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依据大量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从新的视角在理论上对“势”作多方面的系统阐述;其次在对“势”的阐释前提下分别对“形势”、“时势”、“理”与“势”、“权势”、以及“择人任势”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和辩证的论说。  相似文献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孙子兵法>中的用人思想择人任势,知人善任;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将能而君不御;上下同欲者胜.这些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今已历2500年。它的问世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事实已证明《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哲学、管理等思想对于当今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通过这部不朽的军事巨著,联系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可以领悟出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笔者仅从势治、法治、心治这三方面给予论述。一、势治问谓“势”?孙子认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①也就是说,水能动石,都是因为猛烈之势所致。他在《兵势篇》中又提出;“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  相似文献   

4.
所谓知人善任,就是在领导活动中对人才的正确考察识别和选拔任用。知人,就是要了解人,即对人才的正确考察与识别;善任,就是要用好人,即对人才的合理使用。“知人善任”是识别人和使用人的辩证统一。要做到“善任”,必须先“知人”,“知人”才能“善任”。历史和实...  相似文献   

5.
用自编的《孙子兵法》管理能力思想接受度问卷对300名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孙子兵法》中管理能力的思想接受度不同,对部分重要的能力思想有较好的接受度。接受调查的公众对《孙子兵法》中管理能力思想的接受情况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公众对“择人任势”,“权变通达”,“修道保法”,“明辩秋毫”四项重要的能力特征存在明显的接受差异。这一差异在有管理经历者和无管理经历者  相似文献   

6.
党明德在《毛泽东对(孙子兵法)“势”的理论的创意运用》一文中认为,《孙子兵法》论势讲了计利为势和择人任势两个方面,把道、天、地、将、法五事作为计利为势的因素。孙子主张不择手段来达到民与上同道的目的,毛泽东主张把战争的目的告诉人民和军队。孙子重视将领的智、仁、信、勇、严五种素质,毛泽东把智的内容由军事为主扩展到军事与政治并重,并重视从军事与政治两方面加强培养;  相似文献   

7.
用自编的《孙子兵法》管理能力思想接受度问卷对300名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孙子兵法》中管理能力的思想接受度不高,对部分重要的能力思想有较好的接受度。接受调查的公众对《孙子兵法》中管理能力思想的接受情况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公众对“择人任势”,“权变通达”,“修道保法”,“明辩秋毫”四项重要的能力特征存在明显的接受差异。这一差异在有管理经历者和无管理经历者的差异考验中进一步得到证实。说明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以及受教育程度对这些思想的接受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将帅带兵打仗就非常注重造势,做企业也是一样.在激烈的商战中,只有善于造势,才能营造极其强烈的商业氛围:做好市场定位是谋求有利地势;降低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的内部优势;实施差别化是提高企业竞争的外部优势;铺天盖地的广告是营造舆论攻势;给产品赋予文化内涵是占据消费者的心理优势;打造名牌是创造新的优势.企业如能形成"善战人之势",其产品销售就会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9.
唐宋千百个词调,从音节上说有长短急慢之别,从声情上说有哀乐刚柔之别,从时代上说有新声旧曲之别,因此作词先须选声择调,这比作诗择体更要紧要些。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一要择腔。”张炎《词源·制曲》也说:“作慢词看是甚题目,选择曲名,然后命意。”都以选择腔调为作词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倘若连自己都不认识,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当我们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理想迈进。但只有目标还不够,积极向上的人生,必定得经过认真、科学的规划。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理想,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重  相似文献   

11.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为清政府立过汗马功劳的曾国藩,却有一个长处即“知人善任”。首先是“识人”,即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曾国藩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强调忠、勤、勇三字。其次是“用人”。曾国藩的用人方针是“广取慎用”。即“取之欲广”,“用之欲慎”。但有时则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人才,再次是“育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他则全力培植、扶持,使其早日成才,为己所用。曾国藩还能做到庸才不举,非才不用,即使是自己的亲友也不例外。因此他才被清廷誉为“中兴名臣”。  相似文献   

12.
汉末天下大乱,取威定霸者无数,藏器在身之文武干才纷纷各择其主。一时间君臣遇合,人才辈出。经过数年厮杀兼并,在剩下的割据称雄者中,首数曹操的势力最大,谋略最高。其次是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韩遂、马超也拥地自保。然而,具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诸葛亮,在士人争相择主而动时,并没有去投奔雄才大略的曹操,或者虎踞江南的孙权,而是接受刘备的“三顾”之请,毅然出山,为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从而促成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诸葛亮为什么要帮助既无立锥之地,又没有政治实力的落荒者刘备去争天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我之管见,大概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神学家说,是因为上帝的精心炮制;宿命论者说,是因为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可知主义说,这一切根本就不是问题;……人们当然不能满足于对大千世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描述,更不会同意诸如此类的回答.但是,“人择原理”的提出者却另辟蹊径,(?)发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俗 “俗”字是一个人一个谷,人吃五谷,就是俗.谁能脱俗?除非不食人间烟火.大家其实都是俗人,不要想脱俗. 雅 “雅”字是一个牙一个佳.要想雅,就要先吃饱了.所以雅从俗中来.要想成为一个雅士,就先做好一个俗人——大俗才是雅. 利 “利”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刀”,用刀割禾稻,所以要想有利必须去工作,去付出.不要想不劳而获,那是不能长久的.另外刀是工具,除了能够创造利润,还能伤人.所以说,人不能唯利是图.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要了解人,特别离不开对人的内心世界的了解。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有如医生看病一样,只有对病情确诊,才能对症下药。在干部的使用上,也离不开“知人”,正所谓“知人善任”。但如俗语所说,“知人口面难知心”。要了解一个人的外部表现并不难,而要了解其内心活动,他的思想观点、动机、愿望、企图,意向,他的潜在力量等,即“知心”,则是较困难的。然而,知人的关键在于知心。事实上,知人与知心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下面三个问题:人的内心世界是可以了解的,了解人的一般原则;了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17.
劳于选而逸于任,选人不避辛劳,把人才选出来任职之后,用人者便进入一种超脱的状态,这是《资治通鉴》用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知人善任,知人在先,善任在后。人才须鉴别真伪,区分优劣,人才重要,但人才也难求难选。选人是一件十分繁难的事,它使用人者耗心血,费琢磨。《资治通鉴》所载的,有刘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所谓的所谓“三顾茅庐”;有“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的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唐太宗对于都督、刺史,“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的所谓“屏风档案”。求贤之功在于知人之难,知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孔子就曾说:“不患人之不知已知,患不知人也。”知人选人之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经》,非常精辟地阐明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自立者也.”聪与敏指智力水平高的人,若自恃其才,必一事无成.而昏与庸者——智力水平不高的人,不自限其昏庸,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能自主立人,有所成就.“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正生动地说明  相似文献   

19.
《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曾刊拙文《〈史记·项羽木纪〉中的两个“当”字》,现再补两证: 一《管子·小问》记齐桓公与管仲密谋伐莒,而为齐之役人东郭邮察知一事,亦见于《吕氏春秋》、《说苑》等书。役人或作东郭牙、东郭垂等等,但事迹相同,记述文字相似。役人是从两人谋划时的神色、口的形状、手指向莒国的态势,并结合“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的实际而判断出来的。役人回答两人诘问时,关于手势的陈述,各书所记如次: “兴手而指,势当莒也。”(《小问》) “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吕  相似文献   

20.
“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是管仲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则,它的提出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修旧法”的核心内容是“尊王”,而“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的目的则是“图霸”。管仲在旧制度中寻求突破,而他成功的改革则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滥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