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看到了理性的强大以及理性能够足以导致对个体人格泯灭的现实,于是把确立个体人格的独立性看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较之康德的主体性原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在延续了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每一个个体在存在意义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从个体存在的此在上对人的生存给予充分的关照,从而使人的存在获得了一种对未来的永恒的希望。然而,存在主义的个体人格仍然是一种沉浸在孤独的存在或此在的"在世界之中"的思辨游戏之中,在他们看来,只要确立了个体人格,就可以实现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存在,如果没有"对象性存在",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彻底改变,就仍然无法挣脱来自于个体之外的宰制,也就根本谈不上个体人格的独立。马克思认为,造成人受奴役、受压迫的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本身,也不是类似于"理性"或"原则"抽象的外在于自我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于现实的、与自我本质相关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2.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洛·梅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具有浓厚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思想倾向的著名心理治疗学家。他的存在心理学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人的主观体验和存在感为目标,运用临床观察、现象学分析和经验描述等个案研究方法,形成了当今美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的一股重要力量。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能在人们面临现代生活及其焦虑时提供支持和指导。他所阐述的某些心理学观点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人生境界的形成都是人现实存在状态的反映。同时,任何一种人生境界又构成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就会形成对宇宙人生的什么样的觉解,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现实生存境界。因此,境界既不是绝对的事实状态,也不是纯主观的虚幻,而是人的客观状态和主观状态、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的完整统一,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对于人的“真实存在状态”,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违背人的存在的“真实”。人可能有不同的生存境界,但人作为境界存在物这一点却是共同的,只有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自由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而这本身又构成了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褚凤英 《晋阳学刊》2007,2(6):37-39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的存在方式,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建设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思维方式,以实现道德建设思维方式的转向与变革.  相似文献   

5.
要解决物质本体论问题上的关键是要解决物质本体论和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物质本体论是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如果是,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哪一个方面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吸取了哲学讨论中的各自的长处,同时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人们的长处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肯定了物质本体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理论意义,它的缺点是没有解决思考本体论问题的科学的立足点,同时夸大了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反对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实际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就是人的现实的存在即实践,但是,它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个立足点,因而也不能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出发去科学地解决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否认了物质本体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从而从人的现实存在、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物质本体论的现实可能性及其意义,解决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讲人的发展。因而,人如何发展,个体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就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关注的焦点。就现实存在的个体而言,是接受伦理律令,在知情意整体中实现自己成为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对现实不是一味顺从,简单承认,而是要立足现实,又要超越现实。道德教育的问题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文把思考的中心放在人的道德发展,道德主体如何在道德教育影响下,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过程,并在实证科学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道德教育对人格提升的运作机制,揭示道德主体心理发展过程和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至今 ,形而上学一直是西方哲学中的主题 ,追问、建构、拒斥与消解形而上学 ,乃至于回到形而上学 ,几乎是西方哲学的特点。笔者认为 ,其中重要原因在于 ,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需求 ,“我们需要形而上学去保持完整与崇高” ;或者说 ,形而上学使人与神圣感相连 ,从而把人生统摄为一个向善翱翔的意义整体。显然 ,在科学的时代 ,以寻求“最高原因”为目标的传统的形而上学 ,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已经终结 ,随之附着其上的一切意义与价值也消解了。现代西方哲学试图克服现代人的存在困境 ,他们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重建意义世界 ,恢复形而上学在人的存在中的位置。然而 ,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方法不同的是 ,在他们那里 ,哲学家们强调通过唤起“个体”的神圣内在体验 ,克服现代人物化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和生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人的三种形态的存在方式。对于人类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对于社会群体而言,它是社会群体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方式,推动社会群体的生成,也是社会群体发展的重要动力,还是提升社会群体为真实的集体、自由人联合体的必要手段。对于个体而言,它是个体获得社会群体性、个体性、人类性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满足主体需要获得了现实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个体辩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需要申明,本文并非在严格的法学意义上使用“辩护”的概念。虽然或多或少仍会牵涉到律法,但主要是把“辩护”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看待和考察的,通过个体对辩护意识把握的程度、对辩护行为的运用程度来透视个体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本文只把视点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个体的行为特征上,切入点就是探讨传统人是否有辩护意识,是否有辩护行为,如果有,以什么状态存在?仅从这个角度观察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从现代法学的角度讲,辩护只是司法过程中的一个程序,是个体触及法律时澄清问题的一种权力,也是个体维护自我利…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来论证人的现实存在,阐发其人学思想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对象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存在,人是对象性存在,进行对象性活动,因而人是现实的存在.人的三个层次的对象性活动,即自然的对象性活动、自由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社会的对象性活动,分别表现和确证着人三个层次的存在,即人的自然的存在、自由有意识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三个层次辩证统一的综合过程,因而人的现实存在是三层次存在辩证统一的立体存在.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对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作了大量的论述 ,主要包括类存在与类本质的关系、感性存在 (个体存在 )与感性本质 (个体本质 )的关系以及类与个体的关系。在感性存在与感性本质的关系问题上 ,费尔巴哈把本质归结为存在 ,本文将对他的这一思想及其意义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现实存在者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范畴。首先,现实存在者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实在,我们无法到现实的存在者的背后去发现任何更为实在的东西。其次,任何现实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它的生成,而现实存在者的生成是顺应性的物理把握和主体性的概念把握综合的结果。再次,作为非时间性现实存在者的上帝既为一切永恒客体提供居所、价值和秩序,也为时间性现实存在者提供最初的主体意向。  相似文献   

