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前几日,我打电话问候母亲时,察觉到了母亲嗓音里的异样,得知她感冒了.我打算请两天假,回去看看母亲.母亲一再阻止,怕耽误了我的工作."放心吧,不会耽误的啊."说完,我挂断了电话. 看见我来,母亲自然高兴,张罗着要给我做好吃的,父亲也推掉了与老伙计们的棋局,等在家里迎接我.母亲照例是大厨,我和父亲负责打下手,饭菜很快就上了桌.吃过饭后,我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聊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傍晚时,李阿姨来叫母亲去跳广场舞,母亲笑着说:"闺女在呢,不去了."当时我正在玩手机,赶紧说:"我在也不影响你去跳舞呀."母亲摆摆手说:"你专程请了假来陪我,我哪能自己去跳舞?"我说不过母亲,只好由着她去.  相似文献   

2.
杨美梅 《老年世界》2008,(14):19-19
小朱十分注意母亲的精神需求,她给老妈制订了体育锻炼计划,老太太没有耐心坚持下去;她提出送老妈上老年大学,老太太嫌远;她又给老妈联系老年合唱团,老太太说没兴趣,而非要女儿每天来看望自己,认为女儿能够陪自己打麻将、聊天才算孝顺。有的老人甚至对子女“约法三章”:要他们隔三岔五回自己身边;在外地工作的子女,  相似文献   

3.
吴昕孺 《老年人》2009,(9):36-36
文娱驰退休前不会打麻将,加上老伴长期生病,也没时间学打麻将。老伴去世,孤身一人,儿女们工作忙,不能陪着她,想了两个办法与她商议,要么请个保姆,一来在家里做饭、搞卫生,二来陪母亲聊天解闷。这个主意被文娱驰否定,理由是“我身体好,请保姆干什么”。要么再跟母亲找个伴……话刚出口,就被文娱母也一口拒绝了。  相似文献   

4.
孝经难念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家最难念的是“孝经”。母亲一向孝顺,每月领工资,必定拿出几百元给外婆,逢年过节铁定要回娘家。外公去世后,外婆一个人住在县城,平日很少出门。母亲怕外婆寂寞,常心挂两头,有空没空都要隔一阵子就去看望一次,为外婆洗洗刷刷,陪外婆聊天拉家常。所以,母亲在邻里已是孝名远扬。父亲更是远近闻名的孝子。爷爷过世时,停棺七日,父亲就整整跪了七夜,膝盖渗出血来,哼都没哼一声。父亲对奶奶也是出奇的好,奶奶嘀咕着要吃什么,要买什么,父亲就算跑遍全城大街小巷,也要满足她的心愿。记得有一次,奶奶夜里病…  相似文献   

5.
正跟一位做职业规划师的朋友聊天,她说,这3年来回答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怎么办?"我很好奇她会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她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想要去创造一个爱好,只是站在原地等着,等着爱好像馅饼一样从天而降。"有位记者给我留言:"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每天工作都提不起精神,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正我确信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它,它是证明一个人是母亲的最可靠、最隐秘的证据。小时候我总担心母亲丢了,或者被人冒名顶替。每次母亲出门前我都盯着她牙上的一个小黑点看,看仔细了,要是母亲走丢了,或者谁来冒充她,我就找这个小黑点,找到小黑点就找到了母亲。那小黑点是两颗牙齿之间极小的洞,笑的时候会露出来。  相似文献   

7.
王纯 《老年世界》2014,(18):20-20
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喜欢我的。 有一次,邻居婶子来家里串门,她们在屋子里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我在隔壁房间里写作业,却把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婶子说:“闺女这次又考了第一名吧?这孩子就是聪明。”母亲答道:“学习好有啥用呀?不如你家小子,这么小就能帮你干活了,那天我看他在地里施肥,有模有样的,真带劲。”婶子说:“我家小子能干,才13岁,干活能赶得上他爸了”。我偷偷听着她们的聊天,愤愤地想,母亲就是重男轻女,我做得再好她也不会喜欢我。她还总是对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多好。还有,她嫌我不如妹妹漂亮活泼,当着别人的面叫我“书呆子”。  相似文献   

8.
《伴侣(A版)》2016,(4):61-61
母亲晕车严重,因而长年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考虑到她一个人生活在农村老家孤单寂寞,我也常常邀约:来城里住吧,看看风景。但母亲总是以晕车为由推脱,所以我结婚快十年了,母亲也没有来过城里一次,她不知道她心爱的女儿到底住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保红 《老年世界》2013,(13):13-13
四姨是我母亲的亲妹妹,小母亲3岁。她从小就很聪明,特别是她那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人见人爱。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她是一个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四姨心地善良,她常常把自己穿半旧的衣衫,送给衣不遮体的乞丐,也常常把到嘴的饭菜,送给那些孩子多、吃不饱的母亲,她知道:孩子嗷嗷待哺,母亲吃不饱,哪来的奶水呀。母亲生下我第二天,我还未吃上奶水,母亲就与世长辞了。没有办法,爸爸不能瞅着我活活饿死,就把我送到外婆家,计划把我送人,这样,也好留下一条性命。四姨知道了要把我送人,说什么也不让。外婆气急了,用手和四姨比划着:“不送人,你养啊……”  相似文献   

