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组织犯罪愈显猖獗,并且已经发展到中级形态,这对我国的治安状况是个严峻的考验。2009年的“文强案”凸显出我国当下有组织犯罪与黑恶势力的新特征。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从社会反腐、行业监控和完善法律几个方面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组织犯罪愈显猖獗,并且已经发展到中级形态,这对我国的治安状况是个严峻的考验。2009年的"文强案"凸显出我国当下有组织犯罪与黑恶势力的新特征。我们必须对症下药,从社会反腐、行业监控和完善法律几个方面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3.
有组织犯罪日益猖獗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 97刑法增设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条款 ,作出了立法反应。对这种特殊形态的犯罪如何有效地惩治与防范 ,已是急迫而艰巨的任务 ,也是犯罪学极富价值的课题。从建国初期新生政权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策略其效用来看 ,对当代中国惩治有组织犯罪实践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国家与社会双本位控制 ;打击与促进社会整合相结合 ;宽严相济的灵活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分化瓦解有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4.
犯罪效益论     
本文从构成犯罪主体自身因素的变化与犯罪结果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思路,提出犯罪效益概念,以期更具体地研究犯罪问题。从犯罪的动态过程来看,犯罪效益包括犯罪的组织形态、犯罪能力、犯罪的物质条件、社会控制能力和被侵害对象五个变量因素。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正日益由个体犯罪向有组织型犯罪发展,如何对其防范和打击,是犯罪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企业化是全球有组织犯罪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国有组织犯罪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企业化程度和表现有所不同,但在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之势。有组织犯罪的企业化发展导致在有组织犯罪与公司企业犯罪的界分、犯罪组织中参加者和企业员工的区分、涉案财产的处置以及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等方面存在疑难问题,从而使相关刑事司法陷入困境。针对有组织犯罪企业化趋势带来的刑事司法问题,应当深刻把握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规律,贯彻科学司法;规范反有组织犯罪的司法活动,坚持依法司法;科学预测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司法合作。  相似文献   

6.
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理解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司法的偏差.黑社会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后者的认定应严格依照刑法的规定,不过在解释上应当予以适当的扩张.文章还从刑事立法与司法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防范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7.
要正确地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就必须认真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概念及其犯罪构成要件,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其他有组织进行的犯罪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严格区分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犯罪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三者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给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界定有组织犯罪要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为基础。国内外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纷繁复杂,歧义丛生,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区分刑法学与犯罪学两个层次的概念界限,并且以我国刑法规定为标准,结合《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相关规则,将有组织犯罪在广义上界定为我国刑法总则规定的犯罪集团犯罪,而狭义的有组织犯罪,则仅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刑事实践主要采取"严打"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两种形式。但是,不加区分地从严惩处,并不能有效地遏制和预防此类犯罪的进一步演化和发展。在我国惩治有组织犯罪的实践中存在着治理模式、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对有组织犯罪发展规律认识上的片面性造成犯罪基础观念的偏差,进而导致惩治有组织犯罪刑事实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意欲破解这些问题,应当将"刑事一体化"思想具体化和现实化,在力求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有组织犯罪的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重构犯罪观念及惩治有组织犯罪的刑事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我们发现黑社会性质组织通过加大行为性成本和物质性成本的投入,可以大幅削减心理惩处成本和惩罚成本,从广度和深度上大规模拓展和垄断犯罪市场,使之几何级倍数增加犯罪收益,从而有可能达到犯罪效益的最大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心理,掌握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动机,更有利于打击黑社会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11.
获取垄断性经济利益是有组织犯罪的最终目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反过来又推动着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因此,粤港澳在合作打击有组织犯罪方面,应当将经济领域的防控策略作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从完善经济体制与管理制度、联手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对有组织犯罪实施财产刑等多方面着手,以真正取得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狄世深 《南都学坛》2004,24(4):81-85
近年来,跨国有组织犯罪日益猖獗,深入探讨其特征、原因和对策,对其防范有着重要的意义。跨国性、高度严密的组织性、犯罪手段日益现代化、智能化、犯罪的最终目的在于攫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是其主要特征。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腐败现象广泛存在、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法律制度的差异、某些地区动荡的政局和复杂的环境等是其主要原因。要有效地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必须采取广泛、密切的国际合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毒品的泛滥与有组织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毒品问题的滋生和蔓延都使有组织犯罪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发展空间;而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又极大地增强了毒品犯罪的能量,加剧了毒品的泛滥。毒品犯罪与有组织犯罪的共生模式以有组织毒品犯罪为传动轴,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4.
将起次要作用的从犯理解为次要实行犯没有法律根据,也不符合共同犯罪发生的实际;对起次要作用从犯的认定,离不开主犯的参照作用;帮助犯不可能成为起主要作用的主犯,但可以成为胁从犯;为犯罪集团预备犯罪或者罪后分赃时提供场所或食物的行为,是否构成帮助犯,关键在于考察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相似文献   

15.
有组织犯罪与腐败的共生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组织犯罪和腐败都是当今世界严峻的社会问题。有组织犯罪与腐败绝对不是孤立的犯罪,两者互惠互利,共生共存,形成共生模式,产生共生能量,加速了有组织犯罪和腐败的社会危害。有组织犯罪与腐败共生导致了有组织犯罪的力量不断膨胀,使政治腐败变本加厉,经济和精神领域逐渐被染黑,导致政府对有组织犯罪的查处难度不断加大。为了遏制有组织犯罪和腐败的发生,政府必须加强对有组织犯罪和腐败的立法进程;从制度和机构建设方面,预防有组织犯罪和腐败共生;加强国际合作,从世界范围共同打击有组织犯罪和腐败犯罪。  相似文献   

16.
“打黑除恶”是严打整治斗争的重点之一。本文扼要地阐明了何谓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分析了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社会成因、心理成因及防治对策,为打击带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组织犯不仅仅只存在于集团犯罪中,一般共同犯罪中也应当有其存在空间。以我国刑法理论对共同犯罪形式的认识为基础,组织犯可以存在于一般的复杂共同犯罪(包括雇佣犯罪、狭义的团伙犯罪)以及犯罪集团之中。但是,恐怖组织、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的首要分子以及我国刑法规定的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集团的首要分子,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存在一定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中亚地区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文化历史和背景为有组织犯罪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并且决定了它具有显著地与恐怖主义犯罪相互交织和转换的特性。毒品犯罪、恐怖主义犯罪严重化、跨国界化,促成中亚地区正在向跨国犯罪的热点地区演变。  相似文献   

19.
人性与犯罪都是不断进化的,犯罪随着人性的进化而进化。所以如此,既有生存和欲望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人性进化的趋势是崇尚能力、推崇理性、追求利益、主张自立,犯罪进化的趋势表现为经济犯罪、有组织犯罪、职务犯罪、高科技犯罪的大量增多。  相似文献   

20.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规定过于原则与笼统,致使在理解与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上存在着不确定性与随意性。为准确认定与精确打击此类犯罪,根据近年来同涉黑犯罪作斗争的实践经验,对黑社余陛质组织根本特征与法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司法实践中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争议焦点与适用法律难点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