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0年1月31日的NHK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3.2万人的冲击》播出后,一时间在日本引起广泛讨论,无缘社会中的“孤独死”更是给人们心灵带来巨大冲击。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只有了解日本社会孤独死的现状、产生原因、日本社会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才能为我国老龄社会建设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
走出孤独     
走出孤独李世贤你说我孤独不孤独?十几年前死了老伴,儿孙都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他们调不来,我也迁不去,70岁了不得不独居异乡。离休之后,学生不再找你“解惑”,同事不再与你合作,独自深居高楼,真不是滋味!“走出去吧,不可被孤独困惑。”我暗暗对自己说。谈何...  相似文献   

3.
允盛 《当代老年》2013,(4):11-12
近年来,日本频繁发生“孤独死亡”事件。越来越多的实例显示,孤独死已成为困扰日本社会的恼人现象。可见,孤独是健康的大敌,对老年人更是如此。进入老年,子女大了、工作了、成家了,再加上退休,甚或丧偶等等,爱心无处安放,与人群、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孤独就不可避免地不期而至。难以阻挡的孤独,  相似文献   

4.
目前韩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2%,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韩国老龄人口很快将达到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但现在令韩国人担忧的是:首先,多数人没做好养老的经济准备:其次,寿命的延长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消失,导致独居老人增多。他们不仅面临着孤独和生活方面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健康问题,由于无人照料将导致各种意外情况发生。韩国最近就发生了多起独居老人“孤独死”事件,震惊全国。  相似文献   

5.
大勇 《现代交际》2002,(4):12-13
小时候一提“清明节”,总是跟祭扫烈士墓联系在一起。站在墓前,想像着长眠在地下的烈士,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对死亡的莫名的恐惧。 其实人的死亡和诞生一样,都是天地的造化,自然而然的事情。古时候,人有等级区分,就连对死的提法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缘,庶人曰死。对死的通用别称更多,如“气散”、“数尽”,如阴阳家所说的“就术”、“星殒”,道家所说的“返真”、“登遐”,佛家所说的“溘然”、“涅 ”等等。此外,死因不同说法亦不同,英年早逝叫“夭折”、“夭昏”,享年高寿叫“寿终正…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7.
日本很多老人独自居住,“孤独死”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少老人开始担心:如果自己突然辞世,自己的物品、财产等如何处理?一些日本老人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到来前,能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不给其他人添麻烦。于是,以“断舍离”“生前整理”为主题的讲座和活动应运而生;帮助老人整理物品的公司、卖二手货的手机软件也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李艳 《现代交际》2013,(12):36-36
在详细调查《史记》七十列传的基础上,对其出现的结果补语进行分析探讨,充当结果补语的有动词“死”“破”“毕”等。结果补语“死”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红玉,28岁,独生女,早年家庭生活不愉快,从幼儿园到大学“受学习好的女生排挤”,长期孤独、抑郁。七年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住进当地的精神病院。半年后,症状得以控制,红玉出院,与父母住在一起。至今仍在精神医生指导下服药。父母担心女儿常年“猫”在家里会旧病复发,就想尽办法为红玉找了一份图书管理员工作。可是,红玉仍生活在孤独、抑郁之中。  相似文献   

10.
突厥 《老人天地》2010,(4):40-40
爷爷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则大清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刘墉抽到“生阉“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阉”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阄”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如果换了别人,无论抽到哪张“纸阄”,都难逃一死。  相似文献   

11.
小小十年庆     
小小十年庆谭蔚十年前,我曾经把易卜生的话;“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才是最强而有力的人”当作座右铭。我爱孤独,因为我自己就是孤独一身。自打与润子结婚以后,我却怕起孤独来。因为这时的我已不再是孤独的一个了。记得那是一个杏花吐蕊、细雨绵绵的暮春,也是与润子结婚...  相似文献   

12.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阄”——名曰“生死阉”: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  相似文献   

13.
爱怕什么     
在生和死之间,是孤独的人生旅程。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  相似文献   

14.
马忠 《当代老年》2011,(12):21-21
上世纪50年代末,初中毕业的曹力熹参了军,在南京部队学习炮兵技术。在部队期间,他迷上了打乒乓球,成了地道的“球痴”,其球艺精湛,在业余选手中很有些“孤独求败”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颖子 《老人世界》2014,(12):43-43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的著名文章《为人民服务》中,对张思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且引用了汉代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充分肯定了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重于泰山”。于是,“重于泰山”这个千古名句,更为全国人民所熟知和念诵。便也有不少人这样问:泰山到底有多重呢?  相似文献   

16.
珍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也许是一种幸福,但掩藏一段深深的隐衷却无疑是一种痛苦。在社会心理学中,把能被大家看到的那部分生活叫做“前台生活”,反之则称为“后台生活”。人不能没有“后台”,但如果把“后台”的帷幕掩得过于严实,那也会饱尝孤独和寂寞,若是内心本就痛苦,那就更是不堪忍受,即所谓:“痛苦不能与人分担,痛苦就会增加一倍”。一个人的孤独感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他“后台”的公开状况,以及“后台”打开后与外界的交流情况。一个人向别人倾吐内心秘密时,也是他排泄孤寂之时,如果你的诉说能得到对方的共鸣和理解,孤独…  相似文献   

17.
李世祥 《老年世界》2008,(24):44-44
编辑同志:你们好! 看了贵刊第20期“大众视点”栏目内吴玲的《少些折腾老人的“死规定”》的文章后,双手赞成。我也觉得这样的“死规定”应该早日寿终正寝,见鬼去。  相似文献   

18.
“他“宁愿离群索居,逃避尘世,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贪那孤寂的深味。在此情景中,“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位孤高傲世的贤人,超然孤立的隐者。他享受着孤独,也玩味着这种孤独,就像尼采反复咏叹先觉者和哲人的孤独一样。尼采认为:自己作为先觉者,高出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因此孤独必然是一种宿命,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说:“我需要孤独,就是我需要恢复本来面目,需要回到我自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沉沦》的主人公在寻求玩味孤独时,曾以超人哲学的创始者和化身的“查拉图斯特拉”…  相似文献   

19.
金色     
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 在万亩葵花的照耀下,夏日宣告结束,盛大的秋天全面到来. 想起外婆孤独的赞美:“真好看啊!到处都亮堂堂的.” 忍不住再一次猜测她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舍得离去……  相似文献   

20.
“孤独感”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有的人即使与许多朋友在一起,也会觉得孤独,相反有的人即使一个人独居,也不会感到孤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