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身份的集团性、社会权利和地位等级的差异性,在发生身份冲突的时候,以他人导向的方式维护集体的面子,在文化认同上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身份的维护和对集体价值观的遵守与发展。美国的个体主义文化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社会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强调的是面子自我导向型。个体主义的文化身份体现的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取向,更是个体文化价值的归宿。肯定中美文化的差异,加强中美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文化移情,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
问题交际的产生与语言有关,也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以Hall的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理论、Hofstede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理论为依据,诠释了中德人际交往中诸多常见的误解,旨在帮助两种文化的人们尽可能地减少问题交际,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矛盾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质是强调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相统一,但社会利益应高于个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实质则是以个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但又有别于利己主义的"个体主义"(个体主义是本文提出的新概念),二者存在着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目的在于解决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交际过程中,因思维方式、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语意交流障碍和偏差。因此,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日本文化应从思维方式、价值现,特别是从它们的直接来源--哲学思想方面去把握。以哲学思想为指导的语言文化研究和哲学思想与语言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是中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强交际环境;弱交际环境;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摘要:比较了两种交际模式的差异,并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如何孕育出两种不同的交际风格。掌握不同文化下的交际风格的差异能够帮助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减少误会,促进沟通。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冲突深层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参与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交际障碍和冲突,笔者对不同文化在哲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正是这些差异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同时提出了自己对减少跨文化交际冲突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沉默具有丰富的信息价值,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有着显著的不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思想根源、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环境文化的不同是造成沉默信息价值差异的主要原因.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须具备减少或消除沉默带来的交际障碍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面子观念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却受制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跨文化交际,由此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联系密切。随着经济发展和合作的加强,中国和美国联系日益频繁,交际不可避免。中美在称谓,拒绝和谦虚,送礼文化三个方面所反应出的面子观存在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有价值观的不同,历史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模式的相异。在中关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双方的差异才能克服沟通的障碍,实现有效的交际。  相似文献   

9.
"不中听"信息传递的基本言语序列具有某些普遍性特征,但不同文化传递"不中听"信息时的语篇组织模式、思维方式、交际策略的选择倾向具有明显差异,文章借助实例透视中西"不中听"信息交际风格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餐桌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从餐桌文化中可以管窥一侧。中西餐桌文化从餐桌氛围、劝酒文化、点菜习惯及餐桌话语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差异。虽然中西餐桌文化在人际交往中都注意到了面子,但由于历史条件、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两种餐桌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面子观文化。中国人在餐桌交际时往往采用积极的面子策略,体现了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西方人在餐桌交际时侧重采用消极面子策略,体现了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面子特征。面子文化只有差异,没有对错与优劣之分。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尊重并包容面子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有些社会推崇个性的彰显,而有些则崇尚团体精神。前者重视个人而不是团队,这是欧美社会重要的文化价值取向;而后者注重大家庭和对团队的忠诚。不同的心理文化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话语交际的模式。比如个性彰显的人往往谈吐直接坦率,主张用显性方式解决矛盾冲突;而注重团队精神的人言语表达比较间接。这种直接与间接的话语表达方式也体现英汉语言对于各自民族认知特征的一种象似性。具体表现包括:不同顺序的时空表述、特定语篇的格式、语篇衔接的显性度、语篇展开的模式等。了解语言象似性的这类表现,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知文化、思维与语言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他们能更好理解语言选择潜在的认知理据,从而加速他们对目标语的内化和习得。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广告语言出发,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在于哲学观上的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价值观上的整体观念与个人主义、思维方式上的综合直觉与分析逻辑以及伦理道德观上的宗族观念等级意识与个人本位平等意识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对中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直接请求”言语行为为讨论对象,从社会距离和相对权势这两个角度来比较中美“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异同之处,并以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为出发点对这两者的异同处进行讨论解释。  相似文献   

14.
以英汉广告用语为例,考察了广告传达给目标受众的文化信息:自我理念。即个性独立与自由、个人尊严、竞争与个人生存和个人隐私等。英语广告用语中的“自我理念”是由于英语广告文化传承了美国传统核心价值——个体观使然;汉语广告用语中的“自我理念”则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些汉语广告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群体观使然。  相似文献   

15.
对汉语和美语中的拒绝行为的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像其它言语行为一样,拒绝言语行为受情景和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同文化之间的拒绝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一方面,汉语和美语的拒绝行为具有相同的特征:都利用中心言语行为中的三个直接性等级,即,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能力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偏向间接拒绝言语行为;情景变异趋势相似。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影响中美拒绝言语行为:美国人在拒绝言语行为上比中国人直接;汉语的情景变异程度比美语小。  相似文献   

16.
中美文化差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中国人具有群体意识和中和意识,美国人具有个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中国人喜欢中庸性,美国人强调排中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辩证思维上,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上。从自然环境、劳动方式、民族历史、传统思想、社会认知以及文字构成等方面来探寻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字、语法的角度论述中西两种文化模式的差异。汉语属表意文,"形"、"意"相连而"形"、"音"分离,汉语句式重意合;而英语属表音文,"形"、"音"相连,而"形"、"意"脱离,西语句式重形合。中英语言的差异对中西两种文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汉民族特有的注重形象,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综合思维和重集体主义、倡导中庸思想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民族则形成了重视抽象,习惯于从事物的个体分析到整体把握的演绎思维及重个人主义和倾向于把一切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儒学道德精神基本价值观可概括为"合理群体主义",它是达到义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它体现了不平等中的平等精神、诚正无私的爱心和对独立人格的颂扬。倡导合理群体主义,就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但是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并不意味着对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学术思想进行简单否定,也不是在实践中彻底拒绝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因为个人主义包含着诸如追求个人幸福、平等和自由,个性发展与完善,人格独立的合理因素,这些都要予以肯定,使之成为合理群体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群体主义是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新文化新道德的基本点,也是人类文明与幸福、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总体指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因其社会思想环境而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建中,要立足我国实际,分析对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以及二者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不同影响,有所拒纳和扬弃,尤其注意对个人价值和尊严的尊重,使个体意识到其应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面子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介绍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C.Levinson的面子礼貌理论,据此阐述中西方维护面子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于对正面子的维护,西方文化偏重保全交际者的负面子。从历史、价值观体系角度分析造成中西方面子观差异的根源:中国文化中面子观根植于群体意识和儒家文化,而西方文化中面子观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契约精神的影响很深。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加的今天,要尽力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