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媒体框架建构:研究中国-东盟博览会报道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框架建构是指媒体以一定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框选部分事实并加以重组的过程。通过分析《广西日报》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报道的主题框架和结构框架可以看出:媒体框架的建构主要受到媒体所处意识形态环境以及媒体自身定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同时,媒体框架的建构有利于媒体实现引导舆论,把握舆论话语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合作从“黄金十年”迈进了“钻石十年”。在此背景下,针对广西广告产业存在的起步晚、起点低、整体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差异大以及市场秩序不规范的现状,须进一步优化广告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广告产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广告业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合作,加大对广告产业发展的资金和信贷支持,加快广告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25日下午,由广西东南亚研究会,广西年鉴社、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一东盟年鉴》创刊号首发式在南宁举行,自治区直属有关部门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代表共70多人参加。年鉴正值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广西产业的调整。中国与东盟的口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广西对东盟口译发展落后,造成了本地人才资源闲置与市场需求量大的矛盾。结合广西产业发展需求,广西在东盟跨文化口译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扩大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提高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把高质量的语言服务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构建中国-东盟大陆桥与广西发展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立 《学术论坛》2006,(12):94-98
文章立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背景,对广西的地理区位优势进行分析,对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进行客观评价,阐明发展对东盟的陆路贸易物流是广西未来发展的重要优势的观点,提出构建中国-东盟大陆桥,建设广西与东盟各国对接的陆路国际大道道的重要构想,并着力阐述建设这一大陆桥对广西全局发展上的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尤泽顺 《东南学术》2011,(5):240-248
本文以中国东盟关系的话语建构为例,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CDA)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视角相结合,对《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2008)与中国东盟关系相关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话语、身份建构与中国东盟关系的互动。分析发现,近年来双边关系的改善与中国官方报纸增加对东盟正面身份的建构存在正相关关系;后现代国际关系和建构主义理论主张的"国家身份是建构的和变化的"观点是合理的;CDA能为国际关系领域的语言研究提供其所急需的话语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美国作家温台尔·威尔基在所撰写的《天下一家》一书中,通过自己在中国的现场体验和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民众抗战的切身感受,在美国人民面前呈现出新的中国形象。这种新形象的建立,为美国对华援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世聪 《学术论坛》2007,30(7):54-57
防爆安检工作是大型会展活动安保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是如此.文章探讨了做好中国-东盟博览会防爆安检工作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广西与越南边境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随之广西跨境河流面临治理难度大、污染事件有所增加、污染源类型日益多样化、污染流域逐渐扩大、监管机构及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由主权归属问题、公共物品因素、合作治理机制缺失等导致。对此,有必要构建广西跨境河流全面整合生态治理体系,这一体系可从治理理念、法律体系与资源支持方面,以及体制机制和管理者方面入手构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纽约时报》对新疆的报道入手,分析在西方视野中改变新疆“刻板”形象的难点,并从政府主导、发挥草根力量、巧用第三方公信力、进行民间交流、提高本地媒体外宣意识等多层面提出建构新疆形象的方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种区域性的国际博览会,其会址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市,对广西产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在分析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产业发展的带动机制、对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及对具体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博览会契机加快广西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广西外语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求,在翻译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提高广西外语翻译人才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应确立合理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外语翻译教材的编写,改进外语翻译课程的设置,改革外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外语翻译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广西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和东盟高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翻译中,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3.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经走过十余年历程,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共建国家发展赢得新的机遇。随着美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可以反映美国对该倡议的态度,便于中国做出有效应对措施。研究运用语料库文本挖掘方法,选取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中涉及“一带一路”的报道文本,从主题分布、主体建构、搭配词和索引行等维度考察美国主流媒体对该倡议的话语建构方式。研究发现,十年间美国两大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包括“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和中国影响力等多个主题。根据时间变化,报道主题存在三个阶段的差异:初期突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期重点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近期涉及新冷战等主题。两大媒体通过勾勒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大国关系和中美贸易等内容建构“中国”和“一带一路”形象,对该倡议的认知从早期的中性态度转向中近期的消极态度。基于此,一方面适时开展舆论反击工作是应对美国舆论的关键,向美国媒体传递高质量“一带一路”信息以回击不实言论;另一方面事实胜于雄辩,继续坚持共建“一带一路”是长期发展之要义,展现大国的胸怀与担当,吸纳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推动共建国家合作共赢,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4.
工业、海港等区位理论以及边境区位研究能够有效指导并推进中国-东盟沿边跨国区域合作开发。为此,应基于区位理论加强跨国区域相关国家及地区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形成一致的思想认识与努力方向,并以区位理论系统指导中国-东盟边境区位合作开发的务实推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通道和口岸建设,加强服务于中国-东盟边境区位合作开发的国际协调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1978年是中美建交关键性的一年。通过观察1978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可分析出当时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转变在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中的反映。美国在《人民日报》报道中的形象改观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日益深入发展相适应。中国政府通过在媒体中展示的美国形象去引导国内公众,为中美建交奠定民意基础。《人民日报》对美国比以前更加客观公正的报道不仅显示了中国媒体的进步,更体现了媒体是为外交政策服务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陈沛绅  袁畅 《南方论刊》2022,(10):12-15
本文以美国三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2017-2021年)关于中国“共同富裕”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新闻报道趋势、议题框架、报道倾向三个基本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从2021年开始大量关注“共同富裕”这一中国长期奉行的政策理念,在相关报道中偏重选取中国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改革等内容,在报道倾向上整体呈负面态度,对中国相关政策理念的解读存在多方面曲解。这些域外之音的背后,依然不乏潜在的“中国威胁论”底色。  相似文献   

17.
何英的《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是一部具有很高理论素养的著作.该书着重分析了美国媒体名记、专栏作家与中美关系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之间互动的情况,以建构主义结构互动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威胁论”为平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并用,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农户积极性,保障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在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背景下,广西农业结构调整面临观念和信息障碍、技术和资金缺乏、人力和体制制约等困难。要用好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调整广西农业结构,必须从广西实际出发,并按市场和计划调节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及完善相关经济制度和管理体系,多方位、多途径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当代电影的女性意识在它发展的初期,以抹杀差异性来寻求平等,“花木兰”式的女人,成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的最为重要的镜象。新时期电影女性形象的复归,却未能跳出传统妇女观念的藩篱。在商业经济大潮下,男性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则成为欲望的代码。透过近60年来多姿多彩的中国镜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妇女的生存状况,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话语霸权和男权中心、以及谋求自己独立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20.
陆利香 《学术论坛》2012,35(8):183-188
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包容性增长之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意义重大。贫困和不平等的广泛持续存在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的必然要求;相互信任与求同存异则是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包容性增长的前提;而必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自由化是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容性增长的策略;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未来我国应继续秉承包容性增长的理念,践行包容性增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区经济一体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