主学说上不断自我完善。 3.倾向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孙中山探索与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真诚欢迎俄国社会主义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 ,走上了与社会主义者的联合道路 ,实行三大政策 ,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孙中山思想的指引下 ,大多数中国民主主义者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谯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92-97
孙中山是国内提倡川藏铁路建设的第一人。其关于川藏铁路建设的前瞻性构想,顺应了中国内地与西藏加强联系的历史潮流,对中国西部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亦为今日之川藏铁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卸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孙中山对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进行认真思考,提出了较完整的铁路建设的构想。他认为:铁路建设是二十世纪初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借外债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必由之路;铁路建设应以干线为主、以中心城市为主、兼顾全国;铁路的管理以“国家社会主义”为归宿。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构想充分反映孙中山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务实、开放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之所以认为中国能够避免资本主义道路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因为他将社会主义看作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制度设计,并且由于中国的社会问题还处于“未病”的状态,中国就有了先于西方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优势.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与民粹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他站在现代工业文明而不是站在农民、小生产者的立场来思考问题,采取了自认为“简单易行”的平均地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9.
基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孙中山提出了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以县自治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建国构想。该构想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于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理想追求,但与训政相结合的设计导致其后国民党的相关实践充满曲折。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分为萌芽孕育期、初步探索期和深入发展期三个阶段;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路、阶段、国家、经济建设、国家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和和谐社会等;这些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对社会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卞仁海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9-63
避讳学是一门研究避讳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边缘学科,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成就巨大是我国避讳学研究的最显著特点。伴随一部避讳史,也有一部中国避讳学史。中国避讳学史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避讳史料学时期——先秦至明代,二是避讳学的萌芽期——清代,三是避讳学的形成期——近代,四是避讳学的发展期——现代。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八角亭学派"成员之一,孙思白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侧重于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提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区别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观点,对研究中国现代史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民国史研究的开创,确定了编写民国史的指导思想;尤其对五四运动史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对其分期与转化,对其反封建主义,对陈独秀评价均有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康有为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开风气的人物,学术界对于他们之间的学术关系鲜有探讨。本文指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实来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进而指出,在学术取向上,民国初年由经古文学转向经今文学,胡适的《大纲》、顾颉刚古史辨都与康有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晚清经今文学的继续与终结;在治学方法上,胡适的“历史的方法”与“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实际上亦受到康有为治经方法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国建立后 ,孙中山对发展实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主张 ,而且将其列为新时期的首要任务。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运动从“破坏”到建设的一个重大转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但孙中山认为当时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两大目的均已达到 ,只需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的认识与实际不无偏差 ,从而导致孙中山忽略了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 ;同时 ,由于经济实力与客观形势的诸多限制 ,孙中山发展实业以富国富民的良漠宏愿事实上也难以完全付诸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同盟会成立前,其民族主义以反满为主要特征,未能完全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同盟会成立后,从本质上说,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但因作为革命主要力量的会党群众基本上只能接受反满的号召,加之他对帝国主义列强有幻想,同时又必须与立宪派在反满的问题上划清界限。所以,孙中山仍未能完全摆脱反满的局限。民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孙中山在国内民族关系的问题上有过一些不很正确的提法,容易使人误解他为大汉族主义者。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有了新的飞跃。他非常明确地阐明了争取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思想和主张。这是他民族主义思想遗产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文化价值理念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表现为理想性、整体性、一元性、神圣性和人本性。封建社会表现为扼杀人格的绝对统一性和超稳定性。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从理想性到实用性、从整体性到个体性、从一元性到多元性、从神圣性到世俗性。社会主义社会表现为理想性、整体性、人本性、圣洁性、中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要把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中国传统文化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构建的文化理念有机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历史主义是在中华文化土壤上面发育而成,转过来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古代的历史主义主要包括感情总体历史的世界观、超越现实的人生观和保存与创造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它是中国人敬天法祖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悠游含蕴却又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孙中山的救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思想精深博大,对近代中国的灾荒问题也颇有思考。关于致灾等问题,他认为与交通不便、水利不兴等问题有关,但关键的因素是贪污舞弊的官僚政治使然。他进一步思考根治灾荒的措施,认为在于振兴实业,尤要兴修水利,并注重发展农业及造林等。但他的救荒思想与救灾实践之间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窘境。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以自由哲学著称于世的,但是强调自由只是其终极目的,而其真实的存在意义,实际上则在于试图鲜明地表明一种行动观。正因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反映了一种行动观,所以,将毛泽东实践观与萨特存在主义实践观作比较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与把握毛泽东实践观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