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冷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平政治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国家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黄忠 《国际论坛》2022,24(2):76-99
国内外有关中美“新冷战”的争论忽略了对“冷战”本身的回顾,观点难以经受住历史检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当前的中美关系特征不符合冷战的基本特征,内容不满足冷战的含义,发展更不具备冷战产生所必需的条件。二战结束之初,国际体系权力真空与混乱为两极结构下的冲突与对抗提供了足够空间,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令美苏走向对抗,意识形态对立、文化心理认知差异强化了苏美决策层的恶性互动,这三者共同导致了美苏冷战的产生。当前,两极结构远未形成,国际权力真空极小,中美经济、政治与安全层面利益冲突并非不可调和,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上的认识问题也不是无解,决定了中美之间的新冷战将很难发生。确切而言,中美正处于“类冷战”的战略竞合期,它受到了美国冷战思维的影响,负面色彩比较突出。拜登政府继续对华施压,第三方问题引爆两国危机可能性的提升,尤其是美国政治的极化与分裂,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有可能更差。对此,中国应继续以发展自己为首务,对美坚持以斗争求合作的方针,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崛起。  相似文献   

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格局由战前的英法美与德意日两大集团对抗,转变为战后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战后40多年来,两极并存的局面一直影响和左右了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在两极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进行对抗和争夺。九十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主要标志,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完全瓦解,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新时代。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特点,体现了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总体现状  相似文献   

4.
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它存在于国际关系之中,主要是由外在结构(国际体系文化)建构而成。国际体系文化的变革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对于自我身份的再认知。冷战时期美苏主导的冷战体系文化背景下,韩国成为依附美国强权的缓冲国。冷战结束后,关苏主导的两极体制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消失,东北亚国际体系文化处于转型中。在这种背景下,韩国的国家身份开始由东北亚缓冲国向东北亚平衡者(均衡者)身份转换。随着韩国国家身份的转换,其外交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艾森豪威尔时期太空时代带给美国的政治冲击后,即任的肯尼迪总统在冷战国际形势的制约下,重新制定了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的目标与原则,并确立了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在外层空间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威信与军备竞赛,都深刻反映了这样一种冷战本质:即冷战是美苏两国在积极的军事准备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威信度和制度号召力展开的政治和心理战争。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流。战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两国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是美苏两极格局下东西方冷战的必然产物。它不仅确立了亚洲的冷战格局,而且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开始;2.中美两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局面,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3.中国长期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销、包围与遏制,从而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就会发现它是建立在对大国之间常规、核军事实力和势力范围相互认可基础上的。进入90年代以前,这种两极格局之所以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也是由于美苏两国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进行军备竞赛,军事力量保持大体均衡的缘故。在冷战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美、俄、日、中、欧5大力量形成过程中,那些无论是因对手消失而兴奋过的国家,还是在国内政治巨变后以为找到新的归属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伴随着全球局势的紧张与混…  相似文献   

10.
再论“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它是美苏冷战、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的国际大背景下的产物 ,是中共对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坚持扶蒋反共和敌视中国革命的对华政策所作出的必然回应 ,也是中共全面总结近代中外关系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但这决不意味着仅仅是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中共对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和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考虑。但“一边倒”外交政策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中国从 5 0年代起就逐渐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积极提倡各国人民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实行和平共处 ,最终摆脱了美苏两极的制约和影响 ,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而活跃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间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问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和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在二战后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倒向了苏联,法国与美国结成紧密联盟.之后冷战的两大阵营内,他们各向其盟主苏美发起争取独立自主的实践斗争.他们的斗争遥相呼应,策略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在核问题、与第三世界关系、利用美苏矛盾发展本国利益等方面.中法两国的独立外交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两国的国际地位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相似的斗争策略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毛泽东的独立外交加速了中苏关系破裂,而戴高乐的独立外交使法关联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4.
从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这一对概念的界定入手,考察雅尔塔与冷战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雅尔塔与冷战是两极格局下本质截然不同的两种国际体系,反映了主要国际行为体的观念变化和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借用建构主义理论方法,以亚洲冷战的形成为例,探讨雅尔塔体系向冷战体系的演变.分析了远东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动过程,认为随着中国内战的不断进展,中共与美国之间的相互身份与认识逐渐变化,不仅打破了由美苏两大国构建的远东雅尔塔体系,也确立了一种独特的亚洲冷战体系.因此,亚洲冷战体系形成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根本变化,是中美双方相互认同的本质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格局彻底崩溃,形成了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建立的两极世界格局。战后四十多年里,两极的对立与争夺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 ,美苏两国为争夺全球霸权 ,在“确保相互摧毁”原则下 ,制造和部署了超过实际需要的战略核力量。同时为防止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美苏双方在 1972年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 ,这个条约成为 30多年来国际战略稳定的基石。冷战结束后 ,美国逐步放弃了“确保相互摧毁战略” ,转而追求美国自身的“绝对安全”。美国不仅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 ,而且积极发展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核战略原则的变化和反导条约的失败预示着 2 1世纪的国际战略安全将陷入严重危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冷战史学研究中的“修正学派”与“后修正学派”在方法论上都是现实主义学派,在关注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修正学派更重视“由内而外”的研究方法,有单向性和内向性的弊端。后修正学派则滑向了“外部决定论”,其冷战史具有否认冷战的特殊性、物质本体论、大国本体论等特征,亦即在方法论上具有物质范畴与观念范畴的截然两分、美苏冷战政治与国际政治的截然两分、国内与国际的截然两分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来冷战阴影曾笼罩世界40余年,关于冷战的起因问题,为很多学者所关注。然而多年来,国内和西方学者对冷战起因的解释往往过于笼统或失之偏颇。他们或是把冷战起因简单归结为美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或是强调苏联战后的扩张行为在西方所造成的恐惧。本文则试图从国际政治理论的角度,在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就美国对苏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和美苏安全利益的现实冲突,对美苏冷战的起源作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的沧桑巨变中,20世纪将给历史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两次世界大战的热战浩劫和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磨难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惨痛而深刻的创伤,如今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的人们无法想象在当时战火纷飞或超级大国对峙的年代,人们对持久和平的急切渴望。冷战结束,美苏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主要大国关系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这些无疑给国际安全环境的改善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国际社会的现实状况表明,尽管世界总体局势继续趋于缓和,爆发大规模世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苏两极格局的解体,当前的世界正进入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都在重新进行分化与组合,一个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就摆在了世界各国人民面前。为了使自身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世界各国纷纷提出新秩序的主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国际新秩序问题作一点探讨。一、新秩序的建立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新秩序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在概括一定时期国际关系的总体面貌时,国际秩序与战略格局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