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和盟国的请求,组织远征军先后两次深入缅甸,在滇缅地区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抗击日军。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打通了国际援华线,光复了缅甸,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淑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建的,1942年2月16日应英方的请求而挥师入缅对日作战。至到同年8月,远征军虽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创造了中国军队扬威异国的记录.但由于中英战略目标的差异、指挥系统的紊乱、战地服务机构不健全、英缅军和远征军第6军作战不利、远征军对缅甸地理、气候缺乏了解以及远征军未能得到缅甸人民的支持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远征军初期作战在总体上的全面溃败。 相似文献
3.
施建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3):22-24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有诸多原因,大多数学者归结为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且认为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不能解决好入缅抗战与缅甸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关系也是造成失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直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44-49
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到来之际,梳理对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以寻求新的写作突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伴随着远征军入缅作战就开始了,从最早出现的各种战地报道、纪实性文学作品到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的出现,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在不断地走向深入。这一书写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开启之后,作家们在历史还原和个体叙事两个维度之间深入展开,使这一段历史获得了新的文学意义。中国远征军作为一份厚实的文学书写资源,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着巨大的挖掘空间。 相似文献
5.
时光荏苒,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自1950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 回顾这一个甲子,一代代文联人把跃动的青春、澎湃的激情投注于文联的建设,使文联从最初只有两个部门,发展为今天拥有13个协会、3个刊物的有序组织,真正成为艺术家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为首都文艺的发展繁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切,离不开每一个文联人的努力,特别是文联的第一代老干部、老艺术家,他们从旧的制度下走来,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投入到文联的创建和艺术工作中。 相似文献
6.
王晓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118-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组织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与英美盟军共同作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重创日军,解救英军等战绩,让世人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汤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185-191
本论文以刘慈欣、王晋康、韩松、陈楸帆、夏笳等科幻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传承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承载民间文化记忆、观照当下现实语境这几个方面,阐释当代的中国科幻小说既反映了后现代语境中经验的差异化和多元化,又具有诗意与哲学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审美情趣、共同经验等,让中国科幻作品在国际科幻界绽放出独特魅力。在传统文学类型面临衰亡的趋势之下,体现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不仅能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可能性,还能承担走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寓言\"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褚晓萌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45-51
新时代赋予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重大使命,网络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文学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叙事主题要以自觉的态度面对中国性,构建中国故事世界;叙事方式要探索中国故事在叙事情境、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视角上的呈现方式,提升中国故事的叙事能力和效果。还要尊重和把握网络文学特性,通过交互性叙事、超媒介叙事、媒介转换叙事、多模态符号叙事探索跨媒介叙事实践路径,实现媒介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真正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使命。 相似文献
10.
从1978年开始,中国走进了一个从贫瘠到富裕、从禁钢到自由的开放的社会。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非常复杂,而快速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窗口来展示自己.因此,中央级媒体需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建构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依托报道资源和人才优势,中央级媒体在相关报道场域无疑需要承担更多责任,而顶层设计的优劣、专业队伍的打造、运营平台的选择和内容输出的风险管控都会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13.
河南大学87岁的"洋教授"吴雪莉是一位传奇人物。她出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65年前,她跟随中国丈夫踏上了中国这片国土,也由此开始了异国他乡的传奇人生。1975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吴雪莉正式取得了中国国籍,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吴雪莉有一个跟随她大半辈子的"宝贝",就是一面中国国旗,这面国旗已经陪伴她63年了。 相似文献
14.
15.
高清雪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54-57
文章以中国古代故事角色设计的应用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简述了中国式造型元素在角色设计中的运用,并选取中国古代传说故事角色进行设计,以传播中国经典文化为主要目的,以此归纳中国古代故事角色设计应用策略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虎故事的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正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5(2):13-16
中国虎故事可分为斗虎型、化身型、义虎型和其他类型四大类。文章阐述了虎故事在中国的分布特征.认为中国虎故事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展示了多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及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并对后世的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起到了借鉴作用.还具有审美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八个八婆》——回龙观芳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4月)是本很普通的书,由8个住在回龙观的职业妇女合作成书,正确地说不叫合作,只是把各自的文章放在一起。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这些八婆是我朋友,更因为文字精彩和书背后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高丙中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6):19-21
表述事实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活动。对于规模上超过熟人圈子的社会,表述事实是一项让共同体存续的知识保障:因为有关于社会的事实被呈现,社会本身才能够被感知,被认同,被维护,被传承。学术活动中的事实不是现成的,对事实的表述不是现成之物的随意累积;事实需要有专门修养的人借助概念工具去发现, 相似文献
20.
祁连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6):15-16
我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的节译本(1985年)和全译本(1986年)相继出版后,丁先生多次来华作学术报告并与中国学者座谈,引起了我和学界同仁的极大兴趣。与此同时,臼田甚五郎、小泽俊夫等日本学者与我国学者座谈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