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库娜图》(Coonardoo)是澳大利亚文学杰作之一。作为澳大利亚最早的一部反映白人殖民者与土著女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并对土著人寄予深切同情的小说,作者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把当时普遍存在的白人殖民者对土著人的歧视、掠夺和性侵害行径公之于众,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土著在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前已经形成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然而,这一自然历史进程被白人的入侵所打断,土著种族与文化甚至一度濒临灭绝的边缘。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为土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转机,但也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土著文化在与主流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被同化的危险。本文指出多元文化背景下土著文化保护既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传承又要注重物质层面的沿袭。  相似文献   

3.
《永恒的土地》讲述是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的早期殖民历史,埃莉诺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任总督菲利普的澳大利亚国家奠基人形象和构成澳洲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土著居民人物。小说不仅诗意地展示了澳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利用了土著的语言、神话、庆典和歌谣等突出了澳州文化的“混杂性”。它因为对白人殖民者和土著的关注而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第一次对自己民族身份最全面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永恒的土地》讲述的是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的早期殖民历史 ,埃莉诺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任总督菲利普的澳大利亚国家奠基人形象和构成澳洲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土著居民人物。小说不仅诗意地展示了澳洲独特的自然风光 ,而且还利用了土著的语言、神话、庆典和歌谣等突出了澳洲文化的“混杂性”。它因为对白人殖民者和土著的关注而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第一次对自己民族身份最全面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马都鲁创作的第一部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描绘了土著在殖民社会的孤独感、幻灭感和逃遁感.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马都鲁不仅试图探讨土著混血儿的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土著文化传承的意义,还试图通过模拟欧洲白人的文学形式、语言和后现代创作手法,动摇殖民话语的稳定性,解构白人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6.
斯蒂文森虽然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却不完全认同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在其《岛上夜娱》的三篇短篇小说中,他呈现了不一样的白人形象和土著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白人的优越感。在探索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基础上,揭示了白人文明对土著人的压迫。虽然小说在某些方面仍被禁锢在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但考虑到社会传统对作家思想的影响,小说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土著黑人世世代代居住在澳洲大陆,而来自英国的白人殖民主义者却无视这个事实,将澳洲作为无人之地占领.朱迪丝·赖特是澳大利亚杰出女作家,她的两篇散文<世世代代>和<为亡者哭泣>,通过描述她的祖辈们开拓新南威尔士和昆士兰的经历,为澳洲历史洗清冤屈.  相似文献   

8.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的小说《卡彭塔利亚湾》,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自然书写:惨遭殖民者破坏的自然和与土著和谐共存的自然。从文化政治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绝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它也与文化、政治、权力话语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蕴涵着民族宏大叙事的策略性表达。赖特书写卡彭塔利亚湾的独特自然景观,旨在传达她对土著文化身份、人与自然相处模式和异质文化融合途径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多民族的美国社会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文学(包括多元的诗歌),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白人文化、白人文学,因为他们的国语是白人使用的英语.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学史(包括诗歌史)都是从白人角度来写的,如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从汉人角度用汉语来写的一样.印第安人被白人赶到偏僻的“保留地”里,很难受到文化教育,因此很少有机会用他们的语言或英语写他们的美国(本来就是他们的故土)史和他们的美国文学史;迁移到美国去的犹太人没有受到希特勒对他们的那种残酷迫害,也没有受到黑人或印第安人所受到的那种压迫歧视,虽然他们从犹太人的心理和角度创作文学,但是他们由于同属白种人而往往被列入白人作家的行列时显得很自然.几乎同时与白人殖民者到达北美的非洲黑人沦为终身奴隶,和土著印第安人一样受到虐待,但白人强制他们干苦活,他们势必被掺杂在白人社会里,而不是象印第安人那样被圈在与世隔绝的“保留地”里,固而有了运用英语创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对《耻》中所发生的两次"强暴"事件的分析,揭示白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黑人所犯下罪行的恶果及影响,探讨库切在小说中是如何展现白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赎罪,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及其对白人与黑人之间最终的宽容、和解与和谐共存所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11.
荒野场景屡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蒂姆·温顿的创作中。通过分析《土乐》中的荒野叙事,文章阐释了《土乐》中荒野的深刻意义。首先,荒野中蕴含着种族间平等交流的可能性,有利于促成种族间的和解;其次,荒野中人类恢复了自然界普通一员的身份,人与野生生物之间有机会亲密互动和形成亲情关系,即荒野可以消解人类和自然疏离的异化关系,重建和谐生态关系,实现物种间的和解;再次,荒野是医治个人创伤的精神家园,主人公在荒野中实现了与自我和解。此外,将人物置身于荒野,有利于构建澳洲白人与土地的关系,使其摆脱无根状态并产生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鲜明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12.
在澳大利亚土著女性生命故事中,《我的位置》和《别把你的爱带到城里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展示土著民族在当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土著民族能否继续生存的关注,评论界为此也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就土著民族的自我表现而言,这两部作品实际上代表了斯图尔特.豪的"表现"理论的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分析早期以来至今澳大利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文学作品来审视从殖民时期到现在人们对"自然"或"土地"的态度的变迁:早期的移民怀着寻求"伊甸园"的理想来到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结果却发现在这崭新而陌生的环境中,生存和"战胜自然"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于是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后来,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土著居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由于各种环境运动蓬勃兴起,再加之近年来产生的文学理论——生态批评——将环保意识不断灌输给人们,于是,人们逐渐开始关注、热爱、保护并尊重这块"与众不同"的土地。本文提及的作家包括肯德尔、劳森、斯特德、凯瑟琳.苏珊娜.普理查德、朱迪斯.赖特及约翰.金塞拉,另外作者本人的部分诗歌也被引用。  相似文献   

