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高层次的复合型、实践型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的培养,为我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法律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该文从我国法律硕士培养的实际出发,指出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应当朝着复合型、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疆对外汉语教学正在迅速发展,认识和研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在新疆高校非常必要。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将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在确立课程建设的前提下,加快教学理念的更新及创新,搭建教学平台、优化课程设置、形成科学课程体系,形成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国际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方式。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美国 J D 教育制度相比较,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急需完善的问题: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与实际操作有距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对培养法律人才的综合能力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4.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简称J.M)是中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方式。它与美 国J.D(Juris Doctor) 教育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许多亟待完善的方面。笔者对两 国法律硕士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希望 能对中国的法律硕士教育改革起到一些参考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高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的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讨论了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建设、选课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介绍了国外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并提出了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 ,以及当今社会对本科生科学素养与人文培养并重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法学法律专业硕士的设置,以及招生院校数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法律硕士专业的招生数量猛增。分析招生院校名单,发现绝大部分招生院校同时招收法学法律硕士(法学法硕)与非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法硕)的学生,招生数量总体呈扩大趋势,打破了原有的师生比例结构而致失衡。部分院校在没有非法学法硕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同时招生颇具规模的法学法硕、非法学法硕,过于盲目。法律硕士的教育应当注意师生比例,提高培养质量,检视部分院校招生规模。同时,采取发挥双导师制作用、限制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增加研究型导师数量等方式方法,使法律硕士培养完成由规模化的进路向提高教学质量的进路转化。  相似文献   

7.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悉尼大学商务大数据专业根据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而设置专业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人才培养,并通过构建新的课程框架,开发互动式学习设计,设立课程发展基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我国高校可参照其做法,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增加信息化的互动式学习设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达到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工科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内外著名理工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文化素质方面的一些特点和共性。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确立了工科院校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三个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深入研究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其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法律硕士的职业化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与最初设置该教育模式的初衷越来越远,因此,改革法律硕士教育机制已成当务之急。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应定位于为构建法律共同体输送职业法律人的功能上,因此,需扩大法律硕士的培养范围,建立法律硕士教育与司法考试制度的对接,构建法律硕士教育的专业机构,实现法律硕士培养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很大制约.论文通过调研"电力高校联盟"中8所电力特色类高校通识课程体系的设置情况,剖析总结了其在通识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共性与不足,并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通识课程的建设及有效管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就,为实务部门输送了大量的法律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一些培养单位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两大培养目标(复合型、实务型)没能落实到实处,导致在培养方案、教学方式和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有不少问题。基于此,可考虑在如下方面作出改善:培养方案的落实要突出实务的特色,教学方式上要引入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模式,师资配备要侧重实务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民法法系、普通法系和中国法系的国内外法律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对我国目前法律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并讨论了我国法学教育应以法学本科为通识教育、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复合型和应用型教育、法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育为研究型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于家园共育、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等话题关注度在持续上升,但培育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学校并没有真正在课程结构、师资培养等方面体现出家园共育特色。家园共育能力培养是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家园共育课程体系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课程目标分别设定为形成父母角色认知、掌握五种技能、处理亲子关系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14.
实现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理念现代化必须首先做到"四个统一",即知识教育与素养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成才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与此同时还要做到"五个转变",即从"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的转变,从注入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由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学手段的转变,由单一考核向综合考核的转变,由注重教师的专业素质素质向更加注重师德修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等,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师范院校今后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进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即“3·18”讲话。在“3·18”讲 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明确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办“什么样”的思 想政治理论课和“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表明, “3·18”讲话是党中央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重要遵循。在该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重温这一讲话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当前学校美育仍然面临重智育轻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美育形式单调等问题。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学校美育实验区,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美育途径,即:坚持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校本美育课程理念,打造综合美育课程特色——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校型"大型艺术活动,突出综合性;注重组织"社会型"大型艺术活动,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艺术家传帮带、生活体验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家校融合、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局面;搭建跨界艺术活动平台,在实践劳作、艺术鉴赏、文艺展演中探寻"美"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来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以"大美育、大课堂、大教学"理念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校工科教育肩负着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要使我国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既肯动脑又能动手,既不缺乏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最新理论、模式,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