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占有的性质和涵义是"占有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此,主要有"事实说"和"权利说"两种观点。前者主要从"法律保护前的视角"考察占有;后者有从"法律保护前的视角"考察的,也有从"法律保护后的视角"考察的。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看,"法律保护前的视角"值得肯定。但是,从结论上看,它们都没有完全或正确地揭示占有究竟是什么。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占有是一种不依赖权利、仅表现为利益的事实;在本质上,占有是个人物质利益和作为和平秩序的社会利益的统一体;在形式上,占有是手段性占有和目的性占有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孙娟 《理论界》2005,(11):149-150
<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下简称<建议稿>)规定,占有是指对于物事实上的控制与支配,亦即认为占有在本质上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从占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来看,这种规定未免有些偏颇.它仅看到了作为"事实"的占有,而忽视了作为"权利"的占有.  相似文献   

3.
数据财产权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才能得以法定化和正当化。数据持有者权的认定需要以现行法为依据。数据的控制与物的占有具有同质性,数据控制就是数据持有者对数据的事实支配状态。占有保护规范可以为数据持有者提供保护。数据收集的合法性是数据持有者获得占有事实状态的前提条件。占有状态表现为对数据的任意调取能力和对数据的占有意思。在数据流通的过程中,侵占表现为对数据接口的侵入、共享和规避。数据持有者享有占有保护请求权,从而保护了数据控制的事实状态,为未来数据交易创设了可能性。数据持有者权的占有定性既保护了数据持有者的利益,也有效促进了数据的合理流通。  相似文献   

4.
论占有     
占有,在各国的立法中和学术观点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是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对物管领、控制和支配的事实状态,并经法律调整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民事法律制度。它具有经济和法律的两种属性。占有的种类颇多。占有取得、转移和消灭的原因和途径各异。对于占有的效力和保护需要在法律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交易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侯巍 《学术论坛》2007,30(9):153-159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真正权利人的利益与善意受让人的利益相互冲突,传统民法理论向来将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的区分作为一个重要的利益衡平工具.文章以民法权利外观信赖保护理论为基点,对区分肯定主义立法和区分否定主义立法进行了评析,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应扬弃占有脱离物与占有委托物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物权法的价值选择进行了评价,并对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6.
试述占有的权利推定规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我国物权法草案关于占有推定规则的规定,阐释了该制度设定的必要性及内容,并对该规则与公信原则的关系、排除占有推定规则的情形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Possessio乃是罗马法上的占有,Gewerbe乃是日耳曼法上的占有。近现代民法上的占有制度,非但源自罗马法的Possessio,同时还源自日耳曼法上的Cewerbe。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近现代民法占有制度,笔者在此对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占有性质和功能进行比较。一、占有的性质自罗马法始,在民法理论上对占有的性质,即占有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事实一直存有争论。罗马古代的法学家一致认为,占有是事实,但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在古罗马法中,对物为事实支配的占有与对物为法律支配的所有权,完全分离,法律对于二者均予以一定保护,即使对于物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论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是一个重要的框架性概念。凡能够使得某陈述为真的任何东西都是事实。对事实的表达离不开陈述,但事实并不是陈述;事实也不是事物自身。原初事实是独立于人类制度而存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的核心要素是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并不能为其所指向的对象增添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特征,它唯一增添的是地位功能,而这种地位功能又必须要有原初事实作为其载体。虽然任何事实都是客观的,但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的客观性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就性质而言,自然权利首先是一项事实权利。它是人生而有之、在自然状态下本来就客观存在的权利。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权利,人们订立契约、进入政治社会,自然权利便成为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础。这就逻辑地推导出:自然权利是国家、政府的起源和目的,是否保护了人之生命、自由和财产是衡量政府的好坏标准,此时,自然权利成为一个评价指标,成为一项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10.
当同一房屋被多重转让,所有买受人均未完成物权变动所要求的要件而就房屋的归属发生争议时,确立买受人之间的权利保护顺位(即谁优先获得诉争房屋的所有权)的观点概有三种,即登记优先保护说、占有优先保护说与生效在先合同优先保护说。登记优先保护说与生效在先合同优先保护说各有其自身的局限,相比较来说,占有优先保护说最符合实践所需但又缺乏理论支撑。本文以有权占有中生发出的"绝对的占有权"理论为占有优先保护说提供理论支撑与制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占有制度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现代物权法理论,占有制度与所有权和他物权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物权法体系。所谓占有,是对于物有事实上管领力的事实,表示法律对物事实支配状态的保护,这是占有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其成立要件而言,依据纯客观说,即占有纯为客观地对于物有事实上的管领,并不以有占有意思为要件。其次,建立占有制度,在我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存在价值:1.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中国的物权立法机制,它既非所有权机制一统天下,也非“所有一占有”机制的创新,而应是所有权和他物权机制以及占有制度的并存模式。2.有利于弥补现行立法对占有保护之不足。3.有利于完善我国物权法中若干欠缺的制度。4.有利于树立我国对法律程序尊重的观念。最后,占有的法律效力中的占有权利的推定,占有的物权法上的保护等问题应予充分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间接占有制度是物权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它具有解决物之归属和便利物之交易等方面的功能,在物权法中应有一席之地。废除该制度会造成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语言和哲学讨论中,“事实”是一个基本词汇.通过分析这个词的若干哲学用法,可以揭示哲学家赋予它的重要预设:非认知性预设、原子论预设和相符预设.“事实”的功能在于解决争端,这个词有三种典型的哲学用法,分别针对三种类型的争端.符合论的有效性限于一种范式的内部,在跨范式的争端中,符合论失效.  相似文献   

