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原经济区战略重点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固始县从一个没有任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边缘化城市和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瞩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当前,必须认真总结传统工业化条件下的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通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小城镇,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等措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张力下,如何寻求一种摆脱二元对立、超越西方中心与城市中心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生活城镇化为此提供了一个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起点。乡村生活城镇化不是简单将城市的模式复制到农村,而是根植于农村发展的自觉性。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家乡Y村出现了一些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煤改气"工程的实施,村社"大喇叭"的公共传播与微信群里的非正式讨论,乡村"慢跑团"等,一场立足于乡村生活的城镇化正在山西Y村发生。其背后体现的是对农民身份认同的主体意识;对农村生活方式进步的自主努力以及对城市生活与文化价值的融入接纳。这些生活方式城镇化的特征和表现为超越城乡二元逻辑的城镇化,提供了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4.
论文认为我国的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民族地区缺少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体系没有市建制等问题。民族地区城市应广辟融资渠道,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重点扶持建设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等措施,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要求实现人的城镇化。一是城镇化要重视迁移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群体难以融入城市带来的人的排斥和隔离;二是人的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福利和幸福,城镇化不是为了片面追求GDP的提高,而应该将社会群体需求的满足、人民福利的提升作为城镇化的目标,当然更加要首先保证城镇化不能带来对部分群体利益的损害;三是人的发展和参与才构成城镇化的真正动力,城镇化不应看作是地产扩张和楼宇建设所驱动的经济过程,城镇化更应重视提升人的发展能力,重视更为平等和积极的经济参与和社会投入,从而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如城镇数量增长较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城市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式更趋合理,城乡关系进一步改善。但同时城镇化也存在城市平均规模过小、集中度偏低,城市群紧凑度不高,城镇化地区差异显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半城镇化"现象突出和城市病日趋严峻等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不能再延续传统城镇化模式,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促进融合、深化改革,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的耦合互动关系对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价分析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均呈现上升态势;二者耦合度稳定在0.99左右,具有良好的共振性,且协调发展关系从勉强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人口城镇化、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是阻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复合系统将向更优质的协调发展状态演进。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补足低碳生产系统短板、引导居民深入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加大政策支撑力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得到区域内7地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并对城镇化质量等级、6项功能指标、城镇化组团及城镇化率加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测算及聚类分析将7地市划分为4种类型区,即城镇化低质量地区、中等质量地区、较高质量地区、高质量地区;6项功能指标中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成正比,与居民生活、社会和谐成反比,居民生活与社会和谐基本同步;城镇组团方面,作为中枢地带的"青—潍—日"组团一体化发展滞后,"烟—威"、"东—滨"协同性相对较好,3大城镇组团间并未形成良好互补;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率高度正相关,基本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城镇化为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城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及效益将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得到更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速发展使城镇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如城镇化中出现的"城市病"和"农村病"问题。因此要走健康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政府经济行为主动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明确行政职责,实现政府转型;约束经济职能,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极化效应;巩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1.
促进城市的集群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以东营和滨州为中心、以县域城市为基础、以众多乡镇为基本单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群体系。从发展模式上看,黄河三角洲城市集群化发展属于"双极多走廊"模式,其城市发展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城镇化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根据黄河三角洲的实际,积极实施中心极化、产城互动、生态优先、科技兴城、制度创新、城际联动等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五"期间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使本来已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一步地加速,导致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冒进的态势。城镇化的冒进带来以下危害: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与耕地减少;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致使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缺乏总体规划。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城镇化的空间转型应包括:城镇化的发展应该与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的格局相匹配;由城市主导下的城镇化转向城乡一体化;由单一城市主导下城镇化转向区域范围内城镇体系主导下的城镇化;城镇化格局应该和宏观区域格局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使得城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质上就是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城镇化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与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牢固确立人的城镇化建设的社会质量路径。西方社会质量理论范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的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实质与核心,改变传统的以“物”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思路,从而在大力促进资源的城镇化、价值观念的城镇化、社会关系网络的城镇化和制度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力提升城镇化的社会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分析指出,当前安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安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低、城镇规模小、辐射拉动能力弱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抓住机遇,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安徽城镇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与改革发展是"十三五"规划两个重要内容.两大战略一个立足于构建对外开放格局,一个立足于国内区域发展新布局,两者以何种机制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整合分析两大战略之间关系可知,两大战略的互相影响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镇化水平对"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推进的影响;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及部分国家城镇化发展状况可知,中欧城镇化合作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镇化合作重要机制;从城镇化动力来源的两个主体--政府与市场这两个视角可以探讨两大战略的结合路径.通过现有文献资料的综述研究可知,从国际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本质是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完善也是城镇化问题的重要部分;从国内研究来看,中小城市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省、市城镇化合作;妥善处理"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城市的产业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方面从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文化的因素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建设的对策三个方面论述了湛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湛江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战略的初步设想和方案。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的20年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面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的挑战,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首要问题。文章在对新型城镇化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性,并结合天府新区成都部分的生态规划实践,明确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意义;通过对影响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因素的分析,确定构建天府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原则,阐述城市生态安全的构建模式和实现过程,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国—省—市"三级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不同城市、不同时期双重比较的视角,提出一种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新方法。以青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系统分析其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趋势与对策。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以及17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相比,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处于中上等,且在2000-2012年呈显著的快速上升趋势,但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从以人为本、统筹城乡、集约高效、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出发,采取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湛江市作为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之一,由于受到各种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城镇化发展正遭遇着多重困扰和束缚,影响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步伐。只有从制定科学规划、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特色城镇和中心城镇建设等层面,加大新型城镇化发展力度,才能真正实现湛江的城市和经济崛起。  相似文献   

20.
加快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必须要充分利用政策优越制定长远规划 ,建立起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三个层面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