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同音妙联     
《老友》2003,(1)
有一副极妙同音对联,联曰: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这副对联不仅有着同音(谐音)之趣,而且  相似文献   

2.
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茶余饭后倘有几副妙联聊供赏析,无疑会增添过节的乐趣。“改联”见其妙1950年秋,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河南省检查工作时,抽暇到南阳西郊的卧龙岗,游览了闻名中外的“武侯祠”。走进大殿,见到有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看后对陪同人员说:“我来改一改,你们看好不好?”他当即吟道: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么一改,革命者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回音”见其妙如果对联的上下联正读倒读其音其意都一样,那就叫回音联。相传从前有…  相似文献   

3.
张日光 《源流》2012,(1):74-75
对联,又称"楹联",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在粤东山区平远县的名胜古迹中,妙联不少,现辑录其中两副,供爱好对联的人们研读和鉴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那就是出自巾帼名人口中、笔下的奇对妙联。欣赏她们的对联,会让人不由得为她们的不凡才情、精神而赞叹。  相似文献   

5.
缪士毅 《山西老年》2010,(12):46-46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梅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梅花有关,在这踏雪探梅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同时,"蒲叶桃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十七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抵抗日寇,专打共产党。当地人民对他们十分愤慨。有人写了一副嵌字对联,分别寄给他两人。联语是:  相似文献   

7.
成健 《社区》2010,(20):9-9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仗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以“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有人对以“猪八戒”、“牛魔王”,有人一气之下对以“王八蛋”,结果此题都得了零蛋。  相似文献   

8.
对联小故事     
一、华罗庚的妙对据说上世纪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的嫡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有一个女儿名叫倪妙。倪妙读过书,也懂得古诗与对联。她要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夫婿,经过许多人的介绍,都不合心意。于是她出了个"妙人儿,倪家少女"的上联,声称"只要有人能对出下联,不论家世,均可作配偶。"这下子引得安庆及  相似文献   

9.
趣话婚联     
曹祈东 《山西老年》2012,(11):54-54
古往今来,吟咏婚姻者比比皆是,佳联妙对成佳偶,为夫妻间增添几多情趣。相传王安石进京赶考。在他的舅舅家住宿,信步到附近的街上,见一家门楼走马灯上题有一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相似文献   

10.
妙读谐音联     
陆家仕 《山西老年》2014,(11):53-53
谐音联,是利用我国许多汉字的同音特点,在对联中形成一种谐音法。古往今来,这类谐音妙联俯拾皆是,读来饶有趣味。 唐朝有一个叫袁爱新的读书人,考中状元后,厌妻色衰,想纳新欢.写了一上联于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其妻看到,明白意思,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相似文献   

11.
楷书对联“读心中名文,听本真妙曲”是王治国先生参加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的作品(原作是长达八尺的榜书巨联)。 王治国,字安轩。国家一级美术(书法)师,专业书画家。现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3.
重阳话寿联     
《老友》2014,(10)
正重阳节,也称敬老节。为老人祝寿题赠寿联,以表示美好祝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籍寿联中,不乏佳联妙对,重阳佳节品之,更是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相传,清代文人王文清曾为当地一位百岁老人题赠一副对联:"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独逢。"此联上下句虽没有直接道明"百岁"二字,但联句中却巧妙地含有"百岁"之意。这是因为联语中蕴含了民间的"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两句俗语。  相似文献   

14.
正对联和谜语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形式。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没有关联,但实际上,有些对联与谜语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将谜面化入对联之中,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意境,这样的对联称为谜语联。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内有四条街道,分别是“龙藏街”、“流水井”、“小马站”和“大马站”,还有一处“清风桥”.有人遂以此联成一对: 龙藏流水井;马站清风桥. 此联不仅对仗颇工,不露些许斧凿之痕,而且意趣甚浓. 湖南长沙市内一些古老的街道和地址,名称也很有趣味,有人据此作了一副对联: 金钱吊灯笼,老照四方八角; 玉带缠如意,连升一步三台.  相似文献   

16.
楹联话养生     
三元 《山西老年》2009,(1):51-52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对联艺术海洋中,有许多关于养生益寿的佳联妙对,这些佳句不仅能愉情怡性,更能给人以深深的启迪。"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副出自苏轼的联句,恰好说明了人若心存正气,心境就会像千里长风那样畅快。  相似文献   

17.
楹联即对联,又称对于,其类别可达数十种之多,而名胜楹联只是其中一小类。顾名思义,名胜楹联即为名胜地撰写的对联,它有广狭之分。狭义名胜联仅指著名风景地的对联。广义名胜联包括著名风景地、历史文化古迹的对联。这样,广义名胜联就包括胜迹联、园林联、庙宇联、刹寺联,以及某些会馆、戏台、亭院等地的对联。我们这里说的名胜楹联,指的是广义的名胜联。  相似文献   

18.
对偶辞格是一种偏重语言形式的辞格,因而偏重内容的比喻辞格便可与它结合.比喻的各种基本类型在对联作品中均有出现,其中暗喻常见,表现形式丰富;潜喻新颖,它以动词暗示出喻体.比喻在对联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比喻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据喻构联,整副联就是一个或多个比喻;另一种是比喻润联,比喻只在对联的局部使用.我们还发现: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有限的文字包蕴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冰心老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藏书甚丰,字画条幅无数。一些悬挂的书联,从小就给冰心心灵和艺术上以熏陶。晚年她连续写了几篇短文,谈论对其中一些对联的体会。在福州老家她祖父的书斋里,有这样一副对联:知足知不足;有为弗有为。冰心记得她的祖父曾这样向她解释这副对联:“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朴素一点,也应当‘知足’;而在对追求知识学问和修心养性上,就应当勇往直前去做;而对于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这些话对冰心影响很大,她说:“我喜爱这两句有骨气的话,以后有人请我题字的时候,我就常常写下这副对子。”冰…  相似文献   

20.
李军 《老友》2006,(10)
有位教师曾自编对联: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文史方面共十个知识点。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重要地位。三人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