14.
台湾南岛语民族的分类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南岛语民族自古代至明清时期被泛称为"夷"、"番";日本统治时期,被称为"蕃"、"高砂族"。学术界开始有六、七、八、九、十、十二等族的人类学分类。1945年以来,民族分类有新的发展,除有"山地同胞"、"原住民"等官方颁布的称谓外,"九族"分类得到确认,邵族、赛德克族重新被认定。历史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平埔"族群也将逐步被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15.
民歌“Waltzing Matilda”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之歌,在澳大利亚可谓家喻户晓。阐释这首民歌何以真实地反映澳大利亚并在澳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进而将其试译为汉语。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建立初时 ,政府就一直试图推行单一文化和单语政策。随着大量非英国种族移民的涌入 ,政府不得不推行同化政策。而越来越多的移民问题和社会矛盾 ,使长期奉行的单语和单一文化的政策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17.
“澳洲英语”,也称南太平洋英语,是指澳大利亚人所使用的英语.本文主要论述“澳洲英语”的教学模式及测试体系,认为澳洲英语教学模式及测试体系已日趋完善.中国的英语教学应不断地汲取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测试手段,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ere have been few longitudinal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immigrant health and changes in their health with longer residency in the host country. Additionally, the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by which transition of health over time occurs are poorly understood, limiting the ability to implement policies that will result in improved health for all, including immigrants. We assessed differences in health outcomes among foreign-born people from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and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relative to native-born Australians over a 10-year period using a large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dataset. We also explored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health behaviour factors as possibl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health outcomes change over time post-migration. Conventional multilevel mixed and hybrid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evaluate health outcomes in 9558 native-born and 3067 foreign-born people from the Household, Income and Labour Dynamics in Australia survey. There were clear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self-assessed health between foreign-born subgroups in comparison with native-born Australians. Foreign-born people from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typically had a health advantage relative to native-born people, and foreign-born people from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had a health dis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native-born people for all health outcomes. There was no evidence that these differences changed by duration of residence except for self-assessed health amongst foreign-born people from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when duration of residence exceeded 20 years.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ration of residence and health for foreign-born people from non-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9.
美国原住民族教育是美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加教育机会、开发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探析美国原住民族教育的重要报告书与法案,从中了解美国民族教育的政策及其目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期望能对我国的民族教育发展事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20.
关于澳大利亚英语的性质,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门搬来的语言或移植语言。本文在"语言接触引发语言演变"理论的基础上,从移植、借用和创造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澳大利亚英语的形成,并探讨其性质。文章指出,澳大利亚英语是一门基于英国英语,借用土著语、移民语言和美国英语,并结合澳洲环境创造澳大利亚本土语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多元化语言。澳大利亚英语的形成反映了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