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泰山女神作为泰山周边及我国北方地区崇拜信仰的神灵,来源于古代的母神崇拜信仰。曾先后演变为玄女、王母、玉女、碧霞元君等四代女神,宋代后广泛深入民间,成为北方地区最大女皇,后在全国各地形成规模不一的祭祀庙会和民间习俗,于明清时代达到顶峰。泰山女神信仰与崇拜习俗,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祭祀性、综合性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原地区是我国庙会文化的代表性地区。庙会文化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中原古庙会的典型代表。庙会以道教和民间信仰为基础生成庙会物质空间,在民众的参与下演化为艺术空间。民众在庙会活动中进行艺术与商贸的活动,形成区域性的文化行为有助于人们增强文化的自信心,加强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羁绊。  相似文献   

3.
碧霞元君信仰与华北乡村社会——明清时期泰山香社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泰山神灵为奉祀主神、以到泰山朝拜为结社目的的泰山香社,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并一直延续至今。明代中后期,碧霞元君信仰深入民间,以碧霞元君为奉祀主神的泰山香社也开始空前活跃,这种景象一直持续到清康熙、乾隆时代,余波至于光绪年间。明清时期泰山香社的繁盛集中表现在民间香社在泰山的活动空前增多,香社组织和进香仪式臻于完备,出现了为香社和香客进香活动服务的各种设施;同时,自明末开始征收香税,各地也纷纷以碧霞元君为主神建立庙宇。泰山香社在明清时期的繁盛,既是民间信仰自身发展的规律所致,也与朝廷对民间信仰和宗教的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北宋崇宁五年的泰山碧霞元君封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玉女起源于唐代民间的祭玉女泉之俗,后来宋真宗更换玉女石像,宋哲宗时建玉女祠,使玉女神逐渐从玉女泉崇拜中分化出来,而成为泰山碧霞云雾奇观的化身。北宋崇宁五年,徽宗封泰山玉女为碧霞元君,就体现着泰山玉女与碧霞宝光的结合,也反映出北宋朝廷对女性之神的封号制度。  相似文献   

5.
<正> 泰安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神话与传说。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不敢讲述,不敢采录,原因是怕招致宣传封建迷信之嫌。关于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神话与迷信的区别,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于一九八○年六月到泰山采风时,听故事家们讲了许多关于泰山女神的口头神话与传说,同时,也翻阅过一些方志文献,感到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是关于宗教神与神话中的神之区别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于是产生了通过解剖这个“麻雀”来说明宗教神与神话中的神之密切关系及其区别的想法。现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6.
贵池乡傩,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久已闻名天下。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贵池乡傩点燃了贵池山乡的一片火爆,狂欢。生活在贵池城里的我,年年渴望正月初去乡下看傩戏。今年正月十五,我亲临了仰慕已久的青山庙会。  相似文献   

7.
邯郸市黄粱梦吕仙祠及其庙会,以吕洞宾信仰为核心,然而,民间却俗称其为“黄粱梦”。究其原因,“黄粱梦”是黄粱梦吕仙祠创建的原因,是黄粱梦吕仙祠建筑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并衍化出神灵卢生及其信仰习俗。尽管黄粱梦吕仙祠中吕洞宾信仰占据主导,但因黄粱梦故事而建造的祠宇、形成的神灵及信仰习俗始终存在,后者甚至成为前者的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8.
龙州县班夫人信仰和班氏夫人庙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西龙州县班夫人信仰和班氏夫人庙进行文献搜集和社会调查,同时对班夫人其人其事以及班夫人信仰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初步描述了班氏夫人庙会的情况,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龙州县民间信仰和庙会文化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此折射明清以来民间文化发展、丰富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明汉维新废除了从中国传过去的历法习俗,日本仿效西方把正月改为公历的一月一日。现在中日正月的日期虽然不同,但是两国人民迎接正月的心情是一样的。中国贴门神春联和日本立门松都是迎接正月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比较中国的门神春联信仰与日本的门松信仰,分析这两种信仰中所潜藏的两种不同神灵观。  相似文献   

