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圣经》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英语语言文化的源泉。在学习、交流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圣经》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渗透随处可见。本文从英美人名、地名、英语习语如成语、格言、日常词汇等层面阐述了《圣经》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渗透,指出广泛了解《圣经》文化有助于深入掌握英语,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20年,不少作家站在宗教文化的立场展开书写与言说。在对神圣之物心理的作用下,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还是故事的叙述人的语言,都是敬畏式的语言;在宗教精神的制导下,人们可以由形而下开始,向着形而上的终极意义发出追问;宗教徒非常相信语言的力量,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态面对语言并进入语言;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很容易给小说语言涂上厚厚的神秘色彩;新老教徒之间的言语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师生式的语言;立足于宗教文化立场的作家常常在创作中由日常语言走向宗教语言。  相似文献   

3.
宗教和语言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既深受语言的影响,又对语言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渗透。本文就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和渗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言既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渗透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本文以色彩语码这一特殊词群为例,通过比较中、英、俄、法等语言中色彩语码的异同,从政治因素、宗教因素、其他文化的渗透、传统习俗、审美情趣五个方面简述了文化传统对其象征意义的巨大影响,以更深理解色彩语码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5.
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人类语言一经产生,便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积淀着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它本身已负有“文化的使命”,无不沾染着浓厚的文化的色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要的任务应该是给语言习得者建立一种文化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同步性以及不可分割性。其次是应该发现那些相异的文化涵盖符号,并通过对比、阐释等各种方式,把那些不同的文化涵盖渗透揭示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地学会并掌握汉语,而不是只使用汉语符号的准汉语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对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打破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他强调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文化积淀越深厚,语言的内蕴就越深厚,语言的本体性就越强。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论转向"背景下,表现出极强语言自觉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观。汪曾祺全方位的审美观无形地渗透在散文小说创作过程中,小说随意而为的结构、清净无为的境界、淡雅有致的语言,都令其小说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历史,而语言又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载体.研究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正确地认识宗教的作用,以利于我们了解彼此的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工具。各语言之间因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使语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本文着重探讨了汉文化在饮食、服饰、游乐、宗教、礼仪方面对英语语汇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语言艺术的精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且对文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一般来说,语言能够更好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这其中既包含该地区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也包括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等。这点在英汉谚语也有体现。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以英汉谚语又存在着差异。本文首先分析英汉谚语的起源,其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宗教文献;然后主要从生活实践经验、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宗教思想的四方面,对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最后指出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谚语逐渐打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英汉谚语在互相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宗教、科学、文化思考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宗教、科学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在文化的层次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笔者透视了各种文化中隐含的“元宗教精神” ,认为对无限本体的信仰是宗教的本质 ,而一切有限之物仅能作为理性思维和学术研究的对象。将有限之物作为非理性的信仰对象 ,会导致社会躁动和现代迷信。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价值主体性的基石。本文的思路起于笔者同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吉教授的一次谈话 ,并在 1999年佛教协会内参《研究动态》披露过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宗教生态问题发生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外来宗教与民族传统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宗教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当代滇南地区苗族宗教的发展及其变迁的事实表明,宗教的几度转型及传统宗教信仰的回归,以及给苗族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发展带来的动荡和冲击,实质上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如何对待和理解外来文化和宗教的传入与融合的问题。就当前苗族文化与宗教发展的趋势而言,信仰自觉的正确把握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滇南苗族地区宗教生态平衡与否反映出来的宗教问题,已远超出了宗教信仰自由与否的宗教理解。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为背景,探析“宗教热”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宗教热”的表现及其基本特点的分析,阐述宗教教义带有的浓厚“入世”倾向,使宗教易于传播,并为人们认可和接受;宗教的基本教义可调整人们的心理冲突,减缓心理挫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宗教对信徒情感需求的满足是“宗教热”的强大动力;“文化热”的出现,是“宗教热”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活动场所及宣教过程中所营造的浓郁宗教文化氛围,是宗教热的直接外部导因,引发人们对“宗教热”做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学界对宗教本质的探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必要的重视;二是把宗教本质平面化;三是忽视宗教的特殊本质;四是把宗教文化外在化。而段德智在《宗教概论》等著作中打破这些成规,构筑了一个包含宗教的要素、特殊本质和普遍本质三个层面的理论系统。该系统把宗教要素仅仅视为宗教的“初级本质”,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作为揭开宗教特殊本质的钥匙,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宗教的“文化本质”概念,从而将宗教的普遍本质归结为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辛世俊 《南都学坛》2002,22(2):93-9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研究现阶段我国宗教问题及其规律提供了思维的坐标。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错误使我们不能客观地分析宗教的根源 ,不能全面地界定宗教的本质 ,不能正确地评价宗教的功能和作用 ;不能科学地预见宗教的消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的主要问题是 :宗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如何认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如何对待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问题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的基本规律是 :宗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规律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影响宗教发展的规律 ,依法加强对宗教的管理、保证宗教健康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巨大影响涵括了通俗文化的各种形态,另一方面,宗教借助通俗文化扩大影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宗教中的通俗文化成分淡化了宗教的神学理论,使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广泛而不深刻,虔敬与世俗并存依然是美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犹太—基督教是美国的主流宗教信仰,是美国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源泉,通俗文化中被神化的偶像是美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宗教与通俗文化间的冲突和对话折射出美国社会固有的种族和宗教矛盾。  相似文献   

17.
宗教社会功能的二重性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和谐与失序,稳定与混乱。而以“全球伦理”与“全球责任”为目标的宗教对话,则对增进宗教理解,解决宗教问题,达到社会和谐与文化共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宗教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始儒学创立的初衷并不是为建立一种超越世俗而具有神学性质的宗教信仰。即使有宗教化倾向的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也和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不同。儒学虽在中国历史上起过某些宗教的作用或几度被宗教化,也曾被其它宗教文化冲击和影响过,但儒学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关注现实社会、注重人文理性的本质和传统。因此儒学不等于宗教。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