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按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形而上学"恰恰是要扬弃存在的分离或者分裂,因而它本身是拒绝抽象的.可是,千百年来,形而上学却作为一种抽象形态扎根于人的头脑之中.其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脱离形下的形上诉求,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思维根源.以追求世界终极解释为旨趣的本体思维犹如一个蒸馏装置,会把一切现实的内容都过滤掉.二是人的矛盾性存在方式,这是形而上学走向抽象形态的生存论根源.人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人的灵魂总不满足于有限性的束缚,企图超越肉体、"小我"以及有限性的约束而实现永恒.  相似文献   

2.
"象"作为一种根本的"观"法或"显"法是张载观照或呈现整个世界的根本方式,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世界观"。"象世界观"的格局是天地人无所不包的,而张载儒学的本体指的是世界的原象,而世界的原象实际上就是气本原的生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即天之德象,其中太虚象与太和象都是本体蕴生象,道象、神象和易象则都是本体生成象,德象之在人便是合象,由人与天合之合象而得圣人气象。  相似文献   

3.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10):111-116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4.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05,(9):163-169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象"范畴导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玄理之"象"与人文之"象",经六朝挚虞、陆机、刘勰诸人的努力转变为文学审美意象,至唐代更演化出诗歌"兴象"."意象"作为审美者意匠经营之"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其生成途径有"寓目辄书"和"假象见意"两大类型,构造原则当为"意与象合"."兴象"则更强调情意对物象的超越,即由"象内"向着"象外"境界的拓展.从"情志"到"意象"再到"象外之象"(意境),形成诗歌创作活动的生命流程,"意象"实居于这一流程的中端.意象问题成为中西诗学的一个交会点,但我们民族视意象为"天人合一"理念下的诗性生命本体,同西方人的艺象观之间又有许多实质性的差异,可供比照与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5.
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思维作为哲学形而上学最基本的思维路向,着眼于"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本体主题追问,它预设了控制自然的价值合理性,释放了人对自然的"冲动力".而人与自然的冲突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使人类文明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考验,这促使我们对本体思维进行反思,由此带来的是道德哲学范式或伦理类型的转型,促发了人类文明路径中的生态价值观觉醒.  相似文献   

6.
以"言意之辨"的方法,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构"性与天道合一"的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弘扬儒学精神,是宋明理学家之所以能够实现综合创新的深层原因,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得意忘言"经典解释方法;二是"圣人体无"的本体直觉方法;三是"辨名析理"的逻辑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7.
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有三:1.本原性的诗性思维;2.象思维之象———“原象”,即非实体性的动态整体之象;3.感性直观,即动态的感性直观。以上三点为王氏所概括,亦为我们所认同。然王氏对卦爻象的阐释还有所“不公”:模糊太极与老子之道的差异,把太极湮灭于“大象无形”之中,忽略甚而抹煞了卦爻象作为最基础最根本之象的原创特质。这一特质的美学意义在于:启示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突出直观可视性;为后世审美的“意象”说和重在表意观念的最初发轫;以气之运动构成中国生命美学的精髓。象思维之观以卦爻象与“大象无形”之象两种不同原象体现了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为两种不同意境的创造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卦爻辞对卦爻符号进行解释,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是以象思维方式展开的,其"取象"过程具有与《周易》象思维类似的具象性、直觉性、整体性特征,最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喻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审美本体与哲学本体、艺术本体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哲学本体解决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审美本体要回答的是审美是什么的问题 ,就审美的极致来说 ,它是境界。艺术本体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的问题 ,艺术的本体是艺象。艺术虽然是审美的典范形式 ,但艺术不只是审美的 ,它还具有别的功能与要素 ,因此不能将审美本体等同于艺术本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柏拉图的本体思想及其美诺悖论、由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命题主义及其悖论、海德格尔的本体观及其悖论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两难处境亦即悖论,可以得出只能通过抛弃作为解决范式的毋容置疑性的理想,超越无根据的所谓"科学"和认识基的垄断地位,抛弃必须把本体置于任何询问之前的西方本体论规范的结论。本体论只是对下述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的承认。这种形而上学仅拥有多重性却强行思考必然统一性,只能是一种天方夜谭。本体是命题主义失败的代名词,而非超越命题主义的钥匙。形而上学只有不再是本体论时才有意义,本体论让科学与形而上学处于一种不即不离的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化心理决定了审美机制,所谓"一代之文学"必能反映某种"道始于情"的核心价值。明代市民阶层的壮大,提出了新的"发乎情,达乎道"诗歌要求。整体考察明诗文本的情感性质,可归为"台阁"、"格调"、"性灵"三派。明诗之所以陷入整体困境,正因未能承担上述使命:台阁派表现的"天理本体",已蜕变为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与"情"形成了疏离与冲突;格调派追求的汉唐"对政治本体的乐感",在当时久成绝响,很难"情以发之";性灵派代表的市民兴趣与浪漫思潮,"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对世俗生活情节的兴趣,却未能突破古典诗歌的表现能力、审美传统(更深层是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人 《河北学刊》2007,27(5):21-25
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象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语言逻辑都经过"象思维"孕育而产生。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用概念思维可以透彻解读西方形上学经典,却未必能透彻解读中国诸家经典。中西两种思维的不同,源于在"轴心时期"产生的基本理念的不同。西方形上学理念从亚里士多德以降均为不同实体,显示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而中国的太极、道、心性、禅则显示为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把握实体,需要用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如定义、判断、推理等。而把握动态整体或非实体的太极、道等,则需要用悟性的诗意联想的"象思维"。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打开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却错误地关闭了"象思维"这扇窗户。今天,在我们重新打开"象思维"之窗时,决不是要像某些人那样把逻辑概念思维之窗关上。我们应记住徐光启的箴言:"会通以超胜"。  相似文献   

