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以及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人性问题的探讨都表达了人性由后天习得的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伦理缺失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即建立关于人本身——人性的科学,创立一门科学的人性学,以指导人们自觉地按照合乎人性的方向塑造自己,使人人都尽可能地成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学术界人性说的争鸣及对孔子人性说的认识在《论语》中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是孔子明确说到“人性”问题唯一的一句话。大概正因为是这样,使后来,尽管是儒学独尊以后,人们在这个问题免受了束缚,思想驰骋,百家争鸣,出现林林总总的人性说。然而,自春秋战国,直到汉之前,许多人性论者都是独自发挥了自己的见解,去论述人性的善恶,并未把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自己人性论的主论依据。就是汉初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的董仲舒也没有对这“八字”人性说,作出直接的解释。直到东汉以后,人性论者才对之作出诸多解释,王充算是比较早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的问题,是中国伦理史和哲学史上出现比较早,争论比较多、比较大的问题。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是中国人性思想的发端。自孔子以后,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在中国伦理史和哲学史上就展开了,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人性问题被正式提到伦理史和哲学史的日程上来,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事。当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据《孟子》一书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四种典型的人性论:第一,性无善无不善说;第二,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说;第三,有性善有性不善说;  相似文献   

4.
人能否成为圣人?理想人格如何培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比较明显地注重自身的完善,大多数哲学家都把这种完善看作是获得认识的必要条件。把理想人格的设计包容于哲学,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而这一思维的进程,严格地说来开始于孔子,正是孔子推动对自身的意识由自发走向自觉。笔者认为,孔子理想人格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人的觉醒,它不仅使得中国古代哲学自此以新的形式开始了思想的进程,而且对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共同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是中国人学乃至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之一。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苟子也不例外。下面就苟子关于人性方面的思想论述及其人性改造之途径方面的见解剖析于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众所周知,早在孔子之前,晋国的青臣就已论述过人性问题,但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人性问题的却是孔子。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出现差别,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孔子虽没有揭示人性的深层内容,但却为盈苟人性论的产生奠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赵俪生先生哲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赵先生主张,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加以综合考察和准确定位。他从文化入手,在先秦诸子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见解。赵先生是最早摒弃日丹诺夫的教条主义,而主张对哲学家的阵营归属和思想观点进行辨证认识的学者之一。他反对简单地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家进行定性,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居的哲学。赵先生是中国当代明确地把“内”与“外”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抽象出来并进行现代阐释的第一人,并由此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再评价  相似文献   

7.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问题是人类哲学最重要的论题之一,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结合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提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所提出的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说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研究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就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人自身及其人对自身认识的角度和层次,自然性是人的重要属性之一,它必须得到人类在认识层面上的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人的生存愉悦和幸福的前提条件.人在认识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必须超越自然属性对人的影响,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社会属性更是对感性的升华,也是人类进入理性和逻辑层面的必要条件,也只有把二者从不同的维度充分地认识清楚,我们才能诠释出人是如何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围绕什么是人性和在阶级社会里人有无“共同性”等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其中,分歧最大的问题则是:人同动物的区别与人的“共同性”同阶级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究竞应当如何看待呢?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有的人说:“人的本质,本性,即人性,主要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而言,不是指吃、喝、性交等生理方面的自然属性。”①有的人则断言,所谓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②还有的人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类共性,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道德内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道德内化思想初探刘毅1.孔子的“性近习远”论与道德内化人性与人生、伦理道德及道德修养等问题,是儒家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人性之论,他从人性论出发阐明了道德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孔子的人性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性相近,习相远”这一...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史上,到了近代才真正开始了对人类认识本身的深入探索.而关于人类认识的起源问题又是整个近代哲学家们绞尽脑汁首先要解决而又未能真正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在批判“天赋观念”时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而德国的理性派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大理石花纹”说与之争辩,考察一下他们之间关于认识起源学说的典型争论,并从中吸取一些思维经验教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丰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是没有教益的.在这种考察中,笔者不同意现成教科书中(全增(占段)主编《西方哲学史》)把莱布尼茨定论为唯心主义先验论,也不同意对洛克的“白板说”所作的不恰当的过分肯定.笔者将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洛克和莱布尼茨在观念起源问题上的争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在扬弃他们观点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2.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理学的核心问题是"性与天道",它在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引向了新的高度.理学的人性论是作为本体论的推衍或论证而存在于各个哲学家思想中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仍然纠缠于性善、性恶及人性、物性的纷争中,实际上则已突破了这些传统的伦理命题,而表达了哲学家关于人类与自然、宇宙规律与道德准则、主体与客体关系等问题的见解.本文从这一角度分析了王阳明的人性思想及其与朱熹思想的关系,认为王阳明批判了朱熹性、形为二的倾向,将理学本体问题的重点从性理转向心性,把人的身心、知行、道德与精神等概念融为一体,是对儒家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一种唯心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利己主义,我们不仅要揭示其经济根源、阶级实质,而且还要研究其认识论根源,搞清其认识上的失足之处。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抽象主义,即把抽象的必然性当作现实的必然性,把人的某一抽象属性说成人的本质;自然主义,即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道德属性;感性主义,即把感性欲望视为人的思想、意志的唯一基础。“高尚行为自私论”的认识论根源在于:在对德行动机判断上把“因德而乐”和“为乐而德”相混同;把个人意志和利己动机相混同。伦理利己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混同;把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简单地套用于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在概念上没能区分“我个人”和“每个人”。  相似文献   

