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诗禅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禅宗的“悟”,是沟通诗禅关系的桥梁,对古典诗歌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声类》:“悟,心解也。”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悟是在非自觉状态中完成的思惟飞跃,表现了审美主体在创作中的灵感和在欣赏中对客体的突然领会。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便形象地道出了这种心态的非自觉性及其玄虚美妙的特质。这种“悟”的能力是唐代诗人审美心理中一个重要的共性,导致了时人对诗歌意境的创造。 一 人们说,唐诗中王维诗是意境创造的高峰,李白诗是抒情的高峰,这话不假。读王维那些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山水小诗,总能在意象组成的幽静的景物画面中若有所悟。试简析几首小诗: 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山中。  相似文献   

3.
悟是禅宗追求的最高意识境界,没有悟也就没有禅。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禅如果没有悟,就象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寺庙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刘大悲译《禅与生活》第四章)。所谓悟,不过是获得一种超越以往知识、经验、理性、逻辑的新观点.悟后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相似文献   

4.
“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诗人元遗山的这两句诗因其对诗禅交融互渗现象的生动揭示 ,而被广为引述。其实早在宋代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就指明了诗禅相通的根本 ,他说 ,“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这句话虽用语俭朴 ,却一语切中要害。如果说“禅是诗家切玉刀”的话 ,那么 ,禅学之悟就是这把“刀”的刀锋。正是这刀锋的切入使原本玄奥的诗思更加玄妙深邃、快捷机智 ,原本含蕴丰富的诗歌更趋向于追求空灵澄莹、自然澹泊而又韵味无穷的意蕴。展现出诗歌史上的别一景观 ,意境说才脱颖而出。本文拟就此展开论说 ,企图寻绎…  相似文献   

5.
以禅喻诗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禅的关系是中国诗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以降,已有若干种研究专著问世。关于禅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饶宗颐先生曾精当地概括为:“以妙悟孕育其诗心,以活句培养其诗法,以最上乘致其诗品之高,以透澈玲珑构其诗境之瓊。”①而从诗学的角度说,则禅与诗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禅喻诗的批评传统上。有的学者已将这一传统的起源追溯到孟浩然《本 黎新亭作》(《全唐诗》卷一六○)②,但“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只是一般佛教话头而已,实在还不能说是以禅喻诗,明确的表述似应是齐…  相似文献   

6.
<正> 佛教认识论之于悟道成佛有“渐”、“顿”之说。“渐”,指早期佛教认识论中对佛教教义的“渐悟”,即一级一级、一部分一部分地领悟,“顿悟”说出现以后,“渐”偏指参究学习,即“渐参”。“顿”则不包括参究,仅相对于“悟”而言,指霎那间领悟佛道。佛教认为,悟之“顿”本自参之“渐”,佛教在此基础上,对“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实质作了深入的剖析,由于艺术灵感的爆发及其心理过程与佛教悟道之间具有若干相通之处,因而佛教的“渐顿”之说也就具有了艺术灵感论的色彩,并启发、孕育了美学上的灵感论。  相似文献   

