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人民主权宪法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完善公民知情权的有效途径。政府信息公开起源于北欧,相继在英美法系国家和亚洲地区获得迅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施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存在公开"难"、申请"难"和诉讼"难"等问题,我们应该从观念更新、制度配套和法律保障三个方面来大力推进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成就、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打造阳光政府、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当然,目前我国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我国环境信息的公开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面。这种政府主导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模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完善。未来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应以公众参与为本位,除了健全和落实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之外,还要注意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以及环境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实现公民环境参与权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以立法的方式促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多数国家在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相比,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相似文献   

5.
透明政府可以分为回应型透明政府和前摄性透明政府.我国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构建混合透明政府的目标.公开公共信息一方面保障了促进了我国所追求的透明政府,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既需要信心公开,又需要信息累积.与信息公开旨在促进公共信息的自由流通不同,公共信息利用制度旨在实现公共信息的增值.  相似文献   

6.
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知情权和信息公开体现主权在民和国家资源共享的民主、共和原则 ,体现保障公民权利和制约国家权力的宪政原则。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的前提 ,信息公开是国家权力主体对公民对社会的义务 ,是实行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实现信息公开和阳光下的政府 ,有赖于我国民主的不断扩大和法治国家的建立 ;有赖于党政干部对人民负责的观念的树立与增强 ,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就引人注目.通过对5个样本部委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梳理,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政府网站绩效改善实证层面的联系.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直接决定了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水平.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应该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基础,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政府政务公开的制度供给,实现政务网站绩效的制度性保障,提高政务网站的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8.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实现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以期为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政府机关掌握的海量信息作为大数据,是宝贵的财富资源,对公众、企业和政府都有巨大的价值.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运行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并不能适应大数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将修改完善其法律制度提上议事日程,树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法律宗旨,并贯穿法律制度规范始终.还应通过理顺体制,完善主动公开机制,促进政府数据开放,进而打造开放政府,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刘毅  马永驰  卢小君  李鹏 《学术论坛》2012,35(11):44-46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构成了政府网站依申请公开的制度保障,但却无法形成政府网站依申请公开功能设计的理论依据,这就触动了政府网站依申请公开的相关讨论。本文从单向信息发布的传统研究视角转向双向信息共享的新研究视角出发,对发展方向、实现载体、发展路径展开讨论,为政府网站建设提出开拓依申请公开程序的优化空间、保持实现载体和公开目标的匹配关系、推动依申请公开管理系统发展、推动依申请公开功能等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反腐视角下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不仅能够加强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而且有利于政府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树立廉洁形象,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机构信息公开意识淡薄,对网络反腐存在抵触心理;政府机构滥用自由裁量权,垄断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公开质量不高,形式主义严重;政府网站建设存在不足,公开内容和方式需要完善等。为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的有效实施,应加快网络反腐立法建设、推行官员财产网上公开、加强政府网站平台建设、积极开通政府微博、不断改进网络发言人公开方式,从而推进网络反腐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沈开举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6-10,107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信息公开与民主制度并无关联,因为"精英民主"模式通常与保密文化密切相关,它既不鼓励公民参与,也不希望公民知悉政府的信息。直到参与式民主在近几十年取得主流话语权,信息公开才与公共参与一道成为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未来必将有助于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世鉴  韩传模 《河北学刊》2012,32(5):144-147
预测性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地减轻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帮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未来价值作出判断。为了保证预测性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而预测性信息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又使得信息披露的监管难度增加。同时,由于制度背景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中外预测性信息披露在方式、内容及态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借鉴国外监管方式的同时,应建立适应中国预测性信息披露环境的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主导下有效实现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是其解决的关键。转型期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体多元化和新媒体普及化使政府面临参与困境。在突发公共事件解决中政府应承担主导角色,要与其他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事件的主体多元协同,并在整合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公开的及时、透明、公正,同时科学设置事件议程,进行网络引导,推动突发公共事件的理性解决。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对于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以从制度上遏制司法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虽然都一直强力推动司法信息公开,但是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检讨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下半年中国传媒法治发展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下半年,我国对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法制建设逐步推进、互联网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继续发展、著作权保护加强、媒体名誉侵权认定仍存在争议、个人信息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舆论监督出现新特点和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步入网络时代后,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在这个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大限度开放政府信息,方便公众自由获取、使用和分享.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不适应这一进程的情况,如门户网站建设水平低,重复建设,信息发布效果差;政府信息管理水平低,纸质化保存甚至成为制约公开的因素;公开范围也还比较有限,不但对政府信息的范围界定比较狭窄,限制申请人的资格,而且还往往会对信息用途作出审查干预.这些问题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自身的不足,也是其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表现,应当逐一解决完善.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战略视野下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数据战略视野下,很多国家纷纷制定、完善和执行着自己的信息网络安全法律,并已形成世界潮流.从国内外的大数据战略与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分析来看,我国既有成绩,也有不足.对于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保障,目前需要完善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明确国家信息网络安全立法的目的与宗旨;基本法层面,尽快构建完备的信息网络安全法律保障有机体系,重点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实施层面,加强与完善具体领域的单行法与配套法建设,增强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完善法律框架之外的协作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