10.
张彬 《社会科学论坛》2006,(14):148-150
明汉维新废除了从中国传过去的历法习俗,日本仿效西方把正月改为公历的一月一日.现在中日正月的日期虽然不同,但是两国人民迎接正月的心情是一样的.中国贴门神春联和日本立门松都是迎接正月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比较中国的门神春联信仰与日本的门松信仰,分析这两种信仰中所潜藏的两种不同神灵观.  相似文献   

11.
庙会民俗传承形态是庙会民俗表现形式及其功利性目标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庙会民俗事象及其内涵和功能的变化。仔细辨识、分析庙会民俗事象的变化,发现庙会民俗的传承形态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庙会民俗事象的"消失"、"消长"、"更替"和"泛化"等。对庙会民俗传承形态的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把握庙会民俗的传承规律及庙会民俗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倪浓水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51-154,160
舟山本岛西面的岑港镇紫窟村的一座小庙,供奉一块名号为"游母"的石头。本文重点考析这尊游母石的属性及其与中国东南大陆上具有漫长历史的"石头信仰"的关联,并探讨其在海洋民间宗教信仰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城市庙会:人性本质的释放与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丰明一文认为,城市庙会是民间神灵信仰这一民俗学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城市社会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其文化内涵却与传统的乡村庙会有着很大差异,它的实质是代表了一种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特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诉求,体现了人性本质的释放和张扬,从而确立了一种新型的人神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庙会是以寺庙为依托,在特定时间举行的以酬神、娱神、求神、娱乐、游冶、集市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活动。它以宗教信仰为灵魂吸引着寺庙周边的村民前来集会,村民们在参与传统祭祀活动之余,可以投身娱神娱民的休闲活动,还可以在庙会上完成剩余产品与生活必需品之间的交换。庙会的祭祀活动和商品贸易活动促进和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而休闲娱乐活动又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通过分析庙会与乡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探讨出庙会活动对乡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田 《江苏社会科学》2002,1(6):141-147
怎样对待社区传统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课题;萌生于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庙会,延传至近代,在新的时代逻辑之下的命运如何,是探讨这一社会课题的有利契入点。本文以较早踏上近代之路的江南乡村庙会为例案,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共同选取的“社区观察”视野中,通过揭示地方社区与外部世界冲突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客观认识社区传统的历史存在价值和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支撑,以期对上述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以禹庙"梅梁化龙"故事为研究线索,梳理古籍文献与文人诗歌文本中"梅梁"信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有简单到复杂的"滚雪球"似的演变积淀过程,并分析此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颋 《社会科学》2007,(3):131-138
当赵氏一代,"崔府君"的奉祀风靡一时.特别是在南渡之际,高宗于磁州之庙卜、孝宗于诞前之托梦,"显应"所导致的崇敬,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该神灵的重要性.临安府新建的相关道观,一时间,成了都城人礼拜和游览的核心.入元以后,此种情况有了加强,燕南、河北、山东、河东等地,也就成了其香火地所在.而在所祠为谁的问题上,见有分别以卫州、磁州、辽州和顺县庙宇为主祠的西汉"汲县令崔瑗"、唐"滏阳令崔某"、唐"长子令崔珏"等说法,而元中期以后,这三者趋于混淆,且增添了生前"昼理阳、夜理阴",死后入围"五岳"僚吏、通管"冥界"等更多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伏波信仰是国家祭祀与地方秩序构建互动中的代表。一方面,两伏波将军通过国家册封、地方官员倡建庙宇、士人歌颂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题等形式,形成了神灵在中央的正统性和弘扬的主题。宋元时期,伏波信仰水神的主题不断放大,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规律。伏波信仰的变化,渗透着国家祭祀的逐渐地方化,渗透着国家在地方秩序构建中,利用英雄等神灵信仰在地方的空间逐步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八面体佛塔起源于犍陀罗,最初为适应犍陀罗八角形支提殿的形制而出现。佛教入华后,八面体佛塔被中国僧人广为利用,对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通过犍陀罗八面体佛塔与北凉石塔、甘肃庆阳石窟的比较研究,对楼兰八面体佛塔进行了复原,归纳出八面体佛塔从犍陀罗到中国的传播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