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叙事美学是纪录片结构的骨架,叙事的故事性是第一性的,而艺术性是第二性的,只有完整的叙事才会凸显纪录片的其他特性。而修辞能够使纪录片的意义传达更加生动和形象。纪录片中最重要的两个构件在本文中找到联系,本文提出纪录片叙事修辞美学,将叙事和修辞放在一起分析能够使纪录片更好的达到真实传达生活的目的和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分析了纪录片叙事修辞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叙事美学是纪录片结构的骨架,叙事的故事性是第一性的,而艺术性是第二性的,只有完整的叙事才会凸显纪录片的其他特性.而修辞能够使纪录片的意义传达更加生动和形象.纪录片中最重要的两个构件在本文中找到联系,本文提出纪录片叙事修辞美学,将叙事和修辞放在一起分析能够使纪录片更好的达到真实传达生活的目的和体现纪录片创作者的意图,同时也分析了纪录片叙事修辞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文学史叙事与抒情两大传统角度考察,唐赋似乎应归属抒情传统.然而,唐赋又具有鲜明的叙事特征,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唐赋,特别是唐律赋,以辞藻华美著称,修辞在唐赋叙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修辞本身与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从“叙事如何运作”的层面看唐赋赋前小序,作为赋的副文本,或为纪事,或如寓言,几乎都是有助于赋之主题阐释理解的叙事文章.而唐赋作家又往往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来叙事,从而在赋的修辞与叙事之间建立起一条紧密相连的通道.  相似文献   

4.
叙事性片断在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中占据很大篇幅,这种服务于说理的叙事,具有寓言性。与着眼于文本细部处理的“春秋笔法”不同,寓言性叙事着眼于事件自身的离奇性与文本结构的营造,以譬喻或象征的方式传达故事背后的寓意,属于“宏观修辞”。这种修辞方式与来源于历史叙事的“春秋笔法”都对后来的汉语叙事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小说文本普遍具有“藉外论之”、“譬喻取义”的寓言性修辞指向;另一方面,诸子散文叙事中“故事+议论”的模式,深刻地影响到后来汉语叙事文学的文本结构。宋明话本小说头尾呼应的议论性诗词,把夹在中间的叙事变成了显示某种意义的“事象”;章回小说游离于主体叙事的“楔子”与“结尾”也具有同样的功能。《韩非子》的《储说》、《说林》两章,更是与后世文人笔记小说有太多“家族相似”的特征。对故事的寓意性解读,是破解汉语文学叙事文本意义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付建舟 《中州学刊》2005,(6):221-224
晚清小说处于从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嬗变的过程之中,就叙事特征而言,有限叙事、元叙事、内在结构论说化和作为修辞的叙事是最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晚清小说对传统和外来叙事方式的吸收与借鉴,以及晚清小说家主体意识的逐渐加强,小说的叙事趋于丰富多彩,强化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6.
交流模式是指在作者、读者互动前提下进行文本分析,特别强调文本的意义如何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读者。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和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叙事》是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转变的代表性著作。本文以这两部著作为理论基础,着重于费伦对布斯的继承与超越,探讨在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文本交流模式是如何由作者本体论到作者、文本、读者循环互动推进的,通过文本交流模式发展轨迹和完善过程的描述,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叙事理论的优势和特长,而且使我们认识到,叙事理论的修辞性转向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它为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借助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对美国著名小说家及诺贝文学奖获得者贝娄的代表性小说《拉维尔斯坦》进行解读,可以发现贝娄通过疏离型不可靠性与亲近型不可靠性的叙事策略的有效运用构建了小说叙事的迷宫.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铸剑》在文本内部表现出鲜明的读者意识,它将故事表面的通俗生动与深刻的思想意蕴有机融合,故事结构逐步递进,复仇意旨渐趋强化,但结尾处陡然一转,复仇的意义颓然瓦解。同时,小说始终贯穿着看与被看这一源自电影叙事的修辞,文本的意义在更为丰富的层面展示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一个显著标志,新民的塑形通过作为修辞的父子冲突叙事,先后经历了召唤新青年、想像革命者、再造新农民的话语转换与历史变迁.由于“新民”概念命题深受晚清以降不断革命的时代语境的影响规约,现代中国文学对于新民的意识形态表达,一方面明显表现出五四知识精英与左翼政治精英文化心理与艺术旨趣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坐实了左翼小说革命叙事模式的客观存在与后世影响.这种将父子冲突叙事当作思想或政治启蒙话语的表现形式,从而参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个人主体的双重想像,深刻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重内容轻形式、重教化轻审美的典型特征与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10.
李芳凝 《社会科学家》2023,(11):126-131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哲人卢梭的代表性哲理作品,被誉为一部“教育小说”,它融合了理论论述与小说叙事两种书写策略,在文本中呈现出一种论述拖出叙事,叙事承载论述的动态互动模式。在此模式中,小说叙事始终服务于哲理的阐发与接受,实现了修辞意义上“劝说”的功能性运用。一方面,小说叙事通过演绎抽象的理论论述,用故事对理论观点进行论证。另一方面,小说叙事将文学想象与虚构内嵌在文本的整体性中,从整体上提升了哲理作品的文学性与美学价值,并借此在读者接受上发挥优势。由此,通过分析《爱弥儿》中独特的小说叙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启蒙时代哲理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重估文学在启蒙中的重要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基林 《文史哲》2002,4(6):144-148
现代性首先是一种时间叙事 ,它意味着从开始走向未来的时间观念 ;其次 ,现代性注重主体性和理性 ,这也是它的本质和核心。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精神原型 ,表现出典型的现代性特征。“相信未来”是朦胧诗普遍的信仰和时间意识 ,张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则是朦胧诗的内在本性 ,而建立在时间意识与主体理性基础上的修辞形态 ,则是象征性  相似文献   

