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论秦朝法制中儒家法律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史学界通说认为,秦代法制是在法家法律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法家理论的结晶,由于儒法两家在理论上的尖锐对立,秦朝法制中不可能包含有儒家法律思想。本文通过分析《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的法律规范及有关吏治的规定,指出秦朝法制中包含有大量儒家法律思想的成份,体现了秦统治者对儒家法律思想的吸收和继承,认为秦朝法制是和法合流的滥觞,对于中华法系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墨异于仁     
儒墨异于仁徐进如果说仁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①,那么,正是由于作为儒、墨两家思想核心的仁在两家的理论中有异,才使得两家的法律思想有很大不同。在法律思想史上,儒、墨相分,成为两个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仁的不同认识决定的。一爱有差等的仁与兼爱通人的仁儒家...  相似文献   

3.
儒家讲性善 ,法家讲性恶。性善性恶把儒法两家的教育思想从内容到形式区别开来 ,同时也把儒法两家教育思想的矛盾联系起来 ,正是这种区别和联系使儒法两家在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材、教育方法以及教师的选择上都有所不同。从而构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 ,为封建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 (性善 )和必要性 (性恶 ) ,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对后来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隋文帝杨坚的法律思想和实践对隋唐法制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杨坚的法律思想在晚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总体上杨坚的法律思想与实践中表现出了儒法兼收、及时变法以及慎刑恤狱等几个特征。杨坚法律思想的特点是时代特征和中国法律发展规律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刘勰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的法律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继承和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成分。在当时各种学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背景下,在当时各种学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的背景下,他通过对儒法两家关于法律和刑赏的观点以及前人各种法律主张的归纳与阐发,提出了一些带有民本主义因素的主张和具有时代特征的法律观点,如“以民为本,宽法慎刑”、“赏罚严明,赏平罚当”、“多德少刑,养民富民”等,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儒法斗争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地主阶级对儒法两家的态度明显地有着三个不同的大阶段:春秋战国到秦,地主阶级是尊法反儒的;到了西汉前期中期,变成了“霸王道杂之”,基本上还是搞法家路线,但尊儒倾向逐渐发展;西汉晚期以后,地主阶级打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旗帜,孔孟之道成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因而也成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就是地主阶级从尊法反儒到尊儒反法的“三部曲”。儒家思想本来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新兴地主阶级所反对的,为什么后来会变成了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主要精神支柱?我们要总结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礼治”的思想,法家则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文章分别阐述儒家、法家的法观念,并对两家法观念进行对比,阐述儒法融合的过程和表现,进而详细分析融合的原因和对后世法律、治国方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诸侯给争霸的时代,也是言论自由,文化繁荣的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转型期的状况,各种学说纷纷兴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学问阵地,推行各自的治国之道,尤其是儒、道、法三家更是各执一词,相互攻讦和吸收,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相互攻击又相互吸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律思想,为中国法律思想几千年的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星光璀璨,本文通过对儒道法三家法律思想进行比较,加深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认识,以期更好地为现世做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斯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其政治思想及实践对秦朝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李斯的政治思想体现出法儒并存、以法为主与法儒互补的理论内涵,适应了秦汉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的历史发展,构建起一个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功利性的思想体系。李斯对法、儒政治思想都有着深入地汲取,但从其政治实践看,这两种思想因素之间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存在着互补、融合的另一面,形成其政治思想的内在的双重性。李斯是秦汉时期法、儒相结合的新型政治官僚的先驱,其政治思想折射出这一时期新的君主专制政治模式的初期的探索与发展,因此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思想上,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有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一) 儒、法两家所以能构成互补结构,是由于他们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关系。这里,首先论述两家的思想分歧: (1)在社会观上,两家对社会关系本质的看法完全不同。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一种相亲互爱的伦理关系。他们以“五伦”来概括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即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们认  相似文献   

11.
《荀子·王制》篇提出了“故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作为儒法两家对立局势的破冰之人,荀子引礼入法,提出“法而议”的法律思想主张,宣扬兼重法律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最终选择以“法义”为代表的实质主义作为法律价值遵循。对于现代法治而言,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下探究荀子的“法而议”思想,对确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重大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意义上,“法而议”思想对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等具体操作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在研究我国历史上儒法斗争史和整个阶级斗争历史的同时,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认真研究一下儒法两家两条军事路线、两种军事思想的对立和斗争,对于更加深刻地揭露林彪路线的极右实质,深挖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反动思想根源,彻底剥掉林彪的画皮,进一步地提高执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自觉性,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战国后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荀况就是当时尊崇孔子而又博采诸家精华的学者,他的法律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各家思想中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成分而形成的,因而,既不同于墨、法在理论上的粗糙,又克服了儒、道对法律的  相似文献   

14.
战略战术是军队作战行动的指导规律,是受一定的政治路线指导,并为这个路线服务的。历史上的儒法两家军事思想的斗争是十分尖锐、复杂的,儒家推行的是一条复辟倒退的政治路线,同法家坚持统一、坚持革新的政治路线相对抗,反映在战略战术上也必然是保守、落后、腐朽的。林彪信奉孔孟之道,搞“克己复礼”,因而他在军事上同儒家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批林批孔向普及、深入、持久方向发展,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著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上儒法两家在战略战术原则上的对立和斗争,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林彪“六个战术原则”的反动实质,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儒、道美学思想的共通性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大重要派别,它们对中国后来的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属于中国早期的奴隶社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却依然受着氏族血缘关系的强大影响。黑格尔曾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因此,在中国古代,上下尊卑的伦理道德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法律。特别是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基本上形成以人为中心,建构了个体与社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上法家跟儒家的斗争,以及尊法反儒和尊儒反法的斗争,历来是前进与倒退两条路线的斗争。这种斗争到了北宋以后,表现为理学(也称道学)与反理学的斗争。李贽就是我国十六世纪著名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鲁迅说过:儒家对言论机关的垄断,“自宋元以来,尤其利害。我们几乎看不见一部非‘业儒’的书,听不到一句非士人的话。”明朝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敢于在言论机关被‘业儒’垄断的情况下,独树一帜,猛烈地抨击孔孟之道、反动理学,同时敢于赞扬秦始皇及法家学派,这说明他具有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李贽在反儒和尊法两个方面,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他前辈的进步思想家。结台批林批孔,研究李贽的思想对于我们汲取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认清林彪所宣扬的孔孟之道的反动实质,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儒学为主干,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重要分支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对自杀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认真梳理儒、释、道三家关于自杀问题的思想,不但具有学术理论意义,也具有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先秦诸子百家的和谐法律思想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学术上一片繁荣。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家,他们的法律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理念,其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和德法并行的治国方略,凸现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动和借鉴作用;而在学术上,他们之间既相互争斗,又相互影响,从而促进了法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出土法律史料中的刑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铭文、简牍和帛书中的法律史料所反映的刑法思想进行了研究。根据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法律史料探讨了体现“明德慎罚”思想的刑法诸原则,即所谓“中刑”的原则,区分初犯与再犯的原则、减免的原则和教育感化的原则等等。根据云梦秦简对儒法两家的刑法思想在秦律中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尤其注重考察了儒家的孝道及父子相隐思想与秦律中有关规定的关系。根据帛书《黄帝四经》考察了道家黄学派的刑法思想,指出其阴阳刑德论开启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自然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两报一刊元旦社论指出:要继续开展对尊孔反法思想的批判,并号召努力读一点历史。这对于深入批判林彪路线的极右实质,对于搞好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就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在几个历史阶段上根本对立和斗争的主要问题,进行阶级分析,以期明确儒法斗争的政治实质及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