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缺乏科学规范的孤残儿童生活费标准测算办法和正常调整机制,这不利于切实保障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也不利于明确财政责任边界。本文具体探讨了如何采用市场菜篮法来测算孤残儿童生活费标准,分析了测算的基本步骤和要点,提出了这种方法下的生活费调整公式。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下称广州福利院)近年推动社工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服务,引入社工、义工联动机制开展个性化和多元化服务,同时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开展寄养儿童成长辅导服务项目,促进寄养儿童德、能、勤、智全面发展. 家庭寄养概况 家庭寄养是指福利院将其监护的孤残儿童放到家庭中,由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广州福利院家庭寄养主要包括自然家庭寄养和类家庭寄养两种模式.其中,自然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福利院监护的孤残儿童委托在社区家庭中养育的模式;类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福利院提供住房及基本生活设施,由福利院招募的寄养家长和监护的孤残儿童组成家庭进行养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福利机构集中供养是目前我国比较广泛的一种孤残儿童照顾模式.孤残儿童在儿童福利机构中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照料和养育,有条件的机构也能提供良好的幼儿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虽然生活上的照料能满足儿童的基本需求,早期教育也能满足他们身心发育的要求,但是集中养育模式对儿童的心理成长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例如,他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形成了一般孩子不会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他们身上也存在远远低于他们实际年龄的心理特征,普遍面临以下困难:没有固定的照顾者让他们无法产生稳定的心理依恋,将影响到他们今后对他人的信赖感和自我信任,造成性格或人格的扭曲;缺乏正常的社会成长环境,缺乏家庭生活的理念,缺少父母的爱,缺乏情感交流和与他人的情感交融;缺乏个别关心、监督和鼓励,每个孩子的智力、学习能力、自制力等都不一样,所以他们需要个别关心、监督和鼓励;缺乏责任感,对未来没有规划.家庭环境的缺失让孩子缺乏必要的亲情依恋,同时也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总是认为享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应该的,不仅对自己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对自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位,更谈不上为自己规划未来.  相似文献   

4.
浙江嘉兴海宁市春苗工作室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孤残儿童群体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除了海宁市福利院的这些孤残儿童,海宁市尚有几十个孤儿分散在亲戚家中生活,为了解他们的生活、成长现状,我们逐户进行了走访,发现他们的需求. 经过走访了解,我们发现散居孤儿失去父母的原因各式各样,成为孤儿的时间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家庭的变故、父母的离世、舆论的关注都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基于此,春苗工作室以“与爱同行”孤残儿童成长项目为载体,对全市的散居孤儿在生活、学习、沟通交流、个人成长等多方面开展专业社工服务,让他们也能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2013年1月4日,河南兰考县发生一火灾事故,夺去了7名孤残儿童的生命,由此"爱心妈妈"袁厉害二十多年来收养一百多名孤残儿童的事迹逐渐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不仅暴露出我国收养法律存在的缺陷,也更加体现了我国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制度亟待健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势、最困难的群体之一,孤残儿童则是这一群体中最底层的人,最需要政府的救助和社会的关爱。近年来,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实施孤儿救助与安置,并多次提高孤儿的养育标准。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到儿童福利院关爱儿童,但很多人对孤残儿童仍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如认为他们内向、敏感、多疑等等。孤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承受了早年被遗弃的创伤,如果社会公众再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无疑更加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孤残儿童安置引入社工服务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收养孤残儿童1200余名,在院儿童残疾率达99%以上,其中重度残疾率达80%以上.根据北京市福利机构的功能划分,儿童福利院收养的年满6周岁且具备接受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力的儿童应适时转至相应的福利机构生活和接受教育;年满14周岁且不具备接受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力的儿童应适时转至相应福利机构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孤残儿童的收养主要依靠政府兴办的福利机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大趋势下,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的家庭寄养方式逐渐显露出优势,是孤残儿童养育方式更加人性化的进步. 广东省中山市儿童福利院有孤残儿童约600人,其中200多名是有寄养需求的孩子,大部分是中轻度残疾,包括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有轻微智障等生活能够自理的孩子,其中近150名儿童已委托在家庭中养育.2009年开始,中山市儿童福利院与中山市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寄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希望通过社工的介入,在家长照顾技巧、亲子关系、寄养儿童成长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引导寄养家庭家长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情感支持和感情投入,让孩子在重新组建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孤残儿童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群体。孤残儿童在儿童福利院的生活如何,他们在生活中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他们应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何准备,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孤残儿童的命运,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将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为呼市儿童福利院的儿童提供服务,帮助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激发其潜能。  相似文献   

