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学者议论纷纷司马光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未载屈原的行事,成为中外学者骤讼纷纭的重要问题。司马光为什么在此书中对显赫有名的屈原竟只字不提?古往今来学者们对此大致有以下疑问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哀郢》释疑并探屈原的一段行踪赵逵夫《哀郢》一诗的背景、作时及所反映屈原的行踪。学者们一直看法不一。首先是对诗中“过夏首而西浮兮”和“上洞庭而下江”这两句的解释,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其次是屈原“背夏浦”而东行后的行踪,过去的一些解说,也都感到疑问很多...  相似文献   

3.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的《屈原问题考辨》(译载《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是一篇谬误百出的文章。本文仅就他否定屈原之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离骚》非屈原所作这两点,试加评论。 “屈原否定论”在国内起源于著名经学家廖季平先生,其后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又从不同角度张扬其说。五十年代初,有的学者尚承其余波,否定屈原其人,强以《离骚》著作权归之淮南王刘安。在这几十年中,上述错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屈原、杜甫有相同的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甚至在现实中根本就找不到理想实现的途径 ,结果 ,依前圣的准则所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献身的生命根基成了一种虚无的存在。屈原因怀疑社会、历史和宇宙自然而著《天问》 ,最后以结束生命的形式来结束无法得到回答的思考和疑问。杜甫没有产生屈原似的彻底的怀疑精神 ,那些“止于忠孝”、“一饭未忘君”的作品却获得了爱国的意义 ,这是杜甫的一种必然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陆侃如先生是20世纪较早用新的学术眼光和方法研究屈原和楚辞的学者之一,也是20世纪屈原和楚辞研究的大家之一。但由于他对屈原特别是宋玉的一些作品的真实性有过否定意见,因此当前的楚辞研究界对其多持批评态度。而对其从事楚辞研究的过程、成就,研究方法上的特点,以及疑古过甚的原因等,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兹就上述问题作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正>2023年4月8日至12日,屈原及楚辞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湖北秭归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宜昌市人民政府主办,宜昌市屈原文化研究院、秭归县人民政府承办,湖北省屈原研究会、湖南理工学院协办。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地的240余位楚辞学研究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210余篇,内容涉及屈原及楚辞研究的各个方面,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屈原北行考     
屈原北行,是指屈原被楚怀王疏绌后的汉北之行。屈原北行的事迹,史籍并没有记载,是后代学者发觉的。 《史记·届原列传》说:“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既绌。”屈原被疏绌后他在何处,本传就没有说了。《新序·节士篇》说:“屈原遂放于外。”屈原放逐到哪里去了,《节士篇》也没有下文。厢原被怀王疏绌(或初放)后的踪迹是一个问题。 经过古代学者的探索、研究,终于发觉了屈原被疏绌后的去向。  相似文献   

9.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屈原根据古代的传说,在《天问》中曾对禹的婚姻提出过这样的疑问。然而,屈原毕竟是诗人而不是学者,他只提出问题,并未回答问题。现代学者却试图以此为钥匙,去打开中国上古时代的神秘大门,从而窥探那时的婚姻制度与社会制度。孙作云同志的遗作——《从〈天问〉看夏初建国史》一文,即此一例。他把禹的婚姻问题,作为“研究夏初建国史”的第一步,他认为“禹和涂山氏女娲通婚,正反映了氏族社会的解体及其风俗习惯的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的存在问题,两千多年没有人怀疑过,直到清末的廖季乎(名平),才首次提出了疑问,而且首次得出了否定屈原存在的结论。三十年代胡适之又提出了对屈原存在的全面怀疑,并断定屈原“是个理想的人物”。五十年代初,现在还健在朱东润先生,又把屈原的《离骚》以下的主要作品,一古脑儿归入淮南王刘安和他的群臣名下,那屈原也就谈不到存在的问题了。这类问题,都先后有人作过辨驳。不过,驳了也就完了,没有发生反复论战的情况。而从四十年代以来,对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却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屈原思想中存在儒家、法家、道家思想成分,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承认,但是屈原法治思想部分却最被忽视,研究最不深入,据于此,讨论屈原法治思想将从屈原时代的法治思想特点出发,以屈原辞为依据,探索屈原法治思想的来源应是齐法家学派。  相似文献   

