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庾肩吾的《书品》与孙过庭的《书谱》主题思想以及在书法品评史上的地位分析与比较,力图发掘并揭示出书法品评审美视角的变化及其规律。庾肩吾的《书品》,标志着书法品评审美视觉定位的真正形成;孙过庭的《书谱》,建立了以大胆的抒情哲理与严格的艺术语言规则相统一的书法美学体系。如果说庾肩吾的《书品》是书法品评在审美视角方面的首次定位的话,孙过庭的《书谱》则是对书法品评在审美视角方面的重大提高和发展。庾肩吾的《书品》与孙过庭的《书谱》在书法品评的理论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董史的《皇宋书录》,作为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从其体例和内容来看,体现了董史的“崇帝王、重四家、轻其他书家”的宋代大书法史观和“书因人贵”与“因人废书”的书学思想;书中还记录了释家书法及女书家,具有重要的书法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书谱》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艺美学崇尚变易的思想精髓,在论述书法艺术创作时,强调书法创作技巧表现与审美天趣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原则,主张书法创作应注重各种审美元素的调和,重视情感注入和情感表达,并提出了"五乖五合"论、"三时"说和"老境"说以及"察拟"之道和"精熟"之道等一系列融入了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多采而又精辟深刻的美学思想命题,从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书法创作审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逐渐扩大,英文版中国书法研究著述在海外呈现逐年增长之势,这使中国书法研究的时代背景产生了不同于此前的新变化。这些著述是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在学术层面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书法研究著述不足的同时,更为《中国书法术语汉英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契机。  相似文献   

5.
梁巘所著<评书帖>中的"炼字"是其论书精华所在.以历代书法风尚和三位典型书家为例,对梁氏的炼字进行爬梳和整理,通过对比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书论,力求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和议论梁氏炼字的价值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原书风与江浙书风被认为是中国书坛风格差异最为明显、影响力最大的两大书法流派.中原书风雄厚,江浙书风淡雅;中原书法崇碑,江浙书风尚帖;中原书风重"势",江浙书风尚"韵".形成两地书风显著差异的原因,有主观的性格因素,也有客观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民风民俗等文化环境因素.从两地书法表现的文化气质与审美情趣看,文化生态对地域书风的影响力是巨大而呈显性的.  相似文献   

7.
李巍 《人文杂志》2004,(3):127-130
《书谱》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通变思维 ,从书法创作的准备、构思、表现及启发诸阶段 ,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书法创作中所体现的艺术规律的普遍性和特异性 ,尤其是对启发阶段灵感产生原因和特点的深层探讨 ,奠定了中国古代书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守安 《云梦学刊》2005,26(5):144-144
明代的苏州,名家云集,祝允明、文徵明等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广有影响,学界已给予关注.但将明代的吴门书家作为一个“流派”来研究,似未有人专门做过.向彬《吴门书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这本书对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书家群体作一整体的审视和具体的考察分析,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吴华玲 《云梦学刊》2010,31(3):113-116
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之所以在西方受到普遍欢迎,其中不容忽略的一个原因在于他极力秉持的中庸人生观对其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影响。林氏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因为与之有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共鸣,在翻译过程中,他时而走进作者,时而走进读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和文字功底游刃于作者和读者之间,在“半里乾坤”中演绎着翻译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0.