14.
周惠杰 《北方论丛》2004,3(6):99-103
马克思人学本体论中乌托邦维度的研究,根植于人性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这种研究把人的现实存在与人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解放内在关联起来,是对人的意义统一性的救赎,其锋芒直指现实中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乌托邦精神的探讨既有益于揭示马克思人学的现时代价值,深化和拓展整个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又有利于批判人的现实存在并对现实存在异化性进行扬弃与超越,为中国21世纪总体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意义支撑,使之成为一支时代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追问离开人而在世界中寻求本体,最终作出了错误的本体论承诺.当哲思回归人自身,意义追寻就成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透过哲学史的纷乱表象,可以发现贯穿其中的意义维度.意义本体就是作为个体的"我"的意义,我是意义的生发点、赋予者和领悟者.意义的追问源于人对存在的自觉,人在自觉中认识到存在的残缺而追问存在的意义,意义就是自觉之人穿透存在的残缺而发现存在的本然完美.  相似文献   

16.
一、承认个体具有道糟的价值‘人的生命本体,是个简单个体性生物学事实。由此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也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人类的历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承认人类个体具有道德的价值,就是承认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诚然,人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任何个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只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当然…  相似文献   

17.
在一种审美意义上,尼采赞美瞬间、推崇新颖,表达出一种对于未被玷污的断裂的当下渴望。审美的意义暗示了对现代人的鼓动,人们可以在文化的意义上像创造艺术品一样创造自己。现代性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文化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韩红艳 《理论界》2011,(5):77-79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日常的此在与此在的沉沦做了精辟的分析。好奇、闲言和两可是日常生活的沉沦,是本真的失落,但是这也是日常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当代人的生存境况,这种生存境况印证在网络的生存上再合适不过。现实存在和网络存在以各自的方式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可以说,前者是后者进行的基础和样本,而后者又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延续。两者的关系在当代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难以割舍彼此。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他们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把握这一本质规定,关键在于对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作出既有原则高度、又涉及具体理论内容的阐明。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首先具有本体论意义。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关于存在和非存在、关于存在的现实性、关于自然界和人的现实存在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诸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它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起源这样一些较为具体的哲学原理。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对象”,达到了“感性的活动”,达到了现实的感性的实践,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全面变革,造成了在哲学领域内的一次彻底的颠复。旧哲学的理智形而上学把人和自然看成彼此分离和截然不同的两种实体,马克思通过实践原则的建立,克服了理智形而上学,把握住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具体的和有机的统一。这种统一,既不是运用概念或逻辑推论的结果,也不取决于某种知识的样式,而是直接的现实生活本身。在这里,存在就是我们直接“拥有”的最具体、最切近的生活;人和自然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统一是在生活和实践中的本原的统一。按照这种本体论理解,说“人的自然的本质,人作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的,感性不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性,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感性存在,所以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与人本主义是统一的.但是,费尔巴哈所谓的感性和人依然是"哲学家眼中"的感性和人,依然是抽象的.他的感性本体论并没有贯彻到底,感性与人仅仅在观念中获得了统一,在现实中是分离的.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于把感性存在进一步发展为感性活动,使感性确证了人的主体性,感性成为了现实历史中的人本身,这就是马克思的感性生存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