10.
悠悠慈母心     
我在一个小镇上长大。从当地小学到我家,只走10分钟就到了。上学的孩子可以回家吃午饭,见到在等待着自己的母亲。那时候,我并没有把这看成一种奢侈——尽管今天无疑是如此。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母亲们就是做三明治的人,爱涂指甲的人,料理家务的人。我从未怀疑过:这位我出世前曾有职业,并且终将回到事业上去的雄心勃勃的知识女性,在我念小学的整个期间将陪我度过几乎每一次午餐时间。  相似文献   

11.
去年春天,母亲从执教35年的讲台退下来。刚开始,她还悠闲地下乡走亲访友,生活得十分轻松和安宁。谁知,我们兄弟姐妹为母亲举办60岁寿宴以后,母亲就变得不那么安分了。她好像不愿接受年过六旬的现实,时常唉声叹息:难道我这一辈子只能教教书吗?每当看到儿女上班、孙子上学离去的背影,她心中莫名地多了一份失落感。不久,母亲就开始拜托亲朋好友为她找工作。她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要在晚年实现人生第二职业的梦想。没过几天,在一个朋友介绍下,母亲到一个皮装商老板那里上班去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开开账单,月薪…  相似文献   

12.
赵文静 《老年人》2008,(5):29-29
周末在家陪母亲看电视,一档关于美容的节目让母亲很是感慨,她说,看看现在的人多有福,多会享受,硬生生就把个四十几岁的人美得跟个三十岁的人一样。不像我们那会儿,风吹日晒的,三十不到却像个四十大几的人了。母亲跟我唠叨着,看得出,她是打心眼里羡慕。  相似文献   

13.
我的母亲     
我母亲马上80岁了,她每天最操心的大事就是我是否回家吃饭。如果我回家她就拖着半身不遂的身子去厨房,先洗洗菜,做点准备。我常和母亲聊天,很多事她总重复说,对我而言,有点烦闷,但有时也让我吓一跳,例如,她恨以色列欺负巴勒斯坦人,有一次说起,让小孩当人体炸弹不好,她竞气愤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孩子的教养,亲友的联系,需要多少精神!我自幼多病,常和病魔作斗争.能够不断战胜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我有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很难想象我会活下来.在昆明时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当时的治法儿是一天吃五个鸡蛋,晒太阳半小时.母亲特地把我的床安排到有阳光的地方,不论多忙,这半小时必在我身边,一分钟不能少.我曾由于各种原因多次发高烧,除延医服药外,母亲费尽精神护理.用小匙喂水,用凉手巾覆在额上,有一次高烧昏迷中,觉得像是在一个狄窄的洞中穿行,挤不过去,我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一抓到母亲的手,立刻知道我是在家里,我是平安的.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在挨千刀的过程中,也是母亲,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其实是母亲陪我.我过了四十岁,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  相似文献   

15.
陈文洪 《老年人》2010,(8):33-33
母亲一生过着贫寒简朴的日子。因其穷自觉卑下,最怕麻烦别人。到老了,对我这个在城里工作的儿子也从不轻易提出什么要求。唯一的一次,就是在她73岁那年,让我陪她到上海去看一看。  相似文献   

16.
松婀鹂 《现代妇女》2007,(12):40-41
1除夕前一天,母亲打来电话,说话吞吞吐吐的。说了半天,我才听明白是想让我陪她去选一件新衣,准备过年穿。撂下电话,我心里纳闷:母亲怎  相似文献   

17.
如果有一天外婆再也不像孩子,不需要我们为她操心,为她欢笑,生活会多出一大片空白。白天,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外婆。空荡荡的房子里,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母亲走到哪里外婆就跟到哪里。母亲在厨房里烧菜,她就帮着做下手;母亲在客厅里读报看电视,她就陪在一旁织毛衣。外婆是  相似文献   

18.
璎珞 《女性天地》2009,(1):42-43
一个人的习惯总是受父母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里一切都是母亲作主,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我的母亲。她随父亲从农村来到城里时,没有工作,勤俭持家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是英雄钱是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当时,姐姐、我和弟弟都在读书,全家人只靠父亲一个人的薪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母亲在工厂家属区的房前屋后种了很多菜,自家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去卖。在母亲的操持下,我们三姐弟先后考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今年33岁了,有一个4岁的女儿,现在我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要在我母亲和我老公之间做一个选择。▲:一个是生养你的人,一个是与你携手一生的人,他们都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本不是对立的,为何必须做出选择?△:因为我不会做家务也不会带孩子,结婚后母亲就过来和我们一起住,照顾我们。她性格非常强势,家里所有事情都得按她的意思来,吃什么菜、买什么家  相似文献   

20.
邓祥国 《老年人》2003,(7):36-36
在村里,母亲家里的电话是专线,也是“热线”。母亲65岁了,身体还硬朗。她贤慧善良,有一副菩萨心肠,喜欢做一些帮助人的事。1999年,我几次接她到县城与我们居住,可她就是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老木房,也舍不得她的好人缘,不愿离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无奈,我只好为母亲安装了当时全村第一部私人电话,以便能经常向他老人家问安。老家那个地方叫簸箕山,地处东安县西南舜皇山脉,是一个偏僻小山村。这里虽然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但交通闭塞,通讯落后,经济并不发达。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跑到外地打工挣钱去了,留守在家里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小孩子。农民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