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塨     
李塨(1659—1733)字刚主,号恕谷,清直隶蠡县曹家蕞人。父李明性,是明末诸生。李塨自幼受父亲教育,青年时代成为颜元最得意的学生。二十五岁起以教书为业。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乡举。三十七岁时应浙江桐乡县令郭金城之聘南游,遍访著名学者。萧山县毛奇龄把自己的著作二十七种送给李塨,后来与之保持密切联系。次年(1696年),清政府举博学鸿词科,李塨和山西人傅山应诏入京,同以老病为由拒绝考试。李塨四十岁著《大学辨业》,由颜元作序。四十二岁第二次应贡举,结识大兴人王源。直隶巡抚李光地请李塨做门客,被谢绝。这年《大学辨业》刊行,对颜李学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后来李塨通过王源介绍认识了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接着又领王源到博野县正式拜颜元为师。1703年颜元去世,其时李塨到河南偃城县令温益修处任幕僚不久,闻讯后归博野主葬,书“习斋学舍”匾于颜元故居。第二年借温益修之力刊行颜元遗著,并与王源同修颜元年潜。以后,李塨还  相似文献   

2.
由颜元倡导的实学,重习行,尚事功,得到其弟子李继续阐发和补充,世称宗奉其师生合创的学说者为颜李学派。这一学派产生于清初我国北方,弟子众多,影响久远。他们曾无畏地给予现学严重抨击,哲学思想又初具近代色彩,在我国唯物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家庭贫寒,其父从小卖到蠡县一小吏朱家当养子。颜元少年时,有两位教师对他影响很深,一名吴持明,懂医术,通武术,著有兵书《攻战事宜》。另一名贾珍,  相似文献   

3.
颜元(公元1635年—1704年)是我国清初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批判家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颜元针对程、朱、陆、王的“理在气先”、“理为气主”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理论,提出了“理气融为一片”(《存性编》卷二)和“理即气之理”(《存性编》卷一)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颜元认为,气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万物所以然的规律,没有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孤立之理,理“无非是气之理也。”(《存性编》卷二)有气则有理,无气则无理。颜元依据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建立了他的人性论。颜元认为,人禀气而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教学与研究,常以“三勤”勉励自己:勤思。思则聪,思则通,切忌“思想懒汉”:深思熟虑虽难做到,勤思却是成事要诀。  相似文献   

5.
颜元思想,在当代受到一些论者的推崇赞誉,如通行的教科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封建意识形态的理论结构有所突破” (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哲学史》下卷,第266页)等等。其实,恰恰相反,颜元哲学特别是其社会政治思想是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 一 封建社会后期,土地问题更加严重,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致使大批农民丧失生计。土地危机造成流民问题,形成政治危机。当时,讲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家,都重视土地问题。如黄宗羲就提倡“复井田”等等。一直生活在农村的颜元也抓住这个问题,说“复井田”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读了戈春元《博野军考》——<通·胡注>纠缪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3期)提出几点意见,与作者商榷。戈文引《旧五代史·李茂贞传》得出结论说:胡三省之注有误,渭桥冲突之博野军“系乾符年间镇州所派遣而宿卫京师者,非李寰之师”。似乎镇州又另置一支博野军。  相似文献   

7.
明未清初的颜元,当时僻处一隅,但在近现代却声誉日隆。目前我国学术界重提“明清实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思潮”的话题时,又以颜元为其突出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可以从中寻求近现代中国民主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作为当前文化发展战略的借鉴。因此,反思颜元哲学思想的实质、方法及其命运,就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一颜元“调合”①理气的唯心主义的二重化②宇宙论认为,“天兼理气数”(《言行录·齐家第三》),而宇宙图式的最高层次“大圈天道统体也,上帝主宰其中”(见《存性编·性论》)。“体用一源”(《四书正误》卷四),“理气俱是天道,性形俱是天命”(《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就是说,上帝、天命  相似文献   

8.
在颜元思想研究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主张颜元的宇宙论和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并且大多数文章认为,颜元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不同看法.气一元论还是理气统一颜元的宇宙论,是针对程朱“理生气”的理本体论提出的.颜元的根本观点是,“理气融为一片”,(《存性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同上)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许多论者即由此得出,颜元的宇宙论是气一元论的.因而是唯物论.  相似文献   

9.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浑然,号习斋。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唯物论者和杰出的反理学思想家。颜元的人性理论是其反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程朱理学把人性分作“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理”在人的体现,其大者为仁、义、礼、智,是先天存在的;“气质之性”指人所禀赋的天气地质(注),它与人的物欲有关。“天地之性”纯粹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圣人和凡人之所以不同,在于气禀的殊异。圣人禀气清正,能反躬“天理”不失其善性,凡人禀气浊偏,易为物欲昏蔽而失其善性。因此必须致力修养,“变化气质”,而修养之道则在于通过“习静”(或“主敬”)“去人欲,存天理。”颜元否认人性源于“天理”,否认“气质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博野、凤翔军还至渭桥,见所募新军衣裘温鲜,怒曰:“此辈何功而然,我曹反冻馁!”遂掠之,更为贼响导,以趣长安。博野军,《通鉴·胡注》曰:“长安二年,李寰帅  相似文献   