14.
张春麟 《北方论丛》2015,(4):155-162
刑事占有在财产犯罪中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反映了行为人与财产的关系和状态,而且也体现了行为人的主观目的。科学地对刑事占有进行分类,对于正确判断行为的性质、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发展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占有而实现的。随着占有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基于占有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并逐渐标准化、规范化为一定的制度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各种制约性因素主要是生产方式背景的不同,从而人占有对象的性质、水平和具体形式就必然会表现为一种制度性的差异,为人的发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空间,造成人的不同的生存状况。因此,对占有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是把握人的发展状况及其一般规律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6.
占有制度可谓是物权法上最具根本意义的制度,整个物权法其实就是以占有为基点建立起来的。占有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占有的保护,对罗马法上的占有保护理论进行客观详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也有利于澄清长期以来对该问题研究的疏漏和谬误。  相似文献   

17.
诈骗罪客体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诈骗罪的客体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而对于诈骗他人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所侵犯的客体 ,多数学者认为 ,这些财物或属原所有人所有 ,或应由国家依法予以没收 ,归国家所有 ,这同直接从财物所有人手中骗取财物并无本质的不同。因此 ,诈骗此类财物的犯罪行为侵犯的客体仍然是财产的所有权。这种观点统称为“所有权说”。但深入分析司法实践中诈骗罪的对象所涉及到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就会发现“所有权说”客体理论将会使一些本已构成诈骗罪的危害行为不能纳入到刑法追踪的视野。因此 ,对诈骗罪的客体重新进行界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刑事案件事实,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实体法规定的以构成要件为中心的框架内、与定罪量刑有关而为刑法所关注的事实。这些事实在得到有效证据的确证和正当程序规则的过滤后即成为法律适用的对象。尽管对案件事实的分析既不同于以证据为中心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也不同于以规范为中心的对案件事实的评价,但是,其与后两者的关系密切。分析案件事实的过程就是梳理证明方向进而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同时,对案件事实的分析也是以被合格证据认定的事实为素材,用法律思维,从规范视角整理、解析事实信息,为适用法律提供事实依据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自然法是政治哲学和法哲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从古希腊哲人发端以来,它的内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近代政治哲学中得到强化,却也因此被改换了概念的基本因素,从而在卢梭之后被"天赋人权"所取代,逐渐淡出政治哲学的讨论范畴。现代以来,法律实证主义的出现更使法律本身完全回归现实维度,彻底告别形而上因素,也拒绝了种种诸如"善"与"正义"的先验性讨论。二战以后,随着人们对政治现实的反思,"自然法是否可能""自然法是否必要"这些问题又开始为人所重视;近代自然法到自然权利的转化过程也日益被认为是自然法概念消亡的关键所在。现代保守主义学者高举守卫自然法的旗帜,试图与从"天赋人权"开始的自由主义者们最后导向的道德虚无主义抗战。本文试图从历史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自然法转折的细微之处,并从中寻找后代自由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京都议定书》既是一个"环境规则"公约,也是一个"经济权利"公约。它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价值追求、环境义务、经济权利、国家主权、利益分配等问题置于一种灵巧的制度安排之下,其视野远远超越了环境法律而触及到诸如产权关系、交易成本、效率最大化、市场均衡等经济学原理和内容,实现了法律规则与经济规律的对接,是法律与经济学优生优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