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清山东的水、旱、疫、蝗等自然灾害频仍严重,广大乡民深受其害,乡村习俗也受到天灾的严重影响。天旱之年,人们往往进行各种形式的祈雨活动;频受黄河水灾的地区,河神信仰盛行;饥荒之年,乡民溺婴、卖子女的陋俗泛滥;乡民的居住习俗在天灾的打击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灾害助长了晚清山东乡村的不良习俗。  相似文献   

2.
禳灾即通过特殊的仪式祛除灾祸。汉代乐府诗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代表样式,郊庙歌辞作为其中歌颂祖先、赞飨神灵的部分,还承担了禳灾表达的功能。汉代郊庙歌辞以天人感应、经学、谶纬与农本观念为文化基础,针对天文、气候、地质和生物等灾害类型表达禳灾意愿。在审美价值上,汉代郊庙歌辞继承诗乐舞结合的演绎传统,拥有绮丽的意象,晦涩的歌辞背后是巫术与宗教的内在需要,充当禳灾时统治者与神灵沟通的文字工具。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的祭祀禳灾是由早期天神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发展而来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孕育,到夏、商和西周时形式逐渐多样化,春秋战国时则渐渐趋于衰弱。早期的祭祀禳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消除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提前防范灾害发生、与药物相结合有治疗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4.
渝西仪式歌的主导思想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祈福禳灾思想;渝西仪式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兼顾到方方面面的礼数周全;其它的思想和特色,与之相比都是从属的、次要的。当然,渝西仪式歌也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人们在祈福禳灾的大前提下,也会想到娱乐,也会作些调侃,甚至也会唱出一些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西南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传统禳灾仪式及日常践行体现出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灾难认知的表述、实践及再生产过程:洪水神话折射出西南少数民族将灾难放入人、自然与超自然力量三维中进行理解与诠释的认知图示;禳灾仪式既是对灾难的传统应对方式,也提供了灾难认知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及社会场域,其对地方性知识的传承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灾难认知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转化为人们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6.
汉代是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一个高发期,面对大规模的灾害,汉代政府不仅实行减灾方式,还大量采用禳灾方式。禳灾因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并且成本较低,能够稳定社会,故得到统治者的偏爱,形成影响我国两千余年的禳灾制度。  相似文献   

7.
渝西仪式歌的主导思想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祈福禳灾思想;渝西仪式歌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兼顾到方方面面的礼数周全;其它的思想和特色,与之相比都是从属的、次要的.当然,渝西仪式歌也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人们在祈福禳灾的大前提下,也会想到娱乐,也会作些调侃,甚至也会唱出一些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求神禳灾是古代荒政系列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君臣认为消灾弭患主要靠修省积德,以顺应天意.祈雨禳灾是帝王向人们昭示君权神授的极佳时机,也是士大夫向农民宣扬尊卑有别的难得机遇.从理论上讲,制度化的祷雨活动具备了制约昏君暴主苛政害民的积极功能,还可能对贪官佞臣的胡作非为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东海防建设是晚清海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使晚清社会特别是山东地方社会政治发生了诸多变革。具体而言,晚清山东海防建设,推动了山东的军事近代化,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制约了山东内地治安与河务运作,打破了山东沿海居民生活的常态,推动了中央财政管理制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蝗虫是农作物最大的敌害之一。面对严重的灾情,人们在扑灭无果的情况下,不得不企求于神灵代为消灾,由此形成求神驱蝗的风俗。与蝗灾有关的神的祭祀,主要是八蜡昆虫与刘猛将军之祭(礼)。考诸历史上四川的方志资料,发现许多县份都有蝗神庙的建立,而关于蝗灾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两者似为相悖,究其原委则在于政府指令修建和禳灾救患的预防心理。  相似文献   

11.
宋代民间节日众多,每年的大小节日多达几十个,在节日里人们尽情娱乐、享受生活,节日饮食也因此丰富多彩、颇具特色,具有祈福禳灾、追思古人、崇信宗教等深刻的文化内涵;节日饮食的制作和价格也具有时效性强、价格偏高,造型别致、力求新鲜等有别于平时的鲜明的经营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虫等自然灾害。不过,灾害与灾荒并非同一概念。灾害是自然灾变所致,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灾荒是天灾与人祸的交织,如果自然灾害变成社会上的灾荒,这就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了。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2085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其他风、电、蝗、疫等灾害则不计其数。历代反动统治者利用天灾,加强了  相似文献   

13.
西夏先民对神秘而强大的自然万物,虽身处其中,然常为其束缚,却无力征服,于是人们将日月星辰、天地山水视为神灵,并期望逝去的先祖,能在另一个世界保佑自己,由此逐步形成了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依仗巫术和咒语祈福禳灾,在西夏建国前后一直就很流行。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源于古代人们对“恶月恶日”季候的深刻观察与体验.期祈“驱邪禳灾”而产生的具有现代卫生防疫因子的系列循理应对法式与习俗。建构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都汲取着中华医药文明养分,形成了神秘而又极具医学理性的古代社会卫生防疫理念。端午节就是古代社会拥有深刻公共意识和广泛民间基础的卫生防疫节。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人祸天灾交相煎迫,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灾荒,直接威胁着灾民的生命安全和抗日战争进行.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临灾救济和生产自救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晚清史学科建设,推进晚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北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7年8月6-8日在承德联合主办了"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第二届晚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这一主题,就晚清的政治制度改革、晚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晚清财政与金融、晚清文化与人物研究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孔祥成 《东方论坛》2008,(4):113-117
1931年江淮大水灾以其发灾快、历时长、灾域广、损失重、影响远等特点而难忘于人们的记忆,这场由洪水而带来的灾荒对灾区内外的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冲击,从灾民流移、城市难民综合症、兵灾匪患、疾疫传播这几个角度来进行考察,结果发现,20世纪20、30年代的时局使得灾荒这样一种本来单一的突发事件,却因与时代环境纠葛在一起而变得错综复杂,时局弱化防灾与抗灾能力,天灾加剧社会动荡,秩序失控诱发更大的灾难,最终形成一条天灾人祸恶性循环的风险链。  相似文献   

18.
孔祥成 《东方论坛》2007,2(4):114-118
1931年江淮大水灾以其发灾快、历时长、灾域广、损失重、影响远等特点而难忘于人们的记忆,这场由洪水而带来的灾荒对灾区内外的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和冲击,本文主要从灾民流移、城市难民综合症、兵灾匪患、疾疫传播这几个角度来进行考察,结果发现,20世纪20、30年代的时局使得灾荒这样一种本来单一的突发事件,却因与时代环境纠葛在一起而变得错综复杂,时局弱化防灾与抗灾能力,天灾加剧社会动荡,秩序失控诱发更大的灾难,最终形成一条天灾人祸恶性循环的风险链.  相似文献   

19.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如救灾责任主体功能衰弱、备荒制度名存实亡、救灾环节充斥腐败、政府决策脱离实际等。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晚明时期灾害发生频率趋于加快、危害极度放大,形成无岁不告灾伤、无灾成有灾、小灾变大灾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典范之作,书中对晚清山东的城市书写,特别是对济南的书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视角。学界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少见。在小说中,通过老残的耳目见闻,在他穿梭游走于山东的城市之间时,作者对城市风景、城市文化以及近代文明的书写,都为读者展现了当年城市生活中的丰富意象,为我们了解晚清的城市及城市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