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研究比较方法的理论很多,但研究比较法的方法论还有待时间的沉淀.文章在阐述古代东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基础上,分析了比较法的一般性方法论,说明古代东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比较比较法     
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与茨威格特和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总论》都是当代西方比较法学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尤其是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它是比较法学研究进入法系划分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标志,是现今进行比较法研究的基础读物之一。而《比较法总论》的问世则开创了比较法研究的新模式,也是比较法学界的一部必读之作。总的来说,这两部著作都对当代世界主要法系进行了比较和考察,并明确指出:比较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而不仅仅是一种应用于法律科学的比较方法。《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一书之所以被誉为西方比较法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比较法和比较法学的概念比较法并不是象某一国家的民法、刑法那样的法律。民法或刑法都各有调整社会关系的对象,也都各有调整这些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则;比较法既没有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则。简单地说,比较法是指对不同国家的法律进行双边或多边的比较研究。因此,比较法(Comparative Law)、比较法学(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和比较法研究(Study of Comparative Law)这三个用语的意义实质上是一样的,而且后两个要比第一个更为精确,但在绝大多数法学家中,比较法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比较法或比较法学的特征,主要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法律。当然,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的,任何科学都使用比较方法,但比较法学不同于  相似文献   

4.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的迫近,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港、澳回归以及台湾与大陆统一后的法律冲突问题。本文拟对此种冲突作一浅探,并期望找到解决此种冲突的可行办法。 一、未来大陆与港、澳、台地区之法律冲突的根源 法律冲突,尤其是一国之内不同地区间的法律冲突,往往有其政治的或历史的原因。例如,美国、德国以及前苏联等国不同州(共和国)之间的法律冲突,源于政治上的联邦制;而英国苏格兰与其他地区、加拿大魁北克省与其他省以及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与其他州的法律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日本法律文化作为契机,通过阐述比较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已经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展现了比较法的力量所在。但同时,比较法也是存在弱点的,不同法律文化中种种难以统一的差异的存在使得比较法不可能逾越文化认同的界限,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法律的和谐而非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学在法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同文化的法律比较研究有助于寻找法律制度创新的切入点。对法学教育来说同样如此,比较法学也可以为法学教材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参照系。本文作者随机选取若干种国内和德国一些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尝试进行简要比较,为我国行政诉讼法学教材结构创新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比较法”这个词,从表面上的涵义看来,是指以法律为对象,以比较为方法的一种思维活动。自从“比较法”出现之始,即突破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范围,而成为世界国际间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的学问。希腊、罗马学者的研究成果首开其端。从十九世纪开始,比较法学才进入一个摸索时期,法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外国法律,积累资料来和本国法律对比,或作为本国立法改革的借鉴。至十九世纪后半叶,特别是从法国比较立法学会成立后,各国法学家都纷纷进行法律各方面的比较研究。此种风气在法国尤为盛行。  相似文献   

8.
比较法学作为法学之一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中国近代就兴极一时.先有沈家本、伍廷芳、梁启超等比较法之先行者,后有吴经熊、王世杰、钱端升、李祖荫等后继者.<比较宪法>、<比较民法>及东吴法律学院的<中国法学杂志>,现在仍是我们研究比较法的重要参考.当20世纪80年代,比较法学在我国再度兴起时,大量的国外比较法学专著被译介过来,影响甚大.比利时Ghent大学中世纪史与法律史教授R.C.范.卡内冈的著作<法官、立法者与法学教授--欧洲法律史篇>,就是近年选译过来的,非常有特点的一部比较法律史著作.书中展示了法官、立法者与法律理论家三重力量在历史进程中是如何相互博弈,共同左右一国法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文尝试着对本书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比较”已经运用于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和法律部门的研究,比较法已经没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当然也就没有自己作为学科的体系和结构。再次,从比较法的功能可以看到它既有其“力量”,也有其“弱点”,而其“弱点”正反证出“比较”只能看作是一种法律的研究方法,比较法确定为方法,并非就不如确定为学科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西比较法在法律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表现为笼统定性,力证西方的法律制度或因子已存在于中国传统法中;二是表现为简单地以西法为模式,而苛责中国传统法的简陋.这都悖离了比较的原理和要求,而落入了"比附"的俗套.在创造和构建今天中国的法文化中,法律史研究需发挥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遵循比较的原理和要求,竭力探寻和破译中华法系的社会文化遗传密码,摒弃"比附",寻求中国法律史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关系理论初探--从比较法的视角评说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关系理论是理论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司法实践中被经常运用的一个法律概念.本文在介绍西方、前苏联及俄罗斯和中国法律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法的角度分析几种理论间的差异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评析分析了实证法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社会法学派两大学派的法律关系理论各自的特点及这一理论的完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阐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人口普查资料以及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说明港、澳、台地区已跨入人口老龄化的行列,而且人口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民国比较法研究的发展,民国比较法教育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各种类型的法律院校均开展比较法教育,并且各具特色,在组织模式、课程设置方面也积累了经验。民国比较法教育的发展,促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民国比较法学科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对民国比较法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律评价是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实践活动。法院行使审判权和检察院行使检察监督权是法律评价的两种类型。对法院行使审判权和检察院行使检察监督权的文化层面的探讨,涉及到对法院文化和检察文化的研究。法院文化和检察文化是法律评价中的两种基本文化形态。研究法院文化建设、检察文化建设与当前司法改革的关联性,有助于推进司法机关行使法律评价职权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对研究中国的司法改革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东荪在其多元文化观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种多元的逻辑观,主张文化决定逻辑,不同的文化和文化的不同方面可以产生不同的逻辑;同时他还主张在中西思想比较研究中采用比较而非比附的研究方法,强调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张东荪基于文化主义的多元逻辑观为中国逻辑史和中西比较逻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比较法相对于比附,有利于在尊重中国文化独立性的前提下,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但在实际运用中发挥比较法相对比附的优势仍面临诸多困难,比较法依然难以完全摆脱比附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方法在国际私法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国际法学的三个分支中最突出的。在很多国家的国际私法的立法中,比较方法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在制定国际私法统一法的过程中,比较方法的地位和作用更为明显。因特网为比较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法律资料,使比较法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而使国际私法趋同化走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知识产权文化界定为法律文化的子范畴,把知识产权文化从结构上划分为两个层面:制度形态的表面层面和观念形态的核心层面。通过历史分析法和比较法的运用,分析了当代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既要挖掘和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也要移植和融合西方的先进法律文化经验,广泛地吸纳人类共同的法律文明成果。最终,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可以从制度环境、观念环境、教育环境和宣传环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从事比较法理论研究的法学家,一向从经济制度不同的法规和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得到启示。当前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一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它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以市场来进行调节的经济;另一种则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相似文献   

19.
亲属关系一经法律的调整,就会产生法律效力,即产生权利义务后果。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国 家对亲属关系的态度,对一定范围的亲属关系赋予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在各国法律中都有体现,但在不同的国家, 亲属关系的效力又有所不同。亲属关系会产生哪些法律效力,这完全取决于各国法律的具体规定。一般说来,在 亲属法、民法、诉讼法、刑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效力。各国的规定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不同特色。 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亲属关系的效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亲属关系法律效力的立法 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澳门文化与香港文化是有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澳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轨迹,造就了澳门文学和香港文学特质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澳港文化粗线条的对比,概括出澳门文化与文学的总体风貌,展呈出澳门文学不同于香港文学的独特发展足迹,折射出澳门文学与香港文学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