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日本武士的必修之书,《叶隐闻书》在日本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播,该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诚然,武士道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该书所提及的武士道准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明治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体制的终结,伴随着支撑武家统治的武士阶层的解体,武士的社会身份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武士之实践伦理的武士道在明治思想史上主要表现为士魂的武士道、皇道的武士道和基督教徒的武士道,井上哲次郎则是皇道主义武士道的典型代表,他通过建构近代日本的国民道德使武士道重新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朝佑的《我之日本观》,是民国期间研究日本的诸多著作中明确提出"国民性"的概念,并从国民性的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日本的一部力作。该书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日本的武士道、风俗、贫民之性情、民众娱乐、模仿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我们研究日本的国民性和近代中日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武士的历史上,关东武士素以英勇善战、敢于拼命著称,平安时代中后期和镰仓时代还有"坂东武士天下无敌"的说法。在决定日本历史命运的"源平大战"中,关东武士帮助源赖朝夺取胜利,创建镰仓幕府,自己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控制武家政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关。关东武士在战争生活中形成的"坂东武者之习",作为武士道的源头,无论是伦理观念层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还是战争层面的合战样式和战场上的"杀伐之心",均为武家社会的典范。镰仓幕府建立后,源氏的"坂东武士道"不仅引领幕府时代的武士道和时代精神,而且还升格为幕府政权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略论近代日本的武士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6.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观,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也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生死观是武士道精神基础和精髓所在。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决定了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武士道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考察并阐述日本武士道的生死现,以进一步理解武士道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德川家康》是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一部著名历史小说,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复苏时期。由于当时日本在经济与文化上都被迫接受美国式的改造,日本国民产生了强烈的重塑大和文化的意识需求。《德川家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全书洋溢着浓郁的武士道精神。笔者以分析小说中典型的女性形象的性格与命运为着眼点,着重阐述了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古代战国时期女性的生活,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平家物语》中插入了大量《史记》、《汉书》等中国史书中的豪侠义士的故事。作品在引用中国苏武故事的同时,也对它有所改造。这是因为苏武的身上不仅有着许多与日本武士相同的地方,如忠孝、勇武,也有与之相异之处,那就是日本的武士比中国的武将更讲究风雅。《平家物语》的作者用苏武的故事分别比照日本武士康赖、兼康和维盛,有力地突出了中世纪日本武士身上所具有的忠孝、勇武、风雅的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尤为深刻,同时也影响着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本文通过对武士道精神的研究,论述其对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代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转换,与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密切相关。文章从文化心理的层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明治时期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撰写的《武士道》一书,以解析近代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过程,发掘日本近代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提出:明治武士道是日本从古代意性文化向近代理性文化转换的分水岭。明治武士道以理性的审视,将武士道提升为一种民族精神,使其成为国民在理性文化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镶嵌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穷兵黩武的极端方式,引领近代日本走上了强盛之路,亦形成了阻碍日本近代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2.
儒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传入日本大约在距今1500年前。儒学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传统文化如神道、佛教以及武士道等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儒学。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发展的高峰期。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之后,幕府大力提倡儒学,从而形成了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古义学派等各种不同的派别。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对日本的政治、思想、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3.
从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末期,武士在日本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00余年,武士道作为武士阶层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一直指导、制约着武士的思想和行为,并经历了行动、制度到理论的发展阶段。然而,到了近代,武士道不仅没有随着武士的解体而走向消亡,反倒演变成日本民族的信仰道德规范,并被军国主义操纵和利用,成为典型的“杀人之道”、“侵略之道”。  相似文献   

14.
武士道嬗递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9世纪 ,适应武士群体战争实践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武士道 ,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成为制度的道德规范 ,17世纪经山鹿素行等武士道理论家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又成为信仰的道德规范。 19世纪后半期 ,由于明治政府的强制推行 ,武士的道德规范发展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以利益为杠杆 ,靠生命来体现 ,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精神资源 ,驱使臣民以统治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日本人 10 0 0多年的历史创造中 ,武士道崇尚武勇的“战争之道”和强调忠诚的“献身之道” ,逐渐与日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沉淀为日本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至今仍然对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文化传统,是在日本庄园领主间争夺土地的激烈斗争中产生的,是日本封建社会居于主体地位的道德规范。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道作为武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既是幕府时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地位的思想文化,又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涵盖了伦理文化、军事文化和政治文化。要弄清武士道的真实面貌和本质,武士道的伦理道德、战争精神和统治思想缺一不可。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理想化的武士道主要是伦理道德范畴的武士道,特别是从者对主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非完整的武士道。  相似文献   

17.
1947年9月14日、19日、30日,国民政府外交部连续3次举行由国内高层人士组成的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谈话会,磋商中国参与对日和约谈判的方针,内容涉及日本天皇制的存废及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战后日本领土问题、美国扶日政策、和约起草顺序以及管制日本诸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形成了国民政府外交部应对各种问题的初步方案。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些方案后来大部分没有得到实施。日本利用美国有求于日本协助朝鲜战争的有利战略态势,依靠美国的帮助,修正、模糊,甚至改变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关于限制日本领土的重要规定,导致日后中日、韩日、俄日间诸多领土争议,美国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8.
学界一般认为武士道是在近代之前形成的一种伦理传统,日本军国主义则是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过程中逐步建立的一种政治体制,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和关系。本文在学习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两者之关系的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特剐是以新渡户稻造、井上哲次郎、和迁哲郎和内村鉴三等著名的武士道论者为例,分析指出:武士道和军国主义之关系,不仅有着亲和性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这种两面性关系的存在表明,要把武士道作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造,因此,对武士道传统进行军国主义解释的人们的历史责任不容推卸。另一方面,尝试把武士道改造成抵抗军国主义的思想武器的少数人的努力,虽然在政治上完全归于失败,但是其思想史的意义依然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