由《闲情偶寄》看李渔尚俗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喜梅 《理论界》2007,(6):221-222
李渔毕生戏剧实践的经验与理论思考的成果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一书的“曲话”部分。在这部分著述里,李渔从编剧原则和技≯吾的角度提出尚俗而不媚俗的要求,充分表达了他通俗化的戏剧观。李渔雅俗共赏的戏剧主张既是时代的产物,也与他个人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因为花间词所确立的"词为艳科"的取材范围及其"柔靡绮丽"的审美情趣,虽为词体之当行本色(词以言情,别是一家),可是也因不符合传统礼教、诗教的要求,所以词体时时有被"变性"、"夺志"之虞。作为一种诗体,词所受到的"非礼"倾向及遭遇是其它文体从来没有过的。作为"歌辞之词"的词被要求去"言志"、"载道",恰如让一个烟花女子去作妇道人家之事、令时下的流行歌曲去表现重大社会政治内容,多少是不合适、也是勉为其难的事,何不各安其分?况且,"言志"、"载道"之作与"花草情思"之什,从艺术角度看,从来就没有高下的分别,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词体后来走上"诗化"、"赋化"也即所谓"雅化"之路,其实也就是词丧失自我、丧失其独特之美的过程。通过对花间词产生背景的寻绎,我们大略能推敲花间词之审美特质成因,以及其在千年词史上造成的莫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明书风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因,即为书家自身书学思想的转变.师古观作为书家书学思想的一个方面,是我们研究历代书家时所不可或缺的.而晚明书家的师古观,由于受到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与前代书家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晚明书家反对一种形式上的拟古主义思想,打破了既往复古派书家所崇尚的"古法"、"古意"之美学禁锢,直以出自于心的"己意"役古法、吾神代他神,追求一种与古人不合而合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莉莲·海尔曼的两部剧作<小狐狸>和<森林的另一边>作品中三代女性人物的命运和追寻,探讨海尔曼对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转折时期南方女性生存状态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作品中所折射的作家本人的女性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诗经>作为具有明确实用目的的雅乐,也是具有艺术审美意义的乐章,不乏审美娱悦性.其审美娱悦性,映射着周代统治者对其实用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因而,周礼"制中"的原则规范着<诗经>的美学取向只能是中和之美.其所体现的中和之美,不仅对于当时及后代的文学艺术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审美定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而且,对于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文艺观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诗经>乐章所体现的中和之美的价值论色彩、正确性原则、普遍和谐观以及朴素辩证法之影响,也许永远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当代书画作品的艺术水准似乎逐步呈现滑坡,大师级金石书画家后继乏人,几乎出现断档,这种现状实在令人忧虑。书法艺术创新需要继承传统,需要师承前人、古人,但更需要大胆突破、超越,标新立异,建立新的审美标准和新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6.
蒋维崧研究是山东书法乃至中国书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徐超是山东书学研究的重要代表.徐超用“清”字概括蒋维崧为人、为学、为艺的特点,奠定蒋维崧研究的基调;记录并阐述了蒋维崧书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推动学界对于传统书学重新认识与研究.《崧高维岳——蒋维崧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是徐超进行蒋维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徐超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擅长在丰富完整的资料陈述和演示分析中揭示蒋维崧的艺术特点及深层原因,并试图从现代学科发展建设角度阐释传统书学研究的特色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书》是古代日者选择时日、占断吉凶的一种实用简册,它广泛流行于当时的中下层庶民和低级别官吏中,是考察当时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材料。目前出土的《日书》主要集中在战国中晚期和两汉,其选择时日、占断吉凶的方法多与五行学说有所融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人对五行的理解和运用。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五行是古代中国人基于长期观察形成的一种朴素的物质观念,也有学者指出五行不是物质概念,而应该从历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次将<声无哀乐论>和<音心对映论>作为迄今为止<乐记>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相提并论,并以一种全新的角度系统地对<声无哀乐论>进行读评,肯定其与<乐记>一脉相承,同时提出嵇康以<声无哀乐论>反对<乐记>的"音有哀乐论"是文不对题,遂分类归纳其谬并予以评论.但又提出其谬许是作者"故意制造错觉,静观对方的智慧如何"的假设.文章认为<音心对映论>与<声无哀乐论>从命题看,完全相反,但后者的某些论点与前者又基本一致.<音心对映论>对于<乐记>"和律论"的挖掘,使当代音乐美学研究注重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张延俊 《殷都学刊》2011,32(1):114-116
《文学书官话》问世于1869年,比《马氏文通》早出30年,是我国最早一部用白话文编写的现代汉语官话研究著作,对我国白话文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创立了现代汉语教材编写的范式,提出了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反语等修辞格理论,根据汉语特点将现代官话词类划分为十五种,开展了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奠定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甚至影响到了国外的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是我国小说萌芽阶段一部记录魏晋名士言行的轶事小说,从其所写魏晋名士言行的特定内容和创作旨趣、审美追求看,则表现出玄韵、简约、谐趣的审美特征。玄韵是名士清谈所表现出来的清逸、爽朗、放旷的才情风韵;简约是指记事写人语言简洁洗练,言约旨远;谐趣是记事写人语言诙谐风趣,富有审美意味。《世说新语》这些审美特征,是它超越同时代世说体作品,能在后世得以广泛流传,成为文人士大夫案头必备之书并为诸家所仿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