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意长 《晋阳学刊》2009,(6):117-119
阅读、写作和翻译可视为一种符号编织的“游戏”,罗兰·巴特的“符号游戏”观为我们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视角。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游戏”原则,在译文意义、译文语体和译文叙事结构等方面重新审视翻译家鲁迅的科学小说翻译,可以获得对这位译作等身的学术大师译介思想的全新认知。  相似文献   

2.
运用翻译文化研究派、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等理论,对译者的身份嬗变和身份定位研究表明,译者文化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则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奴仆""、模仿者"、"舌人"和"传声筒"成为了源语文本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和"吞噬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流动、科技发展和全球化,一国之内的自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跨越语言与文化边界的叙事及其翻译日益频繁,于是,源语到译语、源语文化到译语文化的二元体系随之面临挑战,而常用的cross-cultural、multicultural、intercultural等概念都未能克服传统单一文化观的局限,无法有效分析上述叙事及翻译。本文旨在引入更接近现当代文化及其翻译原貌的“转文化性”(transculturality)概念及理论,为上述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路径。本文认为,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和转文化性分别指向翻译参与文化交融过程的两个阶段,并基于此对转文化英语叙事及其中文翻译尝试全新分类。理论层面,转文化观尝试超越民族国家边界,不聚焦文化差异,而是关注文化交融过程和文化共通之处,为转文化叙事及其翻译提供一种更为适用的文化观和研究方法。现实层面,转文化观有助于在促进文化互通互鉴,探索并激发潜在的语言和文化活力,与延续文化认同和传承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的大量设立,翻译教师队伍日益壮大。许多英语语言文学教师变身为翻译教师,他们翻译实践少,实践能力薄弱,这直接影响到翻译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翻译教师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教育教学部门、翻译院系和翻译教师个人等三方入手,提出通过职称评审改革、教学管理配套政策支持和翻译教师个人努力等多个渠道来形成合力,全面提升翻译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翻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现代翻译的重点已经明显地转向以服务经济社会为主。现代翻译在继续充当文化桥梁的同时,更主要地成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引进与合作的纽带。翻译的这一转向体现在翻译为各行业服务、实用性翻译教育与实用翻译研究的大量出现、翻译界和翻译行业的发展动向等方面。翻译的这一转向有利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但是,翻译的质量与管理等问题也越显尖锐并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近代文学翻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贤凤 《学术论坛》2006,(10):166-169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近代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翻译主体、翻译目的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刘庆元  刘柳 《云梦学刊》2013,(3):145-149
作为翻译文学的一个主要源头,期刊翻译小说研究远未展开。将上个世纪初大型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翻译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其译本生成的"适应"与"选择"作出客观的描述与解释,是期刊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尝试。"文学功利性"、"家族翻译行为"、"译入语杂合"、"演译"是民国初期译者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语言生态系统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翻译了大量的俄苏文学作品,但学界至今无人对之加以研究。蒋光慈翻译了俄苏诗歌、小说、文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论文,同时详细介绍了新俄的文学创作。其翻译在选材方面比较符合自身的文学创作理想和广大民众的文学审美需要,客观上传播了新思想,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他本人乃至现代文学叙事方式的创新和创作方向的转变。今天对蒋光慈翻译的评价既要参考鲁迅等老一辈学者的意见,但也应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发现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外国文学要成为本国、本民族多元文学系统的有机部分,本土文学要走向他国和世界进而成为世界文学,获得在异域“后来的生命”,必须仰仗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离不开文学翻译批评的正确引导,而文学翻译批评要不负众望、发挥上述导向作用,自身建设——翻译批评研究亟待改进和加强。本文在对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现状分析、评述的基础上,围绕研究命题的内涵、重点与难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反问句在小说、对话、翻译中的频繁出现是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的一大特色。反问句所含括的埋怨责骂、拒绝否定、申辩反驳、贬斥嘲讽、疑惑不解等话语功能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能引起激烈的矛盾交锋。翻译中将其穿插于译本的人物对话中,能更深入地揭示其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从而更好的从对话中揭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抒发译者的强烈感情,也证实了反问句在小说翻译中的叙事功能和情感呼吁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晏殊的《踏莎行》、柳永的《秋夜月》英语译文的分析,试图展现宋词所独有的感伤抒情气质,观察不同叙述视角与期待视野,体味翻译美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出现影像化潮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本文通过分析杨争光的小说<越活越明白>在叙事结构,语言展示及叙事情境等方面的特点来揭示当代影像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语诗坛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性“史诗” ,但是诞生了“诗史”。从《诗经》到两汉乐府 ,到中晚唐诗篇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显现了夺目的光彩。唐代叙事诗 ,是中国汉语叙事诗成熟的标志 ;对它做重点研究 ,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诗界“抒情”和“叙事”之双峰 ,更深刻地理解艰难时事怎样造就一代诗豪 ,更准确地检测诗人的才力和魄力。  相似文献   

15.
阿瑟.丹托从方法论的基础上认定,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分析哲学史就是发现了哲学分析工具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能还没有终结。刘悦笛却认为,从以言逮意发展到语言转向的所谓常青哲学的思维模式,倒可以从重在得意忘言与立象尽意的中国本土意象思维那里获得启示,言、象、意皆不可或缺。在历史哲学领域,丹托将分析哲学应用于历史叙事的分析,叙事句构成了其历史叙事理论的核心,它根据未来去描述过去因而是以今释古的。刘悦笛则认为,这种对叙事句的真值的分析仍是非历史性的,丹托只能将历史哲学分析化,但却并未使分析哲学历史化。丹托承认,他最初即为本体论的美学始终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追问何为艺术、探求艺术史哲学回归到审美之思,构成了自己分析美学的三部曲。但刘悦笛认为,丹托的美学仍难逃唯科学主义的藩篱,而且其艺术本质观也没有考虑到东西方的本然差异。丹托从当代欧美艺术状态出发,认为艺术终结只是一种历史运作的方式,艺术已经完全丧失了方向。刘悦笛则进一步认定,未来的艺术必将终结在观念、身体与自然当中,因而主张一种全新的生活美学。  相似文献   

16.
李伟 《学术探索》2006,(3):127-130
叙事思维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叙事塑造人的主体形象,为人的发展提供楷模。建构具有实践意义的叙事学理论,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作者主体性、叙事动机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这样,才能走出西方现代哲学设下的“人死了”的陷阱,在文学实践中复活人的创造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元宇宙集技术集成、生存空间和数字媒介于一体,它将带来人、世界及其人与世界的互动中介的变革,形成不同于自然人的“智能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世界和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数字媒介。这些变革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人叙事主体面临“智能人”叙事主体的挑战,现实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面临虚实融生叙事场域主导的叙事思维的挑战,传统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面临数字叙事媒介主导的叙事方式的挑战。积极主动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构建不同存在样态叙事主体的协同叙事、新叙事思维引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数字媒介支持下的沉浸式交互叙事,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化“危”为“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金莉莉 《学术研究》2002,(11):124-128
本文用叙事学理论对童话语言的表层和深层特征做详尽分析 ,认为成人作者与儿童读者需要通过叙事话语达到心灵的对话 ;叙事学界定的转述语与叙述语分别在文本中所占比例的不同 ,直接影响童话审美性的强弱 ;童话叙事话语的深层特质是幽默和隐喻。在具体言语的修辞表达上 ,童话叙事话语又具有“模糊性”、“不可信”和快节奏等特点。成人作者对儿童思维与审美心理的模拟既在话语中传达自身的意图 ,又唤起儿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从而真正实现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