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爱丽斯·沃克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也被认为是挑战禁忌的勇士。无论是在她的作品中,还是在她提出的妇女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她总是力图颠覆一切压迫美国黑人妇女的不合理的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她也被评论界认为是最有“颠覆性”的女作家。她的妇女主义思想理论是通过颠覆父权制和白人中心主义,以及颠覆主流文学话语的表述系统实现的,并以此帮助美国黑人妇女摆脱双重压迫,最终以完整、独立的身份屹立于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源于西方。"70后"作家冯唐著的"万物生长三部曲",主要描写的是普通男孩子15年间的生理、心理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主人公性格发展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特点。通过与相关创作的比较,发现冯唐所阐释的成长主题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对德国经典成长小说的颠覆;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颠覆。冯唐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抒写了还原生活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3.
赵山河 《今日南国》2013,(10):17-17
近日,随着美国中央情报局1953年在伊朗导演政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美国冷战以来针对“敌对政权”的颠覆活动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总是宣称其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自由”、“民主”,但实际上却干了不少践踏别国主权、颠覆别国政权的丑行。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提出了“颠覆”与“抑制”概念。颠覆指的是传统的统治秩序被颠覆,抑制则指这种颠覆性行为方式被遏制,无法达到实质性效果。试以“颠覆”与“抑制”为切入点,分析发现伊丽莎白·乔利作品《井》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哈珀在试图颠覆异性恋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向三者关系的同时,受到了代表男权社会异性恋价值观的“入侵者”的抑制,从而反映了挑战男权社会异性恋价值观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散曲虽属古诗别体且以诗为远源,然而却全面颠覆古诗传统,主要表现在:颠覆古诗“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颠覆古诗“言志”载道、不涉鄙事的取材传统;颠覆古诗三纲五常臣忠子孝的价值取向传统;颠覆古诗以“雅言”为尚、不取村言粗语、力避直写情爱艳事的语言传统;颠覆古诗含蓄典雅、意在言外的风格传统。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由关注语言转向关注翻译,形成并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二个方面对传统译论进行了颠覆:一是颠覆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是主仆关系的观点;二是颠覆了传统译论关于译文要忠实原文的观点。这一理论否定单纯的语言翻译,在承认个人兴趣的同时也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哲学占据着重要地位。他通过“哥白尼式的革命”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将认识对象依据认识主体而转移的思维模式确立下来,使以往独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依附于一种主体性的理论,开辟了先验认识的道路。这一颠覆,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面貌。颠覆亦是理性的一种回归,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依其职能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8.
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框架下,以狂欢化人物和狂欢化精神为切入点,看奥康纳如何凭借亦庄亦谐的笔墨将作品中怪诞的人物置于喧闹的狂欢节舞台.在其建构的狂欢空间里充斥着小丑的诡笑、骗子的诡计、傻瓜的愚笨、国王王后的伪善与脱冕后的失落,由此使奥氏文本成为杂糅了诸多边缘化话语的复调式辩论,并呈现出颠覆性、双重性以及对话性的狂欢特质.通过这种含混的颠覆策略,奥康纳挑战了南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并最终达到颠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实际上存在着性别的歧视和性别的不平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滋生并繁衍了男权中心文化。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从解剖“对的世界”、逆转“红”“白”世界、以及颠覆“既定的世界”等三个方面,质疑并颠覆了男权中心文化语境中的性别观念。作品中的“红玫瑰”(指王娇蕊)与“白玫瑰”(指孟烟鸸)的相互转化,使男权中心主义者的婚姻指向和“性”期待互相矛盾、严重冲突,使男性自我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消解。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是一种继承与颠覆的关系 ,前者主要表现在语言论、形式研究等方面 ,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核心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上 ,通过对“逻各斯中心论”支柱“语音中心论”和“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 ,彻底颠覆了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传统 ,使我们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一切。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