7.
周甲辰 《云梦学刊》2007,28(3):113-116
“悟”不等于直觉,不等于学识,不等于灵感,不等于审美经验的积累,也不等于审美感兴,前人对其理论内涵的研究存在诸多弊端。从“悟”的本义出发,联系严羽等人以“禅”论诗的具体语境来分析,从本质上看,“悟”就是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唐时禅宗一派的空灵流溢的审美观感,对唐诗内容、形式以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嬗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与禅的联姻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诗歌体制——禅诗,唐代文人更是融合诗与禅的精思妙路,另辟蹊径地耕耘出文人禅诗的广阔天地.孤静、空灵、冲淡是唐代文人禅诗总的美学风范,通过对这组审美范畴的深化解读,无论对诗歌美之内质的求索,还是对禅宗悟之肌理的剖析,抑或是对唐一代文人禅诗之禅意的探掘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禅诗的“归家”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心见性是参禅悟道的旨归,禅宗常以"归家"喻回归本性真心,由此,"归家"便成了禅诗的核心主题.大量的禅诗皆围绕"归家"主题而展开."归家"的过程即由迷而悟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禅僧们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拟从迷失——呼唤——思乡——寻路——回家这一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自己思想的东方思想渊源讳莫如深,但又有大量迹象表明海德格尔对东方思想的亲近和认同,本文首先对海德格尔与禅宗和铃木大拙的历史性接触进行了考证;进而从存在的意义、反对"主体性"的"我"、对概念和二元的反思和肯定性的宣扬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铃木大拙的禅之悟所具有的深藏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11.
禅、幽默、诗三者的关系之密切,在黄庭坚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文字禅”及禅家的“游戏三昧”,使得黄庭坚以幽默诗的手段来反映其对“治心养气”的境界的追求。而“打诨通禅”将杂剧与禅联系起来,这也就是黄庭坚提出的“作诗如作杂剧”的技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诗悟和禅悟及其现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禅悟介入诗艺的缘由说起 ,简要概括了唐宋时期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心理学基础。然后详尽地分析了诗悟和禅悟这两种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内涵 :在对象和主体的关系上、在心理活动的自觉和非自觉关系上、在“意”和“言”的关系上 ,都有程度不等的区别。在此基础上 ,再对东方诗学顿悟和西方审美直觉两个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 ,以明晰地界定东方“诗悟”概念所特有的内涵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田淑晶 《理论界》2013,(7):132-134
从外部原因考,中国诗学中的以悟论诗与以佛禅论诗、以佛禅喻诗有密切关系;从诗学内部论,诗悟论有其文本缘起。由于对诗文本语空、象空、境空、理空、意空的体验和祈望,使诗家重悟、倡悟。表现为"空性"的诗文本,何以非"悟"不能解?非"悟"不能作?其中隐匿着对佛学"空"、"悟"相成逻辑的沿循。  相似文献   

14.
南宋诗坛“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变迁可从三个层面谈起:首先,江西诗派“以禅喻诗”,注重从“渐修”到“顿悟”,目的在于追求流转圆美的诗歌境界,以此纠正江西诗派后学的模拟之弊;其次,主张走出江西诗风限制的诗人,则主张以“顿悟”为先,其中以严羽最为代表,目的在于回归“吟咏情性”的复古诗风。其三,南宋晚期,诗坛甚至出现了对“以禅喻诗”的反驳,认为诗与禅应回归“本位”,二者之间并无相似之处。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演变旁证了南宋诗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情悟”是指审美主体的情感对审美活动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情感的意向性对领悟、体验、审美、判断活动有直接影响。晚唐著名诗论家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提出了“清悟”的命题,这可以说是他诗论的核心,也是他的主要审美方式。司空图诗论美学的基础来自禅宗的顿悟哲学。历来关于《诗品》的争议聚讼,其焦点也在一个“悟”字。由于《诗品》乃以诗论诗之作,对“情悟”之说语焉不详,更由于司空图采用了“比物取象,目击道存”的方式,致使人们难见其庐山真面目而多将其忽略。因此,对司空图的“隋悟”理论作一些探索,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6.
支运波 《船山学刊》2011,(3):129-133
《沧浪诗话.诗辨》"以禅喻诗",用禅道之悟类喻诗之优劣,此论受到明清及近代诗学之士质疑。以冯班为代表提出的"小乘禅之外,又有声闻辟支"和"临济、曹洞有何高下"两个疑问。版本之误和严羽受宗杲禅学思想影响是当代学界所贡献的解决策略。以"妙悟"说为根基和核心,则是开启临济、曹洞高下论疑团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宋严羽《沧浪诗话》提出诗歌创作“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这种理论历来备受责难批评,冯班《严氏纠谬》驳他说:“诗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但其言微,不与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乎?”何焯也说:“刘后村有云,‘诗人以少陵为祖,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家以达摩为祖,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此论足使羽辈结舌。”(《严氏纠谬评语》)他们都误解不落言筌为不用文字语言。这种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殆成定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论中出现的以“悟”说诗,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过去大都限于对南宋严羽“妙悟说”的分析,很少对始于宋代而长久存在的以“悟”说诗现象作全面、综合的考察并深入地探索其与佛教的关系。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感悟通论(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感悟的学理深度和心理程序 在主流意识形态辟禅纳禅、用悟变悟,从而使自身的思想资源更加丰富、思辨方式更加细密的时候,感悟思维在诗学领域获得广泛的渗透和传播,成为普遍关注和聚讼纷繁的命题。对于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以悟论诗,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加以阐扬和辩  相似文献   

20.
"妙悟"论的诗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妙悟”论有着丰富的诗学根源,其中以皎然、司空图的诗论为代表的唐代诗境论的贡献在于完成了援禅境入诗境的转折,宋代诗家论“悟”重“活”法的审美取向使严羽“妙悟”论走向了成熟与圆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