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文学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态势,而这种图像化不仅表征为外部的图像文本,还表征为内部的文本图像。图像时代文学的接受范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从精英阅读到大众阅读,从审美距离到距离消蚀,从凝神感悟到消遣体验,从主动阅读到被动看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摘要]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问题成为人文科学理论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探寻视觉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图像再现及图像权力的基础上,着重从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来讨论文学的未来。图像与文字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互文共生的关系。视觉文化的时代文学虽然受到了挑战,但图像的多元阐释性以及图像与文字在文字文本中的融合又给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3.
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传统社会中,图像与文学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两者并没有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然而,最近几年来,随着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感受和认知世界的媒介及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影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立体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传统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受到了图像的空前冲击,逐渐出现了文学图像化或图像文学化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论及文学与媒介的关系,认为"文学如明镜,媒介如阴霾"。媒介转换过程中,文学处于深深的焦虑之中并力求探寻其自身的出路。认为文学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容纳新的文学研究因素,只有把以媒介为主的艺术样式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视野,一方面坚守文学的人性关怀与精神超越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媒介的文学性研究,拓展文学研究的维度,进而更新文学自身的体系,才是文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当今数字媒介主导下图像时代的到来对文学产生了很大冲击,甚至有学者提出文学消亡的观点.实际上图像时代对文学的影响,是造成了文字阅读的式微、文学崇高定位的跌落.无论是从载体上还是从人类接受层面上看,文学都有存在的理由,文学存在有其深层价值.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学的载体——语言文字是人类思考的工具,这一切都决定了文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消亡.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学由文字叙事逐步转变为图像化叙事和视觉化叙事,以文学为主要的审美方式也逐步转变为以视像为主要的审美方式,作为阅读对象的文学文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与危机,分析当下文学的生存状况,探讨在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发展策略对当下文学生存状态的改变以及文学的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这里,"电影本事"是指为向读者和观众介绍影片而扼要叙述的电影作品中的故事梗概或基本内容。在20世纪上半叶,"电影本事"跟西文电影的Story或Synopsis概念、中国叙事传统以及早期电影叙事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联性。作为"文字"与"影音"交互生成的叙事作品,"电影本事"或者以基本的故事框架单独刊行,或者结合影片说明、介绍或字幕联合推出,或者演变为配有剧照或其他图片的电影故事、电影小说、电影剧本或连环电影图画等叙事文本专供观众或读者赏阅,均在文学与电影之间展开颇有成效的文体互渗和跨媒介运作,呈现出一种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学/电影美学风格,形成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景观。但电影与文学毕竟是不可通约的。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电影本事"总是因电影起意而创作,并以阅读为重要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电影史交流互动的双重视域。  相似文献   

8.
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传统社会中,图像与文学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两者并没有形成一种紧张的关系。然而,最近几年来,随着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感受和认知世界的媒介及方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影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立体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传统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受到了图像的空前冲击,  相似文献   

9.
陆涛 《东方论坛》2013,(1):66-70,77
在当前图像时代的背景下,文学领域充斥着图像,文学遭遇了图像的挑战,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历史上,文学与图像一直存在着分分合合的关系,经历了语图一体、语图分体和语图合体三个阶段。我们的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应当集中在语图合体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形态就是明清小说插图和现代影视艺术,从中可以发现,图像媒介的引入毫无疑问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图文之争",实质上是语言与图像两种符号形式在表意领域的"特权之争"。身处现代媒介环境,文学的传统"领地"受到了图像的全面冲击,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而图像则在许多意义领域取得了优先表达的权力。有人据此认为,文学已经成了图像的"附属物"。若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图文之争",就会发现文学虽然退守,但其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依然存在;凭借着语言符号的"范式坚守",文学得以与图像展开"对话"。扩散着的"文学性",是二者对话与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透过“格式塔”看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一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推崇整体,重视接受主体性,该学说中的整体、闭合与同构审美三原则不仅对读者品鉴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文学作品模糊美感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葛洪以道教领袖、道教学者的身份,一方面挑战儒家伦理道德在文学理论领域的主流地位,提出"文德钧等"的儒道调和的文学创作原则;另一方面,从道教的宗教适用角度提出文章应有益于教化,从而与儒家主张的文章政教合一思想殊路同归。合上述两个方面观之,文学理论在西晋出现了新的变化——儒道调和。  相似文献   