14.
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是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活的天然场域,自然空间深度融合了人类的伦理维度。哈维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正是着眼于其与“人性”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从自然空间的“利用”、“破坏”与“退隐”的历史进程中,哈维梳理出了一条“人性”从启蒙觉醒到堕落腐化的独特路径,其不仅为认识自然空间提供了重要参照,也为反思现代人性提供了宝贵启思。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语录集——《论语》一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问题,仔细研究起来,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孔子很少谈到人性,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但他并非完全没有研究过人性,他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的不同是后天习染的结果,但他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这就自相矛盾了。不过他主要是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即从人性的后天可塑性出发,建立了他的一套德育理论。 孔子的道德论中,“仁”是核心。《说文》:“仁,亲也。从人二”。段注;“会意,中庸日,仁者人也”。换句话说,“仁”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密相处的道德总原则。  相似文献   

16.
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根本属性应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只有社会性才能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不过,古今关于人性的论述多从自然属性出发,如中国自孔孟时代诞生并延续至今的性善与性恶之争.西方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为整个社会阶层所吸纳、提倡的性恶理论,以及当前人们对人性的诸多论述.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人性“自利”假设也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出发的.自由市场经济形成以后,产生了自身的伦理观,即自由市场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17.
自然和历史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地、正确地解决。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只承认“历史的自然”,而否认“自然的历史”;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只承认“自然的历史”,而否认“历史的自然”,二者都割裂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是一个基于实践活动而诞生和发展的现实的辩证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于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以及它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哲学界一直缺乏具体的分析,一般都毫无区别地把它归结为唯心主义,把哲学史上的那些不可知论者也一概斥之为唯心主义哲学家。苏联出版的哲学书上称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我国近年来出版的哲学书上也称不可知论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笔者认为,把不可知论轻易地同唯心主义划等号是不妥当的,有必要对其作出具体分析和较为客观的评价。本文谨从这方面作一点粗浅探讨,期望得到哲学同行们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9.
论人性:罗杰士对高觉敷(美国)李绍昆引言东方的圣人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从哲学心理学来讲,这大概是最早的性善论,而当今美国人文心理学的大师罗杰士尊孔子之论为不易之论,并奉之为心理治疗的指导思想。西方基督宗教的始祖耶稣对...  相似文献   

20.
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但他未直接言说人性之善或恶。若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应该说孔子是倾向于人性善的;在此基础上,孔子将违法犯罪的根源归结于人们欲望的过度膨胀和人们合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为此,孔子主张以礼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相应的法制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