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每人每天都在思维,但大多是运用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是人们用同一思路去分析、处理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它相对的则是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从多途径、多方位、多角度分析、处理问题,思路开阔,可望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人类的更高级、更有价值的思维。它不仅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者的极其重要的素质。在写作学科中引进创造性思维,无论对发挥写作者的能动作用,丰富写作理论,还是提高写作者的思维技巧,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在写作学科中引进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写作者的能动作用,充实写作理论。毋庸置疑,多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思维能使人类具有开拓的精神,开通的思想,开明的态度,开阔的眼界,开动的脑筋,开放的路子,开朗的性格,开发的干劲,开导的方法,开诚的交谊,开创的局面,开心的情绪。思维定势则使人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此,改革时期提倡创造性思维,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开发“人的资源”,至关重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每一历史时代的生产力和实践水平不同,人类思维也具有不同的方式和特点。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形象向抽象,由抽象向具体,由习惯性向  相似文献   

3.
课堂质疑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造性思维,即是“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思想的指使下,通过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借助想象和联想,对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观点、新的理论、新的设计的思维过程。”(彭永谓《学科教学论》1990版)。而质疑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地质学家李四光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质疑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科学真理的前提。课堂质…  相似文献   

4.
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它与人类的再现性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等七个显著特征。创造性思维必须把握“辩证否定传统”和“保持批判意识”的原则。我们应当从强化知识传承和信息沟通、丰富想象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塑造创造性人格、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等方面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思维是脑的重要功能,是一种物质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生活、工作以及研究的各个领域和过程之中。思维是创造的前提。“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按思维的智力品质分类,思维可以粗造地分为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人们通常把创造性思维与发明、发现、创造等活动连系起来。编辑工作是一项高级创作(刘少奇语),自然,编辑的创造是与其创造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本文旨在探讨编辑的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开发,由于社会上对编辑是创造之说尚不甚理解,故这里首先讨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性质。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新技术革命时代显得特别重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不囿于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创新发明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成人有,而且在解决新的问题时作出客观发现的孩子也有。”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是求知欲,而求知欲来自疑问。按心理学,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  相似文献   

7.
人的大脑在思索或追踪某一问题题时,一方面要利用已储存的信息,另一方面要输入新的相关信息,这两个信息重新组合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结合构成了创造性思维。下面仅举一解题实例,看一看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中的作用和价。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心理学上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最高的一种心理活动,尽管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定义,但是它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已经成为它同其它思维方式相互区别的标志。本文试图对创造性思维的若干特征作粗浅的议论。  相似文献   

9.
从设计与思维的角度看,艺术设计的创意往往是多种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思维是设计师灵感与直觉的源泉,在整个设计中起重要作用。设计师通过异体空间的设计思维,改变习惯性思维,突破"心智的枷锁",可以使设计更有创造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里,我想结合原子物理的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性 1.逐级推进 “逐级”就是将理论知识,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成阶梯式的结构、每级有所不同,知识量逐级增长,“级”与“级”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种“点——线”结构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如讲“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可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和未来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整体素质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教学大纲规定:“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表达”,“尤其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创新能力的主体是创造性思维。它要求思维不落俗套,别具匠心,富有新意。而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  相似文献   

12.
非逻辑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逻辑思维主要指直觉、灵感、想像等基本思维形式。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可贵的因素”;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突发性飞跃;想像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前奏。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这里从议论文写作教学这个微小的角度,谈几点体会。 一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是独立性。所谓独立性,指独具卓识,不因袭书本,不迷信权威。我在指导议论文写作的时候以自由命题为主,而且创造气氛,让同学标新立异,不同凡响,只要言之成理,都能得到鼓励。  相似文献   

14.
编辑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编辑过程的始终.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缉要审编富有新的信息、具有新的价值、解决新的问题的精神产品,创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和“传世之作”,形成和建立自己的独特风格,必须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求异思维.因求异可以导向创新,也可以导向怪异,编辑只有在求同的规范之下求异,才能使精神产品既目标一致又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5.
广告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交流方式。在成功有效的广告中,广告创意者利用一种策略——隐喻性表达把广告需传达的信息概念有效地传递给目标受众。本文以一定相关广告知识为背景理论支持,以“隐喻性思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论证视角,通过对广告语中隐喻的分析,提出广告中的隐喻性表达是展示人类隐喻性思维的最佳例证之一。而广告中的隐喻表达既反映了广告创意者对信息概念的独特创造性思维,也为广告信息受众对隐喻表达做出概念整合达到理解目的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论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性思维不能称之为一种独立的基本思维形式 ,又不能认为是一两种思维形式叠加的结果 ,而是各种思维形式或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晶。其基本特征是 :有强烈的求知欲 ;有很强的抽象、外推和想象能力 ;有广博的基础知识 ;有显著的非逻辑思维。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做到 :培养浓厚的科学兴趣 ;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变“接受知识”为“争取知识” ;激发潜在意识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在由初中进入高中阶段,或从非毕业年级升到毕业年级之际,有不少同学尽管学习很认真,但收效甚微。他们努力进取,可学习成绩仍停滞不前。这种“停滞现象”,带有普遍性,值得重视和探讨。 “停滞现象”的产生,多半与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有关。出现这种现象的同学,他们往往急于求成,但沿用的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正所谓“欲速则不达”;使用的是陈旧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单一,则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学习内容的要求;方法陈旧,就好比游泳,“狗爬式”固然能游,但就是太慢。在诸多因素中,由习惯性单一思维方式造成的陈旧学习方法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大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维模式的一致性,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传统式”教学和“封闭式”教材是形成意义障碍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原因。对这种定势的干扰所形成的意义障碍必须引起深切的注意。文中提出实施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讨论和争论,研究和寻找创造规律、方法和技巧用以改革教材和教法是克服意义障碍,挖掘创造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非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形式逻辑作为最古老的公理系统其基本功能就是负载和整理思维及其过程,所以只要分析一下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如“发散思维”的特点)就可以发现,逻辑的基本方法总在其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揭示郭沫若这一“球型天才”的创造之谜。郭沫若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泛神论”与其说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 ,不如说是他的诗性思维方式。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生长点 ,“返祖”意识与当代意识构成郭沫若创造性思维体系中“叩其两端”的运思方式。从创造学的角度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它呈现出整体性、运动性、开放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