13.
《周易》有"万物化生"、"易"与"不易"的构成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氤氲化醇化生而成的,并由此呈现出"易"与"不易"化生化合流。"易"即"变";有"易"、有"变",就有"不易"、"不变"。"易"与"不易"是相对相向、相依相待、相互转化、相互统一、互为一体的。"易"是宇宙自然"化生"域的呈现,"不易"则是"化合"构成域的呈现。《周易》的这种思想为文艺美学变异学提供了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中的“怪人”形象包括疯子、傻瓜、白痴、狂人、小丑、身体残缺者、畸形人、变态者等,他们在文学观念与审美形态两个层面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现代内涵.“怪人”形象一方面折射出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面貌,展示出“人的文学”观之产生、成熟和日趋复杂的现代性走向;另一方面则完成了文学审美形态的现代变革:它以反讽怪诞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喜剧色彩鲜明,呈现出“审丑”倾向,“怪人”式叙事人的选取则实现了叙事视角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当下文艺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文艺传播媒介接收到名目繁多的文艺作品、文艺思想和文艺信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耕读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现代耕读文化代替了古代耕读文化,但是,现代耕读文化却在文艺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偏重于“耕”,而忽视了“读”,现代耕读文化的发展堪忧。  相似文献   

16.
从《最后一个渔佬儿》到《铁壳船》,前者根植于"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后者根植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境遇,二十余年的时空更迭,他们从"渔"有"鱼"到"渔"无"鱼"的历史终结,两个"渔佬儿"——"柴福奎"和"杨大头"成了一个"互文见义"的人物符号。在人物符号能指的背后,表征出主人公一方面眷恋农业文明,另一方面又质疑现代工业文明,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文化冲突、生态隐忧、叙事者文化心态归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凸显理论及空间隐喻理论,研究英语中的方位词outof的基本意象图示、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和意义结构。研究表明,outof的核心意义来自其在空间范畴中的意象图示,这种基本意象图示可分为静态图示和动态图示两种。通过隐喻机制的作用,这种基本意象图式得以扩展,从而实现了outof从空间范畴向"范围"、"状态"、"分离"、"来源"、"原因"等多种抽象范畴的辐射,由此延伸出大量的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了outof的多种语义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传媒的转型,汉语受到外来词语及多元表达形式的冲击,汉语体系尤其是词语方面发生了一些裂变,出现了汉字中夹杂使用数字、符号、外文和以视听、图像代替语言的表达方式。汉语词语的裂变使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和"象外之象"的传统审美范式受到严重挑战,从而导致审美世俗化:重感性轻理性,亲视觉满足疏信仰沉思,近表面直观远深层静观。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审美范式必然重组或重构。最好的方法是在吸纳图像、字符、数字、外文等审美意义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保存汉字不可替代的审美功能。汉语的内视性、精神维度及诗意体验对新媒体语境具有补偿与拯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提高汉语素养和运用能力,是关系中华民族振兴的大事。母语的学习应该是终生的。汉语言文字具有"工具性"、"应用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性,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会读"、"会讲"、"会写"、"会审美鉴赏"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审视我国当今大学的语文与写作教育,不少语文教育家则认为目前仍遭遇着汉语"...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以《文赋》为蓝本,集庄子、曹植、陆机和宗炳等人的文艺思想之大成,创造出一个深刻而完整的“神思”范畴。“神思”范畴阐述了艺术创作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创作主体以“虚静”的心理状态为起点,受外物感兴达到“神与物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最后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虚静”、“神与物游”、“杼轴献功”等与思维相关的概念依次递进并相互统一于“神思”范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