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比喻具有一种模糊性,它主要体现在比喻的构成、比喻的使用、人们对比喻的理解、情与景关系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上.这种模糊性的构建策略主要是利用语言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和人们的认知局限(模糊的心理).比喻的模糊性特征能达到独特的语用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从而决定了翻译的模糊性。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往往借助模糊语言这一特殊载体,激发读者的想象,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红楼梦》堪称一部"百科全书",模糊词语、比喻、夸张等模糊修辞语言和意象并置随处可见。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举例探讨了《红楼梦》诗词中的模糊语言如何在译语中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4.
浅谈模糊语言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糊语言是在模糊集论 (fuzzysettheory ,196 5 )的启发下建立的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语言的模糊性的成因、特点和规律 ,探讨针对语言的模糊性 ,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语言传达信息、交流思想 ,使语言成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武器。它在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中有着精确语言难以企及的魅力。比喻在模糊语言中可以起十分重要的修饰、限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模糊美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主题模糊三个方面。从语义模糊方面来看,该诗选择“lovely, temperate, short, hot”等形容词和“I”,“thee”,“this”等指示代词,使其蕴含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呈现出开放的审美意境;从意象模糊方面来看,该诗将夏天、花朵、太阳、死亡等孤立、单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虚实相生,召唤读者能动地参与填补与构建该诗的意境,充分挖掘并体验其模糊美;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又决定了该诗题旨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赋予其主题以多元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6.
诗歌具有模糊性,其模糊语言创造模糊美.模糊美作为诗歌美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得到表现,译者的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即能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模糊美.本文试图从许渊冲诗词翻译作品中总结归纳出处理诗词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近年来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数学等学科所关注的问题。文艺学领域也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将“模糊”研究引入中国古典诗学领域,以期从新的研究视角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的艺术特征——模糊美。  相似文献   

8.
《蒹葭》模糊美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蒹葭》的模糊美来自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客体方面是由于作品构思、意象以及“伊人”住所的模糊所至。主体方面与受众的感受、认识、想象、共鸣的模糊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英语词义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词。本文首先从语义的角度对英语中词义的模糊性进行了归纳 ,并进一步从语用的角度来探讨词义模糊的功能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准确性 ,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文学作品中还可创造出朦胧的意境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10.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诗中的叠词具有意味悠长的模糊之美,但却是古诗翻译的难点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诗中叠词的模糊美,并指出中国古诗在英译时遇到的各种难处,最后总结出在英译中有效再现古诗模糊美的三种翻译策略,即等值再现、等效再现和功能再现。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立论,指出读者在审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时候,由于具有格式塔的完形一简约心理,在心理动力场的作用下以审美中介即结构人物为参照系,使它们原有的审美价值发生动态心理转换,使人物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文本外增殖。两类人物同读者审美心理上的追求形成“异质同构”关系,这体现了人性中两个不同层面并非孤立的本质,性格在文本外的模糊化使两类人物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商业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运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商业广告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来实现其价值和基本功能。从英语广告的修辞特征出发,阐释了各种修辞手段对于广告的价值和功能的具体实现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修辞的无比魅力。  相似文献   

14.
转喻是英语修辞格之一种,它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有力的认知机制。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修辞产生的基础。本文从转喻的本质入手探讨转喻的模糊化认知机制,旨在使英语专业学生能以语篇分析为主线,正确识别并解释转喻,从而对作品具有准确的认知,提高对主题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美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诗歌中刻画了西施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和月里嫦娥、巫山神女等仙女、神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王安石变法受压抑以及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生命情怀,体现出王安石反对红颜祸水论、注重女子幸福的进步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小说中抗日军人的形象反映了他对军人态度的转变,其以崇高美为突出特征,分别体现为人格世界的理性美、生命极限的壮烈美和形象世界的深度美.  相似文献   

17.
论诗歌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中的模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歌具有模糊性,其模糊语言创造模糊美。模糊美作为诗歌美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得到表现,译者的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式,即能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模糊美。汉诗英译的模糊处理在翻译中有着特殊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诗性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根基,其对意象和感悟的重视和把握使得模糊修辞成为汉语文学表现的主要形式,模糊美因此成为汉语的重要审美特色。针对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的磨蚀缺憾,本文从美的生成与接受之审美主体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诗性"与"理性"的审美意识差异是导致汉语模糊美感在英译中磨蚀的根本原因;从读者接受角度分析,汉语"诗性"的模糊美感对于"理性"的英语读者而言势必出现审美接受限度。"诗性"于"理性"的消遁具有其哲学与美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