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社会财富的新形态,数字财富正在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和数据要素是创造数字财富的重要源泉。数字商品财富的创造,既体现在数字商品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也反映在数据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数字非商品财富的创造则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和平台等多元供给体系协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数字财富分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数据要素的价值贡献,也要重视和解决好数字财富分配可能引致的极化效应。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要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数字财富创造与积累,科学规范数字财富分配,以此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资源与当代都市职业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是划分阶层的主要依据  在当代都市,社会资源的内容包括生产资料、资金、权力、知识和人力等。这些资源会以不同的社会活动方式形成财富,而人们拥有财富的多少最终确定了其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形成不同的层别。社会资源是在不同的职业领域里分配的,生产资料与资金主要在工商业中分配占有,知识资源在知识界中被分配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领域形成不同的分工,形成种种职业。都市是职业分工最繁多的社区,社会个体通过职业形式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具体占有,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形成与其他职业阶层的差异。因此,人们对社会…  相似文献   

3.
吴晓锋 《兰州学刊》2011,(10):27-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民众的社会不公正感逐渐增强。一方面,改革开放促进了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公民文化与平等意识的萌发,增强了他们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憧憬,引发了普泛性的生存比较,所有这些都普遍提高了民众的社会期望。另一方面,转型期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全方位扩大,财富分配极不合理,既有市场化改革自身引发的巨大收入差距,也普遍存在由双轨制、非正当致富等导致的贫富悬殊。这种期望与指望的差距造成了社会不公正感。用公式可表示为:社会不公正感=社会期望/财富分配。提高民众的社会公正感须从调整财富分配入手,应做到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那么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如何认识传统的按劳分配的原则与理论呢?这是分配制度改革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所能实现的社会分配。现实的社会主义不可能是全社会的直接生产也就不可能是全社会的直接分配,只能是通过企业组织形式来组织生产、交换和分配。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层单位,同样要求成为社会分配的基本单位,在企业进行初步分配。企业的分配对象不可能是具体的劳动生产品,由企业把产品交给国家,然后通过全国统一的劳动券形式进行劳  相似文献   

5.
分配方式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20年我国分配领域的改革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轨迹,好由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共同参与与收益分配的分配方式转变。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分配方式,对于深比经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作了完整的概括,明确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  相似文献   