12.
"虚构"和"纪实"这两种并生的叙事修辞,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叙事的重要方面,是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重要体现.乌托邦叙事由两种形式构成:梦与白日梦.这种乌托邦叙事也只是为女性的现实困境提供一种想像性解决:不是在梦里,就是在自日梦里.女性小说的仿真叙事则尽可能禀承和贴近现实主义传统,让叙事成为"复述",强调个人经验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复制性,使女性叙事的文本形态有了属于自己的结构、肌理和色泽.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意味着由男性代言的历史被终结.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小说叙述的"影像化"意味,主要来自独特的影像化修辞设置,本文以《天鹅绒》、《望着你》、《陆犯焉识》等为例,分析新世纪小说各类影像性修辞设置在文本中的配合;探讨相对于其他非影像性文本,所表现出的"叙述的场面化"、"人物对话的叙事化"的总体特点。这些影像化修辞设置营造了新世纪小说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9):127-133
当代红色叙事之所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审美范式,不仅在于其意识形态和叙事结构的趋同,更与作品的时间修辞有关。隐藏在文本内部的时间形式决定了作品的叙事构造与美学属性:"类诗史叙事"通过"谋划",给予历史化了的时间以属性和意义;"类传奇叙事"通过填补开头和结尾之间的"超时间空白",为故事创造出了传奇时空体;"类成长叙事"将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统一,构成人物成长的内在的进步论逻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叙事本质的探讨 ,来展开对叙事与小说关系的论述 ,认为叙事虽然已经取得了广泛普遍的哲学意义 ,但是它最好的体现还是在小说文本中 ,叙事与小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由于叙事与小说之间的复杂关系 ,使得叙事作为修辞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34-139
仪式不仅是一种蕴含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程式和行为实践,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构建文本的话语机制。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不仅将仪式书写融入叙事情节,也将仪式演绎为一种叙事结构和叙事修辞,形成系统的创伤诗学。以伍慧明的小说《骨》为例,小说叙事情节层面的分离仪式书写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创伤;叙事结构层面的成长仪式书写暗喻创伤认知的过程;叙事修辞层面的驱鬼仪式书写为华裔群体创伤疗治提供可借鉴的视角。小说围绕仪式、叙事和创伤形成一套严密的创伤诗学话语机制,多层面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心灵创伤,突破文学叙事中创伤呈现的范式,同时拓展了创伤的仪式叙事疗治的可能性维度。  相似文献   

17.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叙事”理论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文学领域“双重叙事动力”的深入与细化;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小说文本内外真实性的多重解构与再建构。  相似文献   

19.
单纯的法今和法古取向已无法适应今天理解文学的特殊需要,应当从新的古今融汇角度思考文学的属性.文学是一种感兴修辞或兴辞.文学的兴辞性是指文学具有感兴与修辞相互涵摄的属性,文学是一种感兴凝聚为修辞、修辞激发感兴的艺术.兴辞在阐释当今中国文学现象时具有特殊活力和应用前景,以及来自传统而又能融入现代的深厚力量.  相似文献   

20.
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倡导及其彰显的小说文体个性,一再标示着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缘起与走向,不断呈现出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成之际新旧夹缠的复杂情形。困扰中国传统小说的问题在"小说界革命"之际并未真正消退,而且以改换问题的方式继续发生或隐或显的影响。近代"新小说"理论带来的文学重构首先在于重建政治理想、呼唤历史转型,而非在一个"众声喧哗"的历史语境中确立文学自身的话语本性。按照"新小说"理论家们的设计,获得解放后的小说并非成为了一种自足参与意义重建活动的独立叙事形式,其叙事对象、叙事题旨、叙事策略以及叙事功能实际上都要受到特定的规约,而规约的主要原则便是小说功能与民族国家历史叙事之间的直接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