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为了改革掉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由之路,深化企业改革是提高人才效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提高企业人才效益是促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解放生产力是指通过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或调整,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革命是通过社会基本制度的变革,以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改革则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最为精辟的阐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邓小平这句话中应该至少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条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三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邓小平身上始终贯穿着和体现着敢字当头,敢在其中的精神。尤其是在“文革”后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实践活动中,这种以敢字为特征的性格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一、敢思敢想,敢于讲别人不敢讲或者没有讲过的话邓小平敢思敢想,敢于讲别人不敢讲或者没有讲过的话,突出表现在敢于纠正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发展毛泽东思想上。是他纠正了毛泽东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是他纠正了毛泽东关于限制商品、货币、八级工资制等资产阶级法权的…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四大又进一步作了明确表述,由此引发了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择其要概述如后。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思想,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明确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在这一表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讲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相似文献   

7.
自7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对服务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目前,部分学者提出了“服务也是生产力”的观点,认为服务的手段、效果通过渗透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中并提高运作效率,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此,笔者同意其基本观点,即“服务也是生产力”,但认为其解释有待商榷。首先,应该对作为生产力的服务进行必要的界定。一种观点的提出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化,作为社会经济基本细胞的企业正在步入一个服务竞争的时代。因此,作为企业行为,企业性服务最终将对社会经济做出直接贡献,即作为生产力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党政干部、公务员要成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模范.必须具备领导经济建设、发展先进生产力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本领。为此,要重视开设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基础知识、行政管理、当代科技等课程。鉴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还要求对干部强化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信息知识、外语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是新世纪党中央治国方略创新的重大布局,也是调节社会关系,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国泰民安、经济昌盛、科技繁荣的战略选择;“德”“法”兼治在企业的实践应用,则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纵向延伸,是促进员工素质整体提高与企业两个文明全面进步,永葆企业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进行理论考量,改革是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途径,科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活力在改革",改革是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和动力源泉,由改革推动科技进步进而才能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从根本动因和终极意义上讲:改革是中国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邓爱玲 《决策探索》2011,(18):61-61
各级党组织肩负着保证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凝心聚力促进企业经济科学发展的艰巨任务。新的形势需要党务工作者不断自我加压、自我提高、自我鞭策、自我创新,紧跟发展形势,坚持“四不”动摇,充分发挥党组织特有的教育、引导、保证、监督、协调和服务的职能优势,切实做到党建工作和谋划企业发展战略同步,落实党建工作与推进改革发展同步,追求党建工作效果和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同步。  相似文献   

12.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科技思想确立的发展战略,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施。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也从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证明了“第一生产力”理论的正确。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伍括,“知识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知识”与“科学”是含义相近的两个相关概念。“知识”是指人…  相似文献   

13.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进行理论考量,改革是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途径,科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活力在改革",改革是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先决条件和动力源泉,由改革推动科技进步进而才能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从根本动因和终极意义上讲:改革是中国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迅速变革,新的经济环境成为现今社会发展的主趋势,社会生产力由物质经济力量朝着知识科技方向转变。在新经济形势下,信息化、智能化的数字产业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新经济常态。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有效把握经济规律,并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型升级,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内容。企业只有在新经济形势下不断实现自我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善于抓住时代机遇,接轨时代发展,才能切实增强自身经济实力,获得新的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发展新知识、孕育新技术的主要源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基石和源泉作用。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是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和探讨高校与企业科技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世纪之交,国内外经济竟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决定性影响愈为明显。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为迎接新一轮创业和以知识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的新挑战,实现经济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高校建设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源泉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① 衡量和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 ,其先进程度如何 ,最根本的是看该政党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正是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党必须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 ,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经济联系和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人本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义乌上千家企业中,大部分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基于义乌中小型企业并非都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员管理问题,因而对义乌中小型企业人本管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已经跨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审视“三农”问题,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态势的要求,用知识化带动城镇化,促进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与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消除城乡人口素质上的“二元结构”是消除经济“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策一直偏重于城市,使得原本脆弱的农…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南巡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下引此书,只注员数)这一理论的提出,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一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理论上的工作,主要是探求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由于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同社会比大生产的矛盾,必然会被另一种崭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从这个发展趋势出发,他们对未来社会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某种预测式的“概述”和描绘。对于领导建立了世界_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