14.
早期中华大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早期的中华民族为什么那么善于发明创造?有其事必有其理一、早期的中华民族特别尊敬善于发明创造的人;二、早期的中华民族特别重视研究发明创造的哲理.尚象制器,就是<周易>中指导发明创造的系统哲理.尚者效仿也,象者形象之象与抽象之象也;尚象制器,就是仿照象所表现、所揭示出的原理与意境去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自卫的先进武器.形象之象在自然界万物万象之中,抽象之象在阴阳两爻、八卦、六十四卦的符号之中.发明创造的理论,先有"尚象制器"而后有"仿生学"."尚象制器"相较于"仿生学",内容上更广博,方法上更灵活.在发明创造领域内,一要学习洋人,二要学习先人.学习先人,不仅仅是学习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更重要是学会祖先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象”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概念但也同样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方法。它起源于《易经》,是对事物的“势”的认识而非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易经》之象的认识方法要到胡塞尔以后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变中才能看出其意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困境是语言的困境。即认识到“存在”决定“存在者”,但语言无法表述“存在”自身。“象”以非语言的方式表述存在(即势),是说不可说。它既是一,又是多。象本身是一,对象的理解是多。所以它较好地弥补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弊病,是一种未来的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思维:以"和"为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音乐既有以"悟"为代表的审美直觉思维方式,又有以"和"为代表的审美辩证思维方式,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交相辉映、融会贯通,使中国传统音乐思维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在中国传统音乐学范畴中,"和"无疑是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特殊作用,甚至还构成了一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精神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何为形而上学的追问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思维的问题.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表现为两种类型:二分法思维与非二分法思维.康德与海德格尔分别为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集大成者.从二分法思维出发,康德解决了"一即一切"何以可能的形而上学问题;从非二分法思维出发,海德格尔思考了"一切即一"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中观思维分别从二分法与非二分法思维的角度来看待与处理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观形而上学是康德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合题.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人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相似文献   

19.
许晨  齐文杰 《理论界》2012,(2):126-127
《周易》在中国古代经学当中位列群经之首,作为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象"思维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拟从"象"之来源、"象"之涵义以及"象"之作用这三个方面对易学中的"象"思维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本质区别。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追问",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则是对"如何去存在"的"演示"。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形而上学决定中西哲学的不同命运。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在对象性的世界中找不到形而上的本体,从而无法安顿世人的身心性命,却发展了器物层面的科技理性思维;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以整体性的"中道"思维安顿了中国人的身心性命,却因为重道轻器而阻碍了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