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   花这么多篇幅来分析两篇作品,并不是我最终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引出一个更为尖端的根本性和理论问题.这就是教师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花这么多篇幅来分析两篇作品,并不是我最终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要引出一个更为尖端的根本性和理论问题。这就是教师的主体性问题。正在取得大一统优势的教学观念非常强调学生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如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4.
略论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否有主体性原则的思想,理论界经过多年的探索,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认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除了有一个客观性原则以外,还有一个主体性原则问题.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坚持什么样的主体性原则,则是看法不一的,我认为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求得到共识.  相似文献   

5.
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经济时代实践方式的变革会对人的主体性产生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实践手段的智能化、实践方式的虚拟化和分散化以及实践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既有可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张扬,也有可能使人的主体性削弱.主体性的命运取决于人类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科技、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森政弘“恐怖谷”曲线揭示了人类对拟人机器的情绪变化。机器智能化发展下人类因主体性释放与“神我”崛起而产生喜悦感,因主体性被压制与“失我”放大而产生厌恶感。主体性一旦失控,“神我”幻想破灭,“失我”的“恐怖谷”由此突现,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情绪发生极致反转。AI“恐怖谷”是生成主体性冲撞抽象主体性的结果,主体性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丢失了本体意义上的生成性,诱发了认知意义上的“恐惑谷”,人类的高度抽象能力将自己困囿于主体性失控的恐惧之中。而ChatGPT和人技共生共进的主体性重塑能够超越AI“恐怖谷”,促使“恐怖谷”上升拐点的降临。  相似文献   

7.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的主体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打上实践主体的烙印.在当代,实践的科技化程度空前提高,实践效应的两重性也空前突出.科学技术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力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这些问题束缚着、困扰着现代人.因而,如何正确地加强和发挥实践的主体性,以便进一步提升实践的正效应,抑制和防止实践的负效应,就成了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葛兰西的实践的主体性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有些是很难得而且光辉夺目的,在现在还有很可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重视实践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主体性,而且具有客观性,这是正确的.但他把实践的主体性本体论化,以实践的主体性否定实践的客观性,则是错误的.只有坚持实践的主体性和实践的客观性的辩证统一,才能坚持实践观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外宣翻译中译者发挥主体性,以实现目的语读者对原文以及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理解的目的;但其主体性的发挥又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在翻译材料的选择和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译者的主体性既有其独立性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译者要适度发挥其主体性,避免走向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9.
农民问题是毛泽东毕生关注的问题,他从农民的自由解放和土地问题两条线索出发分析农民的主体性.他的农民主体性思想涉及农民主体性构建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历史地位、主体局限性以及路径等方面的内容,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历史启示.以此为鉴,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挥农民的主体性要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相似文献   

10.
重构“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当前,在实践中对"学生的主体性"这一概念的认识有错位现象需要指出.基于主体教育中对学生主体性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困境,对学生主体性这一概念做出诠释,进而对人们从事主体性教育提供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主体性问题.对于科学与伦理的奠基来说,哲学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避的,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主体性已被解构.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主体性.当代主体性问题与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或时代精神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哲学的重建,需要研究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为此,首先需要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个体主体性价值观王福瑜哲学理论界对主体性价值观的问题已讨论了很长时间,但细琢磨起来,总感觉未追求到根源.我认为,主体性应分为社会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依次也应分为社会主体性价值观、群体主体性价值观、个体主体性价值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3.
以解释学的方法分析了思想界、教育界一直关注的"主体性"问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体性是什么作出解释和判断,对人们重新认识主体性、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具有思想启迪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我国主体性哲学长期缺失;二是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主体性哲学的研究有四个方面,这也是主体性哲学的四个发展趋向: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在主体性问题上观点的研究;二是对西方哲学中主体性观点的研究;三是对中国哲学中主体性观点的研究;四是对主体自身的研究.这四个发展趋势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学创作是人类创造的高级思维活动,其核心是精神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作者、主人公、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这三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影响到了作品最终要实现"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巴赫金的"外位性"与伍尔芙的"双性同体"从各自的角度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同感(empathy)”的标题。此后,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和思考一直延续,直至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无论胡塞尔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他的思路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点:由于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本我相对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因此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认识主体性问题是当今认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长期以来,认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反映的客观性而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在一些教科书中,对认识主体性阐述得很少.因此,对于什么是认识主体性、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发挥认识主体性等理论问题,不甚明确.近年来,学术界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对于正确认识上述问题是有益的,但在讨论中出现一种片面夸大主体性的错误倾向.把认识的主体性与能动反映论对立起来,把能动反映论等同于直观反映论.我们认为,研究认识主体性不是为了否定能动反映论,而为了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充实.为此,必须正确理解辩证反映与主体性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体存在的反映.那么,什么是反映?从现代系统论来看,所谓反映,一  相似文献   

18.
历史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应遵循这一原则.笔者认为,某些"实践→主体性"模式对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似有偏离这一原则之嫌.  相似文献   

19.
:《 第一哲学沉思集》以 “ 普遍怀疑”为开端,探寻 “ 清楚分明的确定性”为目的,用“ 我思”奠定了近代主体性哲学的 “ 新基础” ,来证明上帝和物质世界存在的 “ 老问题” 。笛卡尔在 《 沉思集》之中 “ 按照思维的顺序”所展开的论证路向,一直被视为近代理性主义者的开端和典范。然而,对于 “ 我思”这个全新的哲学开端,笛卡尔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规定?本文试图从 《 沉思集》中的 “ 意志”问题入手,展现出隐藏在理性主义者面相下的另一个笛卡尔形象:一个意志论面相的笛卡尔。  相似文献   

20.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主体性问题得到重视.女性主义翻译观是流行于西方的一派新理论,它强调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对该主题的独到主张与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