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赖喆 《现代妇女》2014,(8):98-98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宪法劳动关系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是研究公民劳动权问题的前提。通过分析宪法规范与变迁过程,可以发现宪法劳动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公民择业自主性提高,国家从劳动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宪法劳动关系中国家的主体地位在弱化但没有消失,宪法劳动关系仍只存在于国家与公民之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致力于研究我国宪法文化的发展,阐述了有关宪法文化的基本理论,研讨了当前我国宪法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并尝试分析了我国宪法文化建设的出路。首先,本文阐释了宪法文化的基本内涵;之后,分析了我国宪法文化的发展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我国宪法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宪法文化发展途径以及发展方式的探讨,表明我国宪法文化发展应在民族性与普遍性之间寻求平衡,使我国的宪法文化发展由派生发展型走上内源发展型道路。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宪法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发挥着调整国家政治权利与个人基本权利作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国法律之基础。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宪法没有直接效力,导致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鉴于此,对我国宪法能否司法化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宪法能否司法化关系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要将宪法司法化,首先就要着重研究的必然是宪法司法化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宁尚书 《现代妇女》2014,(6):124-124
美国宪法创制于1787年,原文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经过两百多年发展,又附加了27条宪法修正案。无论是美国宪法诞生的过程,还是每个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与生效,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美国宪法变迁过程既是一个个偶然事件的累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本章通过探讨美国宪法诞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各修正案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发现美国宪法变迁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6.
对宪法概念的追问,应从宪法经典的解读开始。《宪法的法律研究导论》是宪法学经典,它奠定了戴西的现代宪法学巨擘的地位。其开篇是“宪法的真性质”,旨在回答“宪法是什么”的问题,戴西把它作为“全书纲领”。戴西的宪法学承继了边沁和奥斯丁的古典分析法学传统。他首先把宪法学者界定为真相的解释者;然后,以此为前提,他把宪法界定为“关于主权之构成和运作的规则”。宪法学者可粗略分成两种:一是热情的护宪派,二是激烈的批判派。但选了宪法课的学生,既不是为批评宪法,也不是为敬畏宪法,而只是为理解宪法。以讲宪法为职责的教授必须自觉:他…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学术界虽在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的关系上出现不少研究成果,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整体上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体系。夏新华教授的《借鉴与移植》以时间为序、以借鉴与移植为主线,深入研究英美宪法文化、法德宪法文化、苏联宪法文化特性,借助"冲击与反应"的理论模式,分析外来宪法文化对中国宪制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并清晰地勾勒出一个研究图景。这既突破了学术迷境,也彰显了学者夏新华十余年艰苦砥砺的初心与决心。  相似文献   

8.
史名 《老人天地》2013,(6):22-23
争斗与妥协中诞生的宪法2013年5月3日,日本“宪法日”,日本各界纷纷举行集会,纪念《日本国宪法》诞生66周年。1947年5月,这份日本执行至今的宪法正式生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法西斯失败了,为日本法西斯侵略张目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自然也不能再用了。1945年10月,驻日盟军统帅麦克阿瑟要求日本政府修改日本原宪法。日本币原重喜郎内阁成立了宪法问题调查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孙博 《现代妇女》2014,(10):127-128
宪法在我国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悬之高阁却毫无用处。但近十年来宪法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解法解释学的长足发展可见一斑。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宪政观念的深入人心下,我国的宪法正在走出高阁迈向人间。  相似文献   

10.
2004年4月1日上午,当强制搬迁的人员来到北京63岁老人黄振沄家的时候,黄振沄拿着一本《宪法》进行抵制; 一个多小时后,警察和来拆迁的民工们无奈地撤走了,从而使得这座建于清朝的院落暂时保留了下来。(2004年4月5 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1.
军政、训政、宪政的"革命程序论"为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建国路线图。其在遗嘱中表示"国民会议……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为达成这一目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时期先后颁布了数部宪法或宪法草案,最终以1946年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的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最为瞩目。这部宪法的制定过程历时极久,涉及了众多政治力量的角逐,因而也体现了诸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蒋晓云 《现代妇女》2014,(10):19-20
经济法的发展事关法律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迁,需要与宪法等各个部门法的发展相协调。“经济宪法”为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宪法基础,发展经济法既是宪法规范的要求,又是实施宪法的需要,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也有助于宪法的完善和发展。基于经济法与宪法所共有的经济性和规范性,应通过司法判断和非司法判断,不断提升两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全面促进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琰 《现代妇女》2014,(11):174-174
国家利益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点的共同利益的代表者;以统治阶级利益为核心的全民利益的表现形式;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多种利益的聚合体,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本文将从宪法角度,以国家利益为视角,简要剖析国家利益在宪法理论体系构建当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和创新的未来,青年更是推动国家宪法建设、发展和成熟的主要社会动力之一。中国近现代的青年宪法意识变迁历经了自然经济的自由精神萌芽、商品经济的形式平等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民主政治成熟等三个演变周期。如何坚持时代脉搏,赋予青年使命担当,着力培育当代青年的宪法意识,确立科学的青年宪法意识的培育原则,拓展青年宪法意识有效培育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土耳其1982年宪法实施以后,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推动下进行了多次修改。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上台后,提出了多个宪法修正案,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亦有失败教训,甚至还围绕总统选举问题出现了宪法危机。2007年议会选举后,正义与发展党制定一部新宪法的承诺虽未实现,但于2010年9月完成了对1982年宪法最大规模的修改。2011年10月,议会宪法协调委员会开始工作,土耳其宪法政治从修宪阶段进入制宪阶段。议会宪法协调委员会、政党和公民社会组织是考察土耳其制宪进程的三个重要维度。在新的制宪进程中,出现了各种思想、立场以及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间的冲突和碰撞;新宪法能否出台取决于土耳其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谈判、议价与妥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宪法确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近年来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以及中国人权事业进展系列报告中,中国政府为保障言论自由和公民表达权的实现设定若干目标并取得若干进步,使得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得以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还是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家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家庭的权益不受侵犯不仅是个人生活幸福的源泉,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宪法第49条中,明确提出了国家保护家庭这一内容;这充分说明了宪法对家庭提出了制度性保障。然而在民事立法中,家庭并未被认定为民事主体,这使得家产制从法律上来说也失去了应有地位,进而使得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家庭主义受到抑制。对于这种情况,民法典应从法律上予以改变,以有效承载宪法对家庭的制度性保障,维护家庭应有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公安机关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权,特别是公民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平等权。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要把树立尊重宪法、程序正义理念及完善法律法规清理、社会监督机制贯穿于公安执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14年11月召开,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宪法教育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也许我们可以把中国称为一个盛产宪法的国家,因为自清未以来,我国就一直处在不断立宪和修宪过程中,而往往无暇顾及行宪问题。从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到1949年的《共同纲领》、这41年间,我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平均每两年半制定1部宪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颁布4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并6次修宪。平均每5年就修改宪法一次;北京大学法学院王磊就此认为,这样的修宪频率过于频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