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2.
以“语言游戏说”为向导 ,分析“私人语言”的含义 ,着重考察维特根斯坦如何从否定私人对象的存在、指出私人定义的不可能性、遵守规则等方面对私人语言进行反驳 ,最后指出这一论证对于批判传统哲学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斯纳的“语言批判”是近代最反动的一种资产阶级“语言哲学”。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毛斯纳的“哲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人类语言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工具的作用;他不承认语言中的词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概括,即不承认词的内容是标明一般概念的,硬说词没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最完善的交际、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否定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交际中的巨大作用,他就主张根本取消语言,使人们永远保持“沉默”。他否定了语言是人类社会里客观存在的东西,即否定了语言的物质意义,认为“语言只是语言的应用”,“只有发音器官的暂时运动是真实的”,因此语言被他看成只是一种“抽象观念”。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他也采取否定的态度,把二者归结为“同一的行为”,并同时否定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他认为研究哲学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对语言进行“批判”(当然也对思维进行批判,因为在他看来二者是同一的),他所谓“批判”意思是否定、取消,而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正是为了证明他的“人们永远不能认识世界”的不可知论。毛斯纳的“语言哲学”的最荒诞之处还在于他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而运用语言来进行他的“语言批判”。魏勒的这篇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毛斯纳的“语言哲学”,在编译当中,我们刪去了少数无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为私人语言举行了一场宏大的葬礼.他在<哲学研究>中从"私人语言"概念出发,通过指出私人语言指称对象的不可能、私人定义的不可能、私有规则的不可能等,对私人语言进行驳斥,说明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并指出,在主客二分思想主导下,排除公共性因素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以揭示出由于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隔裂所导致的语言与实在世界的鸿沟.进而揭示出,语言是牢牢镶嵌在生活世界中的,私人语言的荒谬性体现出唯我论试图在内在意识中寻找确定性的迷途,以此来埋葬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主体哲学.这就是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不仅从实质定义的角度揭示了私人语言观的荒谬性,批判且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否定了私人语言的存在。通过阅读《哲学研究》和其他资料,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形而上学探讨概括为三方面:并不存在私人感觉;内在感觉经验不是"某种东西",而是一种不同于物理状态的精神状态和过程;感觉语言是对人内在感觉经验的一种表达,一种后天习得的文明表达。  相似文献   

6.
赫尔德的形而上学以及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批判中。赫尔德和康德都批判启蒙哲学推崇的纯粹理性,但与康德肯定纯粹理性并为其运用划定边界不同,赫尔德从根本上否认理性的纯粹性,强调理性实际上是人类心灵整体运作的有机性,因而是人类心灵中各种力量共同运作的机能,最终体现为人类语言。语言是人类心灵在具体历史经验中生成的证明,在本质上揭示出“存在”与人的感性关联。以语言为切入点,赫尔德分析了人与“存在”的关系,认为语言是“存在”对人的感性给予,是人和“存在”关联的体现和表达。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为基础,赫尔德在批判康德先验哲学的同时,阐明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和观念。  相似文献   

7.
索绪尔以其关于语言“价值系统”的观念,对传统语言学“分类命名集”观念所进行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对另一种理性主义的批判。有两种传统的“分类命名集”观念,认为语言产生之前,现成地存在着自身界限分明的客观事物(经验主义)、或者概念(理性主义)。索绪尔的批判尤其指向后者,认为语言产生之前,并不存在界限分明的概念,语言不是反映现成地存在着的概念,而是任意地创造着自己的所指和能指。  相似文献   

8.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他认为,生态学是反对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他批判了“经济增长有限论”和“自然资本化”理论,批驳了生态帝国主义的错误观点,驳斥了“技术可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观点,认为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仅仅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生态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洛克指出观念和语词为标记性工具,意义理论的结构明显的可以分为三层:观念标示事物、语词标示观念、语词间接标示事物。由于洛克认为语词的固有意义是标示说话人心中的观念,所以许多的评论者认为他的语言是某种私人语言,无法保证人们的日常公共交流。但是在洛克意义理论内部,三层标示关系是融贯的,即使语词具有观念性的意义仍然可以实现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论证进行重组 ,可以显示出其论证的关键是 :私人语言不能在语言游戏中表达。这虽然使得私人语言论者陷入自相矛盾 ,却同时也让维特根斯坦面临循环论证的指控。这场论证的终点应该是不置可否的沉默。排除私人语言是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本身的封闭性造成的。从哲学史来看 ,这一排除则继续着从“我”到“我们”的转向  相似文献   