12.
举世公认,美洲所产金银是早期近代世界贸易体系、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形成的催化剂和润滑剂,但是,围绕美洲金银产量、流向的学术争论从未停止。在梳理学术界对美洲金银产量估算的基础上,需要区分金银的直接流向和间接流向,分析它们对世界各地的不同影响。由于非法开采、走私贸易等,所以仅仅依靠不完整的官方记录,学者们不仅难以精确估算美洲金银的产量,也无法精确描述美洲金银的流向。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存最早的屈原传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是后世文人学者勾稽屈原生平的重要文献,但仍存在叙事抵牾的现象,而这些叙事漏洞造成了屈原生平的空白,为后世留下多重解读其身份的空间,甚至出现了质疑其真实性的声音。为此,后世文人在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如东汉刘向注重叙述细节,搭建完整的故事框架;班固、王逸、洪兴祖等人则依据不同的创作理念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以差异性改编,择取不同的材料对屈原生平故事进行区别化处理,从而共同推动了屈原生平故事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宋玉是继屈原而出现的最杰出的《楚辞》作家。他们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为中国的诗歌发展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然而,对他们的作品及人格的评价,自司马迁以来就产生了分歧。唐代的文人学者,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因而对屈原与宋玉的评价,同样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认真地研究这些矛盾的说法,对于我们了解《楚辞》研究的历史是很有益的。一、批评屈原和宋玉  相似文献   

15.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列出具体篇名。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而且屈原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二十五篇之篇目迄今尚未论定。有几个争议较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篇目的确定:《九歌》的篇数问题;《远游》的作者问题;《大招》和《招魂》的作者问题。在综合文献考证和前辈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本文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篇目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6.
《远游》是屈原所作。这是西汉大学者刘向所定的案,并得到东汉的辞赋家班固、楚辞家王逸的承认。目前史学界还有争议,如《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屈原赋选》(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对屈原作《远游》持否定态度。张叶芦先生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上撰  相似文献   

17.
论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学者对屈原异常心理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依然羞羞答答 ,尤其是对屈原中晚年的异常心理缺乏显豁的揭示和全面的概括。对屈原来说 ,顷襄王二年的陵阳之迁和翌年怀王卒于秦是其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此后屈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错幻、情绪躁狂、焦虑症与绝望感等异常心理。但是站在人性的高度 ,把屈原当做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 ,我们就不会因其心理异常而否认其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证了屈原一生中三次不幸遭遇:被疏绌、被迫厄和被放逐。文章认为,屈原被绌,决不是放逐、“初放”;屈原被迫厄归乡、远游,是一次不曾被古今学者注意的不幸遭遇;而屈原被放逐决非“自请放逐”,而仍是政治迫害。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第二次屈原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六月三日至八日在武昌举行,全省以及来自上海、天津、辽宁、新疆、湖南、广东等地的一百三十多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屈原研究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五十篇。这次会议重点针对“屈原否定论”展开了讨论。早在二十年代起,我国学者廖季平、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先后在《楚辞讲义》、《读楚辞》、《楚辞新考》、《<离骚>底作者》等著述中,曾提出过怀疑或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问题;五十年代,也曾有个别学  相似文献   

20.
一、汉代学者的记载(一) 司马迁没有提及屈原迁放的处所屈原东行,是指屈原被顷襄王怒迁因而东行的事迹。《屈原列传》在“顷襄王怒而迁之”之后,有两段关于屈原迁放的文字。前段说,屈原“虽放流,……不忘欲反,冀幸君之悟,俗之一改也”。他还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