10.
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唯一一所收养16岁以下孤残儿童、弃婴,集养护、教育、康复、医疗、安置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目前有300多名孤残儿童生活在这个快乐的大家庭中,其中90%以上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和肢体残疾。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福利院在孤残儿童特殊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
雷国荣 《老年人》2007,(11):28-29
在湖南麻阳县谭家寨乡的大山中,有一座占地500多亩、名叫“清福山庄”的果园。这个山庄的创办人,就是现年61岁的农民韩松。 这其实是一座孤残老人和流浪孩子的幸福家园117年来,韩松和老伴用经营果园山林的收入,先后收养了100多名来自湖南、贵州、河南、湖北等地的孤残老人和被遗弃的儿童,用爱心谱写了一曲人间的真情之歌。  相似文献   

12.
海宁市春苗社会工作室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孤残儿童群体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2012年,社工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了“与爱同行”孤残儿童成长项目,并将海宁市26位社会散居孤儿也纳入了服务范围。社工对19位居住在海宁的孤儿进行了入户探访。通过探访,社工发现他们的生活基本都得到了保障,但有的儿童存在心理障碍、社会融入性差等问题,其中个别儿童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很不理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社工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几位孤儿进行了个案介入,期望通过社工的专业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欲和兴趣,帮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养育模式新探索 一直以来,儿童福利机构承担着照顾孤残儿童的重要使命。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模式也由传统的机构集中供养向多元化养育模式发展,如,社会助养、家庭寄养、涉外送养,等等。这些养育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中心目的均为让孤残儿童能够享受家庭或者类似家庭的温暖与照顾,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是呼和浩特市唯一一所集养护、治疗、康复、教育、安置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为了给孤残儿童提供一个更富有亲情和温暖的成长环境,推动儿童养护工作的家庭化、亲情化和社会化,实现孤残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的目的,我院积极探索多种养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带着爱心的捐赠财物被无良教师侵吞;那些等待一点点扶助来改变贫苦命运的孩子,在承受着更多的痛苦;捐资人的爱心失落了。可是我们不能因为个案,就否定慈善事业、否定爱心。社会需要爱心,还有许多需要救助的眼睛在企盼。让我们呼唤更完善的捐款管理,呼唤真爱!1995年10月,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山村教师陈征东和他的妻子王秀英创办了一个青少年扫盲班,后更名为"隆回县特困孤残希望之星学校",招收的都是农村  相似文献   

16.
就家庭寄养这一儿童福利的社会化提供形式,无论是农村寄养或是城市寄养,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是,家庭寄养实践至今,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家庭寄养与儿童福利其他政策缺乏衔接机制、寄养的临时性特征不利于寄养儿童及家庭亲情的建立、民间力量在家庭寄养中介入空间有限、寄养儿童教育权落实不易等,成为阻碍寄养儿童各项权益实现的障碍。须通过树立"国家亲权"的法律原则、扩大寄养对象范围、加强民间寄养组织支持力度、建立孤残儿童医疗补助金制度和寄养家庭寄养评估机制、完善残障儿童福利保障制度等措施,以保障寄养儿童最大利益,促使其教育权、参与权、发展权等各项权益实现。  相似文献   

17.
柳哲 《当代老年》2013,(7):22-23
今年59岁的娄宗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4年前,他与妻子李桂凤,收养了第一个孤儿,此后,先后有34个孤残儿童加入到“爱心大家庭”中来。这些年中,夫妻俩经常是刚抱着一个孩子睡着了,又被另一个孩子的哭声吵醒了。不少孩子身有残疾,娄宗全夫妇就带着孩子们四处求医。10多年里,两人先后承包过沙石场,办过企业,为这些孩子,花掉了近200万元的积蓄。  相似文献   

18.
数字新职业     
青青 《职业》2007,(13):22
1979个: 中国总职业数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发布了第八批新职业,其中有珠宝首饰评估师、手语翻译员、孤残儿童护理员等.  相似文献   

19.
在儿童福利院的实际工作中,孤残儿童大部分是在寄养家庭里生活的。由于寄养妈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对寄养儿童倾注更多的关怀与母爱,因此一旦寄养儿童有永久安置的机会而不得不离开时,寄养妈妈大多会出现分离焦虑症状。因此,我们福利院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实务工作中,也十分关注这些寄养妈妈。但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1000多万生活于贫困地区的儿童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和发展状况尤为令人担忧。“安康计划西部行”活动满载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爱心,为西部的儿童拨亮了希望的火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