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詹姆逊虽采纳了后现代是现代性断裂的观点 ,但他却强调后现代与现代性之间的连续性 ,并主张对现代理论和现代政治进行创造性重建。詹姆逊是少数几位将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相联系 ,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广泛的文化逻辑的理论家之一。作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观点的首次尝试 ,詹姆逊将后现代主义置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这一背景中 ,试图通过研究后现代观点来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论詹姆逊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群花 《天府新论》2003,(4):125-128
詹姆逊是西方马克思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前沿代表。他的批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从文化切入 ,用历史性、总体性、政治无意识、认知图绘为基点 ,建构了自己的批评理论。在其理论中突出的特点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与后现代主义加以整合。  相似文献   

3.
秦裕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70-73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以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依据,将"差异"确定为后现代基本的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詹姆逊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后现代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晚期发展阶段,其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属于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因此,差异性特征仍为后现代社会所具有,但却有别于其前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主义文化性征最直接的表现为"绝对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在詹姆逊的文化批评中,影视文化批评和建筑文化批评典型地体现了其文化转向,但又不同于欧美学术界的文化转向,这使其文化批评既有自己的立场,又能够接受文化研究的长处,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实际上,詹姆逊的文化批评的视角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主要从基础结构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化问题,同时也考虑到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相对自主性.在后现代社会中,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很有典型性.因此,詹姆逊既关注社会基础结构对它们的影响,又注意分析其特殊性,并揭示了其意识形态性和潜在的审美革命性.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的后现代时空论是其后现代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时空意识的变化,尤其空间急剧扩张所导致的"超空间"的形成,及其对人的日常体验、历史意识和文化的消极影响.这些困境促使詹姆逊提出了"认知测绘"的设想,希望借助于心理、想象等因素来克服后现代主体的瘫痪,并通过开掘时空的政治维度以重塑强有力的政治主体.詹姆逊敏锐地抓住了后现代时空的新变化及其影响,致力于发觉时空的政治潜能,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但过于夸大文化、乌托邦的作用,有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决定论"的弊病,在整合马克思主义和各种西方后学中也产生了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试析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逊试图通过后现代观点来重新思考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观点的首次尝试。他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批评的基础上吸收、整合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现代论争中他坚守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试图使之能圆满解释当前晚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即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来建构后现代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詹姆逊从学科发展趋势、政治倾向和现实关怀等方面肯定了文化研究,但又批判了其迷恋权力分析、学院政治、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等局限。他希望文化研究重建其问题意识,以其批判性和敏感性更有效地介入现实,并获得学科上的发展。文化研究传入我国,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詹姆逊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文化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梅 《学术研究》2005,(11):53-57
詹姆逊通过"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诗学马克思主义"的崭新话语展现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文化精神、乌托邦精神.他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我们具有无限的启迪和鼓舞.  相似文献   

9.
韩雅丽 《北方论丛》2013,(1):125-128
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关注是詹姆逊文化政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詹姆逊结合第三世界的历史和现实,既揭示了第三世界文化的民族寓言性特质以及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身份的政治性,从而在凸显第三世界文化的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在文化批判中显现了一种更为广泛的视域.通过在第三世界文化中寻找突破资本主义总体制度界限的激进要素,詹姆逊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第三世界主义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异化是詹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后现代文化作出的总体判断.后现代文化异化具体表现为:文化泛化与审美变异;文化时空逆转与深度消失;文化视像化与创造力枯竭;文化主体消解与精神分裂.詹姆逊对后现代文化的异化本质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批评论著,在国内学界却鲜有人关注到它。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判地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人物的著作,詹姆逊不仅将与英美哲学传统迥然不同的德法辩证传统引入美国,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美国学院和知识界缺席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对德法辩证传统的阐述和对英美哲学传统的批判中,詹姆逊也建构起自己的批评理论框架,走向了辩证批评,为其后来进入更为广阔的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做了重要的方法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向后现代转向,而实现这一转向最成功的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詹姆逊认为后现代化时期的资本主义,即晚期资本主义具有“商品化”、“消费化”、“信息化”的特征,他在对这些特征的性质与危害作深入的分析中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现代景观。从中可以概括出他所说的异化也就是指商品异化,消费异化,审美异化。限于篇幅,本文只集中探讨詹姆逊克服异化的方法。一、总体化詹姆逊的总体化思想可以看作是对卢卡契的继承。在卢卡契看来,解决物化和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柴焰 《东岳论丛》2011,32(11):116-119
詹姆逊作为当代西方影响力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经近三十年,传播的热度、广度与深度对中国学界影响深远。詹姆逊文艺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詹姆逊的文学批评研究、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乌托邦思想研究。詹姆逊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存在着文本局限、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相对冷落、缺乏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思想的比较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4.
詹姆逊始终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价值和意义,并认同当代唯物论的某些变化;由于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后来,他逐渐纠正了这些错误,开始向经;典马克思主义回归.  相似文献   

15.
詹姆逊力图超越形式主义批评与社会学、历史学批评之间的静态对立,同时着力构建能够调和内部与外部、现在与历史的辩证批评.而形式与内容的适合是这种理想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标杆,但詹姆逊提出的另外一些命题--无论是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内容的逻辑",还是值得詹姆逊本人进一步理论阐述的"形式的失败"及"文本的形式可以与内容保持一定距离"说一都使得该标准染有很大程度上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6.
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最明确地表达在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深刻批评之中,认为在这个差异性时代也需要总体性。这种总体性是这个时代的生产方式,是在敞开与流动中统一的,而不是封闭的、铁板一块的。理解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主张,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根本局限,也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董希文 《学术论坛》2005,2(8):176-180
面对来自左右阵营的攻击,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将詹姆逊勇敢地接过时代赋予的重担,将现代语境中占优势地位的语言文本理论与历史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泛文本理论与批评。这一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同时又借鉴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语言学阐释模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文章对詹姆逊泛文本理论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内涵与特征及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丰富而深刻,他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主要有文学无深度感、文学创作的拼凑法、文学语言为精神分裂式的。本文仅就其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探讨,旨在揭示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学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詹姆逊以意识形态分析为主要方法,从断代、再现、视角、现代性话语及其研究策略等方面分析了现代性的意识形态。詹姆逊通过意识形态批判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现代性理论的建构性、想象性,及其对真实的遮蔽、歪曲。在此基础上,詹姆逊提出了正确对待现代性理论的做法:放弃总结、发明和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努力;以现时本体论的态度对待现代性;用乌托邦的力量来解决现代性的困境。詹姆逊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把握西方现代性与现代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詹姆逊把全球化作为晚期或跨国资本主义的空间表现,并在文化政治策略上提出反思、批判资本主义达到个体解放的可能形式——"认知测绘"。经由詹姆逊关于全球化空间的理解,将考察视角由个体转换为民族国家,由文化层面延伸至经济领域,可以彰显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资本理论能够揭示造成后发展国家历史处境的根本原因,建构中国关于全球化的"认知测绘"。中国需要辩证对待资本逻辑支配的全球化及其双重效应,谋求以资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