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兄弟失和”可谓是鲁迅人生经历中最为伤痛的一次情感事件。然而为什么“兄弟失和”给鲁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以及鲁迅又是如何治疗这一伤痛的?这成了众多读者心中的一个谜。对鲁迅这一时期显在的生活和隐秘的思想进行并置分析,解析这一时期鲁迅思想变化的过程,从生活、情感本原上探究“兄弟失和”给鲁迅带来的伤痛,特别是以1923年后半年到1925年底鲁迅的创作来探究鲁迅如何经过漫长的精神治疗而最终得以痊愈。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离婚》是最难解、也是长期被误读的小说.作品在夫妻离异的外观中隐藏着兄弟失和的内容,具有象征主义手法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其中的“爱姑”、“施家”、“拆灶”等名称都具有多重喻义.鲁迅通过对婚姻关系和旧式裹脚女主人公形象的虚构,揭示了兄弟失和的情形与本质,也消解了在苦闷中郁积的负面情绪,完成了从丑恶的现实到审美的艺术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3.
《在酒楼上》除了明线、暗线,应该还有一条"隐线"。这是鲁迅在写作时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内心隐秘,读者不能很清晰地看出来。这条"隐线"是:"兄弟失和"给鲁迅带来的强烈的被侮辱、被伤害的情绪,以及鲁迅对兄弟情谊的深深怀念和珍惜。  相似文献   

4.
伤痛与爱抚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5.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6.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7.
王顺才 《山西老年》2008,(11):18-18
郭沫若尽管早年曾因一点"矛盾"与鲁迅打过"笔仗",但对鲁迅先生,他却一直是十分崇敬的。在1937年10月上海文化界举行鲁迅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上,郭沫若发表了热情颂扬鲁迅的演讲。他说:"我和鲁迅没有见过一面,也未通过一封信,但他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极其巨大和卓越的,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虽然鲁迅曾自谦地说"我向来没有研究儿童文学","恰如我说自己不会打拳或做蛋糕一样"(致杨晋豪信,1936,3,11),然而他用自己毕生的心血,浇灌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园地.诚然,鲁迅没能创作儿童文学的长篇巨制,也没有专论儿童文学的高文宏议,但是鲁迅对于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贡献是巨大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介绍八道湾大家庭的建立及崩溃过程和相关当事人如周作人、羽太信子、周建人、朱安等在这一过程中的想法和遭遇,试图从现代家庭伦理观和女性心理学的角度阐释发生在八道湾的兄弟失和事件,希冀能够给历史当事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一个公平的解释,从而也窥探出鲁迅性格中一些复杂之处,如代父情结、性心理转移、一心为他人计而又一意孤行、缺乏沟通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看客:生命悲剧的隐喻——对鲁迅“看客”的生命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客"是鲁迅最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鲁迅书写"看客"一方面具有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鲁迅笔下,"看客"的"看",潜藏着精神暴力欲望,蕴涵着"渴血的欲望".这是鲁迅对生命悲剧的正视,也是对人的巨大悲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说过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感到与鲁迅心灵相通可能是在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强烈的孤独者的感受和抗争心态.以及极其自尊、极为敏感,反对恕道和中庸.在表现形式上,鲁迅主要是通过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等文本呈现,毛泽东则主要通过讲话和少数的文章反映.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于个人主体精神的确立.而这必然会与强调理论权威和绝对统一的文艺体制相矛盾冲突,于是有了胡风的悲剧和毛泽东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者一般从批判性、否定性和破坏性方向上定位鲁迅杂文,也多从这个方面探析并发掘鲁迅杂文及其意义.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批判性或解构性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偏颇之处.因为它不是把鲁迅及其杂文看作一个"整体",不是从整体性方面加以把握,它遮蔽了鲁迅(杂文)更内在更本质性的东西.所谓更内在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的观念".我认为这种关于"人"的观念,在鲁迅那里是作为"基本理念",即根底性意识特征而存在着的.从"非人"到"人",从解构性到建构性,可看作鲁迅五四杂文的总趋向;也是掘发鲁迅杂文更内在意蕴的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最为伟大的开创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作为圣人,鲁迅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历史层面上,即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其次体现在现实意义层面上,即鲁迅的人格、精神和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最为珍贵的财富,是我们思想的不竭源泉和动力.鲁迅精神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在巨大的创造性上,在建构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体制上,在无尽的言说上,鲁迅具有不可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杂带"油滑"的<故事新编>创作时间跨越13年,此间,鲁迅经历了一个由新文化运动旗手到颠沛民间甚至是众叛亲离的荡激过程,其创作心态和艺术手段也必然随之经历变化.油滑,符合这种人生转变时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仿拟了浙东民间戏曲的"二丑艺术",但却有利于保持韧战者的心理优势,同时也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先驱的"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和类似玩世不恭的"捣乱"与自嘲.循此理解,关于长期存在的<故事新编>"油滑"争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周作人两人之间的兄弟“失和”,是学界一直都在探讨的一宗公案。许多研究者出于维护鲁迅崇高的社会声誉,完全按照许广平或周海婴的一面之词,把责任全都推给了周作人和羽太信子,进而彻底遮蔽了该事件发生的历史真相。在查阅历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界目前所持有的见解或观点,几乎都属于主观臆说,根本就站不住脚。从《鲁迅日记》和《周作人日记》比照来看,这桩遭到兄弟二人误解的家庭矛盾,其实与鲁迅和周作人的思想人格,都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或因果关系。因此走出“偷窥”隐私的学界偏见,回归学术研究的正常轨道,用历史事实说话而不是去捕风捉影,才是鲁迅研究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19.
羽太信子是造成周氏兄弟决裂的关键人物,但她没有留下自己的说法,研究者只能旁敲侧击去探讨周氏兄弟决裂的原因。一些女权主义论者因羽太信子是女性而为她抱不平,并无新论据去为她辩解,仅以当下性骚扰事例去质疑。本文认为,我们不能用当代日本人的眼光去看过去中国人的事情,应该设法把事情放回当时的历史场景去考察。鲁迅与羽太信子在管理周家的开销问题上有矛盾是肯定的,而所谓羽太信子可能遭鲁迅性骚扰的推测,从鲁迅对女性的保守态度来看,可信程度甚低。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跨越晚清和民国文坛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包括《域外小说集》在内的早期小说翻译可谓得失参半,文学评论界的看法也不一致。详察周氏兄弟早期译作,可以看出其早期代表作《域外小说集》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鲁迅自从事文学翻译之初就特别重视文学翻译的社会功能,同时,又要求翻译家重视译文的审美价值。周氏兄弟均为翻译大家,他们的小说翻译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如语言的欧化等,但其理论主张是进步的、超前的,尤其他们坚持"硬译"、"直译"的翻译作用,对后世的小说翻译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