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2012年底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项目获民政部"首届全国优秀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选活动"一等奖,绿耕人经历12年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生计"农村社会工作模式有了一个阶段性结果. 在广东从化,绿耕人的"长流村城乡合作项目"成为广州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试点项目,也是广州市33个试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农村社会工作试点. 在四川映秀,汶川县草坡乡政府将当年汕头援建指挥部用的楼房和庭院交给绿耕人打造成社区公共空间,开展城乡合作. 在云南,平寨项目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各小组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都在2012年底出笼. 绿耕12年的探索告诉我们,农村的发展不只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更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生计的问题.中国农民守住家园的路虽漫长但不乏希望.  相似文献   

2.
绿色餐厅是一家在广州市天河区注册的正规民营餐厅,这个餐厅被更多地称为"绿色社区厨房".社区厨房缘起于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天河区沙东街开展社区服务中的一个社区经济项目. 建立社区厨房的最初目的是希望整合社区内对美食感兴趣的低收入人群,以及城市社区中对健康安全食品有需求人群的两大类资源,发展成一个由社区居民参与及运营的经济互助厨房.一方面为社区内居民(特别是以独居孤寡长者及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提供安全食品,另一方面也能为社区内低收入群体找到一个经济补贴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 《中国社会导刊》2012,(34):21-22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下称绿耕)是目前广东省唯一一家省级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绿耕的前身是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自2001年起,绿耕分别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及四川映秀等乡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工作团队主要由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督导、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组成,至今已经深耕乡村11年,成为我国内地开展城乡社区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时间最长的社工机构.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日益蜕变为一个什么都得管的“小而全”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的“行政化社区”;社区服务不适应居民需求,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社区冷漠症”,尤其是城市社区和谐互助文化难以形成,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迫在眉睫.为此,我国许多城市开展了以购买社工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探索.其中,广东珠三角城市抢抓机遇,如,深圳在社区购买社工岗位服务的基础上,于2010年在龙岗区启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开始探索购买社区社工综合服务的发展模式.同年,广州借鉴香港等地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在街道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实施社工综合服务进社区的策略.2011年后,东莞、中山、佛山、惠州等地也相继开展购买社区社工综合服务的示范点建设.  相似文献   

5.
绿耕的历史缘起 "绿耕",全名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是广东省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绿耕的前身源于2000年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与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联合举办的社会工作硕士课程(MASW).当时的课程主任、香港理工大学阮曾媛琪教授前瞻性地提出:"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没有理由不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于是,2000年11月,阮教授协同同事杨锡聪在云南省师宗县县长钱德伟、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教师张和清等人的陪同下,深入全县最偏远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五龙和高良乡实地探访,与县乡政府达成在该地区乡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合作意向.当时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探索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作为中国本土社区减贫模式的可能;二是协助云南大学建立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6.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四川社工站(原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是由2008年6月24日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板房区成立的广州社工站发展而来,至今已经扎根灾区四年多.当时,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社工站主要在资源链接、心理抚慰、妇女生计能力建设、羌藏刺绣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灾区紧急救援向社区恢复重建过渡,社工站开始回应社区中的生计、文化、社会关系重建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社工长期与社区民众同行,分别在映秀张家坪村发育了"映秀母亲"客栈小组和草坡乡金波村的民宿小组,以推动社区关系的重建和可持续生计发展.本文将着重以金波村民宿项目为案例,介绍绿耕在灾后社区生计重建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开始,广州市先后推出针对特定群体(如精神病康复者、移居人士)等十多个区级或市级的专项项目.有别于区级项目,市级项目具有“地域广”“人力少”“离地高”的特点.“地域广”,即立足全市向特定群体提供服务,特定群体分散全市各社区.“人力少”,即项目团队大多为10人左右,面向的群体却可达数万到数十万,若只专注社工常用的微观手法(如个案、小组),服务覆盖面窄,难以达到合理的项目效益.“离地高”,即架空于城市层面,服务要落地,需要与各级相关部门或社会组织建立关系、寻找合作空间,在“接地气”的过程中,可能会与扎根社区的综合服务项目出现服务重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媛动力”家庭增能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媛动力”项目)是上海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和上海市杨浦区妇联合作,将社会工作模式引入到传统妇联工作中的一次探索。运用“家庭增能”理念和“正面成长”发展模式等专业社工方法,以弱势妇女及其家庭为服务群体,以妇女增能带动家庭增能,是“媛动力”家庭增能计划命名之意所在。项目为外来媳妇、外来务工妇女、单亲妈妈、外地来沪随军军嫂等弱势妇女及其家庭提供“家庭增能”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缓解家庭互动模式不当导致的家庭暴力、家庭教育缺失、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协调家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平衡;探索、推进妇女维权平台,增进与试点社区(街道)、镇妇联组织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外来流动人员社会工l作服务中发现,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在适应工业型社区环境的过程中,因为心理适应、家庭关系调整、学校与朋辈群体改变、社区文化差异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笔者结合所在工业服务区内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的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尝试从“家庭一学校一社区”层面探索出有效的社会工作辅导介入模式,以提升工业园区外来流动人员子女的心理素质,改善其成长环境,营造“共融共享”的社区新环境。  相似文献   