6.
股份合作制是在改革过程中由劳动者创造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这种新的企业组织推式中,建立公平合理的内部分配关系,对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调动集劳动力资源所有者与资产所有者于一体的职工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一、确定股份合作制企业分配方式的依据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①在这里,物质条件的分配就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随着“剥夺者”的被剥夺,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过程中财富与权益分配的变化逼促人的再社会化,既有价值的阻滞可能造成价值颠覆并通过行动引发社会冲突。同一性建构的历史经验的两种进路,或者强调实体、彼岸的存在,或者是现世中个体的博弈。相应地,同一性实现的两种方式分别表达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合理的代表方式应是对社会整合关系的反映。认同的重建依赖伦理实体的在场,发掘公共本质的合理形式与有效实现途径。认同机制不囿于特定的形式,而在于有效表达最合理价值下本民族本社会的有机与互维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上的分配正义通常被理解成财富分配正义,甚至等同于收入分配公平,而忽略或者较少涉及风险分配正义及其所针对的当下社会中财富占有越少者而风险承受却越大的规律性事实。处在争论中的机会公平方案和结果公平方案都只注重于财富分配正义而缺少风险分配正义的安排,且主要基于原理取向的进路研究问题和设计制度。为矫正当前因风险分配失衡所恶化的财富分配失调,具有较强分配功能的经济法和社会法,应当遵循问题取向的进路,在追求财富分配正义的同时,将风险分配正义纳入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并确立风险分配正义中的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9.
我们是主张国宙、企富(?)并进的。只有国民财富在国家、企业、公民之间进行合理配置,才能最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就要深入研究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生产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格局,及三者各自内部的分配格局。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时空范国,我国八、九十年代)。(一)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生产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一切价值均是生产者创造的。但生产劳动者不能将所创价值全部归为已有,应向社会提供“扣除”,年生产价值在初次分配时,都要一分为三——国家所得I_1,企业所得I_2,生产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物质利益分配失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领域中存在一系列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秩序、阻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其中社会物质利益分配失衡作为社会各界注目的热点问题,不仅是影响社会安定、阻滞改革深化的最大障碍,而且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一特定社会在社会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是利益的"受体"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这是体现社会利益分配"公平"与否的根本尺度。在我国,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物质利益分配失衡问题日见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物质利益分配严重倾斜,财富大量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国在改革…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分配逻辑正发生着从财富分配向风险分配的转型,正义分配实质是风险分配。气候正义是风险分配的关键议题,目的是实现认知和应对气候风险能力的公平分配。实现气候正义除了依靠罗尔斯的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外,还需要扩充到全球正义原则。全球化与民族化、共同性与个体性、环保与发展的冲突构成了气候正义的问题背景,实现气候正义离不开全球治理,但也遇到伦理、制度和行动的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以亚当·斯密、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代表的三代英国经济学家对工商业社会时代到来后财富迅速增长与触目惊心的贫困并存的相关观点。斯密相信凭借“看不见的手”,自由市场经济会自动将财富扩散到社会最底层。穆勒认识到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之间的关系并未自动出现斯密所预言的“自然而然改善”的情形,开始思考制度优化与政府干预对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的重要作用。生活于政府、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不断重构时代的马歇尔,思考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制度日益完善的前提下,应该如何解释和应对依然存在的社会性贫困问题,集中讨论了财富生产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发展问题。通过对三位经济学家思想的考察,可以看出一条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从物质关怀到能力关怀的思想发展路径。虽然基本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但近代以来英国经济学家对生产与分配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考察,特别是关于消除社会意义上的贫困、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成果,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努力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力前进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比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是简单的财富分配问题,其目标必须契合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是通过实现社会的利益均衡这一途径来实现的,这需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利益均衡,这需要明确政府在和谐社会中的定位;二是实现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三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环境利益的均衡,这既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又要正确确立人类的生态位,同时还应将生态建设与管理并举;四是实现区域之间发展利益的均衡,这就要求在反哺机制的架构、区域发展制度的供给以及制度的"厚度"与"薄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黑启明 《兰州学刊》2006,1(8):176-178
影响劳动关系的经济环境,是一种最基础的社会关系。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进步、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以及影响财富分配的社会政策的改变,都会通过失业率、工资水平及就业结构影响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市场、技术、就业结构等经济变量。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往往需要引入这些经济环境的各种变量。  相似文献   

15.
工资制度是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个方面。工资的形成方式、水平会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态、配置效益有重大影响。在整个社会的工资运行中,企业工资是牵动面最大,从而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及劳动力资源配置状态和配置效益影响最大的一环。1985年以后,我国开始进行企业改革,作为“放权让利”启动改革的总体思路的一部分,在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上推出了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简称“效益工资”)为内容的工资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在实践中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精神:“工效挂钩”却被经济理论界与企业界共同接受,形成近年来企业承包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土地红利的形成与分配,旨在认识当代中国财富创造与分配中的社会伦理关系,进而寻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道路.土地红利使中国在短期内积累了巨量社会财富,也形成了新的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当下在土地红利实现与分配中存在着对农民、普通市民的财富掠夺现象.土地红利的公平分配主要有赖于土地产权的明晰以及政府身份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7.
杨荣  毛爱华 《兰州学刊》2011,(10):205-207
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件是财富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其具有的机制能够实现财富分配中的公平,现阶段某些分配不公的现象是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形成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合作方式 ,可分为国家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国家与市场边界的调整过程 ,两者此消彼长 ,但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由国家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制度转型要求 :国家、企业和个人由“包含—依附”关系转向“平等—合作”关系 ;由国家化封闭式管理转向专业化开放式管理 ;同时实现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分配结果的公正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是一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的价值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财富分配。价值分配与财富分配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价值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近代以来的现代性社会实践进程中,功利与德性、财富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伦理思想史上的重大难题.社会的治理者如果找不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略,使得二者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合理的制衡与良性互动,势必会带来“畸形的”财富观念,以及由此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严峻社会现实,提出了以财富创造、拥有和分配的人民共享为基础的化解社会非正义现象的方略,力图为中国民众追求、实现幸福而美好社会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