11.
颜元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实学特征,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教育目的——“实才”与“实德” 颜元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认为“人才为政事之本”(《习斋先生年谱》卷下)。但传统的八股举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知谋取功利名禄,而毫无“利济苍生”、以谋事功的能力。他辛辣地讽刺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峨冠博带,垂目坐,如泥塑”(《习斋先生年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颜元同宋明理学的关系,学术界尚未充分展开讨论。多年来许多论著持“颜元反理学”说,笔者曾据以介绍颜元其人(《河北学刊》1983年第8期)。但在反复阅读颜元的著作之后,得到的印象却与该论点相反。下面略加阐述,希望有关专家赐教。一理学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多有论述。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人性论为核心的伦理化的世界观和以实学为标志的准宗教性的方法论两个方面来概括它。从世界观上看,理学有以下特点: 1、四书与五经并尊,肯定思孟学派为儒家正统的道统观;2、对纯道德的  相似文献   

13.
颜元继承孔子、孟子的人性论,坚持性、情、才不可分,性、情、才皆善的观点,与性善、情恶的人性论展开论战,不仅使性善说,在内容上更丰富,在理论形态上愈精致、严密,而且表现出若干辩证思维。(一)四德“相济相携”说,表明颜元对整体和部分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4.
颜元     
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以及明王朝腐败导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缓慢地开始解体过程。当时的思想界,有一批具有民主倾向的启蒙学者应时而生。其中形成独立的学派,在全国尤其是在冀中、冀南、豫北及京津一带发生较大影响的是颜元和他的学生李塨。后人曾把他们的著作辑为《颜李遗书》,收入1879—1888年间在我省保定刻印的《畿辅丛书》。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直隶博野人。祖姓颜,父姓昶,自幼  相似文献   

15.
形 而上 学通 过理 论 传统 来 理解 人,其 主旨 是 使人 成为 世 界的 主 人,“精 神 主 体 和权 利( 权 力) 主 体 是其 对 人的 规 定,德性 论 和幸 福论 是 其两 种 形式 ,使 世 界成 为观 念 和 “身 体”的 对象 是其 逻辑 归 宿,现 代性 危 机由 此引发 。克服 现代 性 危机 需要 重 建人 的形 象 ,需要 实 践哲 学 。实 践哲 学 需要 涵 摄形 而上 学 、现代 性 哲学 和 后现 代哲学 的 积极 因素 ,从 而把 建 构和 批判 品 格融 为一 体 。马 克思 的 实践 哲学 提 供了 一种 致 思方 向。  相似文献   

16.
颜元是清初著名思想家。他的学说在当时一度流行;在近代,又一再被不同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的人们所提倡。解放以来,学术界对颜元评价甚高,称之为反理学的思想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等等。对其思想的落后面虽也有所揭示,但往往语焉不详。本文认为,如何恰当评价这位思想家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颜元是“反理学”的思想家吗?颜元面对宋儒“赫赫之炎势”,欲挽“泛滥东奔之狂澜”,敢于对“今之尧舜周孔”的程朱、陆王两派理学家进行批判,这种胆识和斗争精神是令人  相似文献   

17.
颜元的人学思想,大致不脱出宋明理学的典日,而与王门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独特处,在通过对《孟子》的诠释,否定来明儒以至汉儒对孟子性善论的补充和发展,而将先秦德家经典中的上帝和鬼神观念揉人其中。他的弟子标榜他“力行为今世第一人,而倡明圣学,则素后第一人”(中华书局1987年6月版《颜元集)第795页,以下只注灭数),未免过警,但他在维护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并使之旮及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方面确实付出了终生不渝的努力。试述如下:一、颜元的人学思想是“理学别传”“理学别传”是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里为颜元学…  相似文献   

18.
短论六则     
一、仁学分化而本质仍存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第12期载夏中义《仁学结构的整体分析》一文,强调孔子后学分成八派,当然的恶果是仁学的解体或仁质的失落。这一观点似嫌武断,宜改“当然”为“可能”。须知孔孟之间有子思学派,孔子的孙儿孔伋(子思)领导八派中最强劲的一派。所以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为子思学派的代表作《德行》和思孟(子思及其再传弟子孟轲)学派的《四行》、《五行》。《德行》篇重视忧患与安乐的必然关系:“君子毋(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知(智),无中心之知则  相似文献   

19.
不仅皇冠落地 ,而且几乎性命不保 ,这便是当今哲学的处境。毋庸讳言 ,如今重提哲学使命这一非常老套的问题 ,首先是哲学工作者的饭碗危机使然。当然 ,若仅为稻粱谋 ,不妨做一些“哲学智慧与市场经济”之类的通俗化、商业化探索 ,或者干脆另择新枝亦不失为捷径。笔者以为 ,若脱开饭碗危机的狭隘眼界 ,在资本独霸世界的今天 ,哲学的危机与其说是哲学工作者的生存危机 ,毋宁说是一切身处汪洋大海般现代性统治的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所以 ,当今哲学的使命不在于为市场经济服务 ,而在于切近本己地思入现代性 ,思入现代人 ,尤其是现代中国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思想学术史上,前人对傅山有“度越于人人而自为宗派”的评赞(丁宝铨《霜红龛集序》)。他开启了清代以金石遗文证释经史和子书研究的风气,在非刺宋儒理学方面他又是颜元学派的先导,颇受尊崇。他的文学批评成就虽然逊于其学术,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主张,当时(主要在山西)影响甚著,我们籍此可以窥见明清之际北方批评家对文学所作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