10.
自2014年初开始,北京市朝阳区在高碑店乡(地区办事处)半壁店村的半壁店、方家园两个农村社区开始试点,确立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构建和谐村庄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村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开展社会工作实务项目、探索村级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建设一支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主要内容,以“三社联动、两工互动”为切入点,以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工作网络、完善工作制度、营造良好环境为基础保证,在农村社会工作创新实践中,努力探索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耕”)是广东省唯一的一家省级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其前身是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绿耕城乡互助社。’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永和街2007年实现“农转居”,总人口8万余人,驻区企业近300家,属典型的“农转居”社区与工业型社区相融合的新社区。为更好地适应永和街社区发展的需要,永和街于2010年开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并在2011年3月正式成立永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交由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来承接运营。社工在开展专业服务的同时,注重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并就农转居社区社工如何与志愿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情况下相互融合,达致公益服务效益的最大化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济南市基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基爱”)成立于2007年10月,是山东省首家正式注册成立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自成立之日起,“基爱”便将服务定位于社区层面,以“助老扶弱、服务家庭、关怀社区、发展睦邻”作为发展使命,坚持“服务对象为本,联结社会资源,满足社会需求,伸张社会公义,提升专业能力,巩固专业价值”,并确立了“引导创建关怀互助的社区,矢志成为服务弱势社群及倡导社区关怀的专业服务机构”的长期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4.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自2007年开始在云南昆明的城中村提供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家庭的社区综合服务.2009年,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开展外展服务工作,并逐步建立活动中心,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活动空间.在此过程中,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尝试推动更多志愿者参与,通过社会服务实践结合理论研究,探索出了运用服务成本低、手法灵活、易操作的志愿者外展方式拓展服务范围,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更多流动人口受益.  相似文献   

15.
联和一家的运营及效果 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与广州市萝岗区共同建设的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联和一家"),是广州市首家正式运营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于2010年10月19日揭牌开业. 联和一家以"社区为本,家庭为重"、"社区为家庭保驾护航"为理念,以"提升个人、家庭及社区能力"为目标,致力于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搭建能力建设平台,实现资源的循环互动,以期达致"联和一家,为了联和每一家;联和一家,和谐家庭千万家"的愿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3,(19):21-22
海龙街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南部,下辖龙溪、海北、增滘3个经济联社,对应设立3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达9.5平方公里,是荔湾区22条行政街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条街,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典型的“村改居”社区聚落地.2010年8月,海龙街被确定为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唯一的“村改居”社区试点.2011年1月,海龙街通过政府购买形式,与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以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依托,开展家庭、青少年、长者、残障、义工、社区戒毒六大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2012年承接了民政部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区困境儿童项目”,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不仅使项目内36户家庭的39名儿童在身体康复、外出拓展、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提升,而且在帮助困境儿童心理成长的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服务第三年,每个家综都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这几年专业服务应该为社区沉淀什么?哪些属于专业服务的社会影响力?社区专业服务应该给社区带来什么、留下什么?  相似文献   

19.
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以“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的方式,开展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这与北京市开展的“一街一站”项目有点类似.但不同的是,每个家综配备了20多名社工,在长者、青少年、残障康复、家庭、外来务工、义工等几大领域开展服务.而北京市“一街一站”项目每个站点只派驻了两名社工,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存在人手不足、经验不足、服务过程中阻力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儿童社区照顾中心坚持互助合作的理念,采用"党政领导、机构培育、自组织运作、社会支持、社区参与"的运作模式,在人员队伍、经费结构、服务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了服务方向上以需求为本、组织管理上建章立制、参与主体上多方协同、服务对象上分类细化、服务内容上综合支持等多项具有参考意义的服务工作策略。城中村儿童社区照顾服务从社区层面缓解了家庭照顾压力,满足了儿童基础性照顾需求,有助于儿童综合成长,促进社区照顾中心运营及其服务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值得在同类城中村社区推广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