11.
徐大明和盖伊对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理论进行了批判。他们说索绪尔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研究“言语”,并表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语言表现的理论是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理论的翻版。为此,论证了索绪尔认为研究“言语”是有必要的,并阐释了索氏的语言/言语理论与乔氏的语言能力/语言表现理论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主要通过对《哲学研究》进行分析和理解,结合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引出维特根斯坦否定私人语言存在的著名论题。通过私人语言与外在参照系、私人语言缺乏检验的标准、私人语言无法建立规则等三个步骤论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题。最后阐述该论题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唯我论的反驳,以及对语言哲学流派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探讨遵守规则的时候,向“被规则引导”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根本挑战,他声称不存在精神与世界超强联系的超级事实,而主张存在共同体生活形式的一致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所以人们不能“私人地遵守规则”;主张存在包括语言在内的人们的习惯这样一个起到背景、框架作用的客观事实,所以人们“盲目遵守规则”。结论是:遵守规则也是一种实践,从而把认识论牢固地建立在人们生活基础之上。“盲目地遵守规则”较之“不能私人地遵守规则”,更加强调生活形式在遵守规则时的框架、背景作用;仅仅凸显遵守规则的公共性,尚不能完全堵死柏拉图式的精神实体的传统认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4.
哈特对现实主义法学的批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语言的开放结构为工具,通过质疑“逻辑贬抑论”、“规则怀疑论”对现实主义法学的“法律不确定性”命题进行挞伐;二是以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内在陈述与外在陈述的二分工具对现实主义法学的“预测模式”进行诘难。哈特对现实主义法学“法律不确定性”命题的批判并没有说出比现实主义者更新的内容,并且未曾或故意忽略了该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理论旨趣和适用范围。对“预测模式”的批判主要是基于一种不同理论立场的“误读”,即要求一种司法面向的法理学去承担本体论上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最根本的现象是技术,技术是“现代性”的标识;而现代技术的哲学基础就是近现代主体哲学。因此,他对现代性的批判,首先体现为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其次是对近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海德格尔开启了他特有的纯“存在论”本体论作为现代性及其技术批判的哲学基础,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视域来看待“现代性”与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私人语言”问题表面上似乎无关哲学宗旨,是个冷僻的问题,其实它是一个涉及深层哲学观念的概念,是一个得到了近现代哲学广泛默认的概念。维根斯坦揭露出这一点,并否定私人语言的存在,在西方哲学界石破天惊,影响巨大。 通过“私人语言”问题,我们看到维根斯坦开启的哲学新方向与近代哲学传统已分道扬镳。这个新方向人们常认为就是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发韧。但我们以为更进一步地看,这个新方向的特点在于强调审视哲学问题的生活之源。维根斯坦后期哲学中一再提出的“生活形式”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它是解开“私人语言”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和摩尔①有着密切交往并对摩尔及其哲学有着深刻洞见的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摩尔作为一个哲学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摧毁”那些对于哲学问题的“不成熟的解决”。②当我们读完摩尔的名作《伦理学原理》之后,就会感到维特斯坦言之不谬。在这部著作中,摩尔熟练地应用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③,剖析和批判了古典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摩尔对古典伦理学的根本批判在于,他认为古典论理学的各家各派都犯有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句座右铭:“不使用没有经过自己批判的语言.”意思是说,一要对自己使用的语言有负责精神,二要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无批判地(即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使用某一语言,就是无批判接受和这个语言在一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哲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本体论哲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本体论哲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进行了“整体的批判”,这种批判本身说明他的哲学包含本体论的思想和语言,否则他不可能彻底炸毁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殿堂,真正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怪影”。  相似文献   

20.
老舍在小说中塑造了诸多语言习惯不同、说话方式各异的人物形象,并较为深入地剖析了语言、对话、交流之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潜在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老舍小说中一道特殊的“语言文化景观”,其背后也承载着老舍对于语言与真理关系的把握与思考:个人通过和他者在说理、交流、辩论的过程中,让语言从私人空间进入到公共领域,而正是在对话的场域里,在说与听的相互“对撞”中,何为人生之真实,哪种生活更为合理,什么是好的文学,这些问题似乎均有了可供参考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