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的生态伦理关怀,一方面直接是对现实自然界的现实关怀,另一方面本质上是对人的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终极关怀。其中,对人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关怀是对现实自然界关怀的逻辑通达前提,而对现实自然界的关怀则为对人整体利益、长期利益的关怀提供了实践根基和群众土壤。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辑刊》2007,(1):35-38
“以理服人”指要有逻辑的说服力,“以情感人”则指要有情感的震撼性,这反映了关怀伦理和正义伦理两种不同的进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正义伦理遵循“论理”逻辑,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多用在本体世界;而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关怀伦理则遵循“说情”逻辑,体现特殊性和具体性,更多应用于生活世界。从正义伦理走向关怀伦理,反映了伦理学探究方法由传统的形而上追索到面向生活世界的转变。应将二者融通,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3.
企业管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围绕人的伦理品性展开的历史,管理伦理的基础是历史所赋予的,并且不断为现实所证明.管理伦理就象一只"无形的手",作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调节作用.本文从企业管理的制度、激励和效率三个关键层面探讨了管理制度的伦理性、管理伦理的激励功能和管理效率的道德基础,揭示了管理与伦理的内在契合关系,为实现企业伦理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关怀伦理与我国当代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为视角来对现代人际道德关系进行重构,因此其所包含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国传统伦理哲学中的关怀思想和西方关怀伦理学派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怀伦理对于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理性追求及其伦理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不能将承担社会责任仅仅作为长期赢利的手段,而应该从价值理性的高度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将承 担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来追求,具有重要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6.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审视批判了公正伦理对女性的忽视,建立起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本文通过对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关于"道德"的界定及其主要观点的分析解读,揭示了两种理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道德教育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现代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凡平 《齐鲁学刊》2006,(6):139-142
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对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精神理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现社会公正,通过公正的社会制度来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第二,坚持以德行政,各级政府要在坚持依法行政、建设制度伦理、提升官员品德的基础上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和谐;第三,奉行人道主义,政府和社会强势群体应该在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前提下,向弱势群体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帮助他们改变不利处境,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8.
从GDP崇拜到GNH关怀,是发展观的转变,其实质也是对幸福的一种崭新诠释和评价标准的转变。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极组成的GNH关怀发展理念,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理念:彰显以人为本的伦理理念、匡扶公平正义的基本道德、尊重个体发展的主体价值、凸显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伦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关怀取向的课程伦理作为正义伦理的补充,以充满女性气质的感性与柔性特质促进教育实践中各种关系的相互联系与协调组织,在崇尚工具理性、科学理性的课程世界里找寻失落已久的道德关怀。关怀伦理注重道德,强调关系,呼吁共享,试图将人从异化的教育世界中解放出来,寻求教育"求知"与"育德"价值功能的实现。关怀取向的课程伦理通过从理性到感性视角的转换、从价值到事实的实践关照,表达了人对于自我、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注、关照和关心。关怀取向的课程思想直接指向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等,能够有效改观正义思想主导下课程中人与人疏离的现状,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及工作引起的压力反应、情绪抑郁、职业倦怠等职业心理问题日益普遍,急需得到有效的辅导,实现精神疏导和心理减压。本文分析总结了茂名供电系统实施员工辅导计划促进企业人文关怀的背景意义、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和探讨了构建企业人文关怀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路强 《中州学刊》2020,(10):102-107
美好生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要求在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建构对这一目标形成回应。这无疑会使一些新的伦理形态和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同样也会让人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反思。这一背景使得关怀伦理凸显出其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由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首先基于对"共同生活"的承认,这恰与关怀伦理所强调的伦理共同体相融合。进而,关怀伦理对道德移情的强调形成了美好生活的感情基础;同时,关怀伦理又对"自我"进行了反思和重构,提出关系性自我这样一种更能够适应于生活共同体建构的个体设定。最终,关怀伦理所倡导的多元实践则对美好生活共同体建构给予了较为现实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伦理经营:现代企业的应有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经营,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崇高的价值观为导向,以超越法律的自律精神,积极负责地、合乎伦理地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性质的改变、管理效率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加大、不良现状的改善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切都迫切需要现代企业开展伦理经营。21世纪将是伦理经营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弱势群体实施伦理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近五年伦理学界有关伦理关怀的含义、实施伦理关怀的必要性、要坚持的道德原则及道德实践等四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时弱势群体实施伦理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近五年伦理学界有关伦理关怀的含义、实施伦理关怀的必要性、要坚持的道德原则及道德实践等四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陈化  韩丹 《学术论坛》2012,35(1):14-18
患者自主权是医学伦理学自主原则的体现,也是权利话语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现代语境下,患者自主权遭遇了权利本身无法克服的冲突和困境。权利困境的发生根源于在权利话语的自主性前提下医患关系的分离、失去联系以及对患者能力和需要的忽略。规范本身价值系统的多元性、规范的普遍性品格以及法律规范在解决冲突中的特质,决定了传统规范在解决患者权利困境中的有限性。关怀伦理能超越患者权利困境,主要表现在具体情景下的关系性克服了自主性原则前提下的分离,将人权与能力、需要结合克服了简单的对权利尊重。  相似文献   

16.
员工工作行为伦理是员工个体目标达成与组织目标实现相统一的决定因素,它很大程度决定了员工在何种程度上付出努力并达成委托人的预期,员工当责行为则是员工做出伦理决策的情境性条件.在员工当责行为与员工伦理决策的内在关系中,外在的网络关系强度及员工内在的角色感知是员工采取当责行为做出伦理决策的基本动力,员工个体特征差异因素及道德强度对这一过程起到调节作用.员工当责情境下的伦理行为对于组织产生结果导向及关系导向两个层面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取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合乎伦理的要求,发挥伦理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含义,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苏 《兰州学刊》2009,(3):122-12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变革时期。由此,使得家庭伦理也处于打破原有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历史转型期,具有过渡型的特征。面对转型期家庭伦理出现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建构现代新型的家庭伦理,确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家庭道德规范,以有效地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缓和家庭矛盾、解决家庭问题,这是实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90年代,管理伦理受到国际上管理学、伦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管理与伦理的结合将成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说和一门新兴的应用伦理学.本文侧重对管理与伦理相结合的学理基础的初步分析,试图说明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内在依据.同时从内容、功能的角度论述管理与伦理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产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已经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未富先老"问题开始凸显。中国的社会养老从无到有,通过逐步完善,已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需要正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养老的保险功能较为单一,养老制度的发展失衡,传统孝道观念的淡化,人文伦理关怀匮乏等等。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实施养老伦理关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运用伦理关怀,不仅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养老体系,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孝育氛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