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婷婷 《学术界》2012,(6):155-165,287
关于巫山和涉及高唐神女意象的诗歌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与前代较大的不同,有的神女诗中神女由艳丽多情的传统形象转变成出尘的女仙,有的传统神女题材的诗歌中神女意象消失不见,与此同时借神女批判宋玉赋或楚襄王的神女诗也多起来,这种种转变所达到的共同效果是使诗歌中传统的神女意象被逐渐解构,这种现象既与当时的道教发展有关,更代表了宋代士大夫的道德选择,是宋诗与“道”的一个诠释范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以海洋意象为立足点,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文学中具有崭新文化意义的海洋意象的形成与流变,力图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近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海意象呈现出与古典文学海上仙话传统截然不同的思想蕴含,它一方面体现了创作主体感时忧国的现实意识,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近现代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在精神.从主题史角度看,近现代文学中海意象的多元流变昭示着文学"现代性"的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3.
黄仁志 《南方论刊》2022,(3):84-85,98
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原型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丝绸之路文学中亦是如此.在神话原型批评视域下,丝路文学中"狼"意象的演变历程可被归结为"神化—世俗化—丑化",具体表现为:狼祖神话中被神化的狼,英雄史诗中被世俗化的狼,民间故事中逐渐被丑化的狼."狼"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本质上是人类认知不断提升强化...  相似文献   

4.
鲁瑞菁 《云梦学刊》2008,29(2):38-47
楚先王梦遇高唐神女的传说故事,其深层内蕴除具有远古圣婚仪式的原型积淀外,也反映出战国以降的冥婚习俗,而这类未婚死亡少女寻觅夫婿的冥婚习俗更常见于六朝"邂逅神女"型传说故事之中.不过,这层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风俗习惯却始终隐蔽未彰,反倒是神女传说故事背后的心理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持续在历史上发挥着影响,那即是男性内在心理不断冲突的无意识情结.因而不论是<高唐赋>中神话英雄冒险求女历程的神话原型,或是六朝"邂逅神女"的故事类型,其主要功能都是在化解男性内在心理永恒性的对立矛盾情结,超越由此而造成的精神困惑和焦虑,恢复心理的平衡与和谐.可是这个平衡和谐终将又产生出新的矛盾对立,也正由于这个"对立--平衡--对立"的循环辩证怪圈,使得女神原型意象在历史上一再反复出现于梦境、神话、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也形成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令人玩味不已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之屈赋批评对汉人成说多有继承和深入的发挥,更有在批评角度、批评标准上的新变——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评价,重视对于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加之他们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所以对于屈赋的品鉴显得异常精要,常发前人之未发。当然,传统儒家功利主义文学思想也限制了他们对于屈赋的理解,而对屈原思想行为的冷落,甚至批评,也导致了他们在论及屈赋时很少关注屈赋文学精神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屈原个性、气质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屈赋批评在魏晋南北朝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特点是中国思想史、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发展到本阶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徐蔚 《北方论丛》2021,(2):112-117
"意象"是中国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其萌芽于中国原始思维中的"感物—象数"传统,"数"与"德"构成了"象"所承载的原型意义;魏晋至唐代是哲学意象论向审美意象论滑移的过渡时期,"境象不一"由艺术领域的泛化所指,向文学领域的确定所指靠拢;文学意象论完成于明清,意象在文学批评和理论言说中被普遍使用,对其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的认知已经全面渗入日常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中"形象"的凸显,以及西方话语的冲击,导致五四以后学界一度以西方视角审视意象。辩证地看,也为这一范畴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擅用意象,抽象意象不同于实意意象,是以意象所产生结果作为意象考察的分类。此项考察至今在文学研究中仍然是一项空白。"封住"意象、"割裂"意象和"隔断"意象是张爱玲抽象意象的诠释手段,也是张爱玲独有的风格体现。这种抽象意象结合心理学理论使张爱玲创伤性记忆得以外显,通过一系列的"忧"之情节的诠释,解读张爱玲文字背后的情感内蕴和人性纠结。  相似文献   

8.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意象,历来研究很多,但全面的总结并不多见.本文从历时角度考察了"月"意象的情感意蕴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嬗变情况:从先秦时期无特定情感意蕴的"日月"对举、诗情背景渲染,到汉魏"玩月"、"望月"的月意蕴情感寄托内涵的生发,到唐代诗人的"望月"、"味月"、"拜月",月意蕴哲理内涵和神话崇拜内涵的嬗变,并最终形成"赏月"文化的中华民族的"月"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赵娟 《学术探索》2014,(6):147-151
"芙蓉"与"梨花"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种意象。本文对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出现的意象迥异的两种花——芙蓉和梨花展开分析,重点阐述它们在诗中所包含的文学意蕴以及在文学叙事方面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的情感世界、流水文化的地理学根据及神话遗存、流水意象的多重哲学美学蕴涵、流水意象与华夏民族精神及文人性格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流水意象,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指出了流水意象的种种哲学美学蕴涵及其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深层联系,对其在中国古典文学情感表现中的意义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作者认为,流水意象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功能的审美价值系统,它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并同其他意象母题一道,生成和强化了占传统文学相当比重的创作构思、审美表现的民族化形式;而它与华夏民族精神和文人性格的关系,更反映了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类情感的主观感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学意象理论和文学翻译创作的哲学观点论述"意象翻译与创作空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意象翻译应该遵循翻译创作的方法,在译入语中展现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内涵.第二部分以西方"太阳"意象为切入点,通过西方太阳意象的诗歌,比较分析中西语境下太阳意象的异同,并针对四大类不同的太阳意象内涵,探讨意象翻译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2.
肖鹰 《社会科学》2012,(10):124-130
在前期明代复古主义的思潮背景下,意象理论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道学的"诗言志"观念的影响,与之相抗衡的则是被禅学浸染后的道家玄言诗学对意象理论的左右。而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王阳明的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的影响,自我意识和情感观念的萌发,以"性情"(情感)为本体的意象理论被提出来。这即是意象理论的历史性的完成,也孕育了以"情感"瓦解"意象"的晚明激情主义诗学思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古代楚国的自然环境因素、屈原流放的地域特点以及其作品中体现出的意象来看屈原创作的悲秋文学主题。从整个文学情境的创作来看,屈原在作品中体现的主要情感基调是愁闷怨愤,而愁闷怨愤之情的体现与自然时节气候之变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多以秋季的荒凉景象作为文章内在的情感变化线索,使其有独特的秋天愁闷意象的文学特色。这种倾向不断发展与演变,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2):93-99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与文学密不可分。中国是大河文明之国、内陆河流大国,书写河流是古老而恒久的中国文学母题。中国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丰富的河流文学文本,是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但至今"河流文学"并没成为一个通行的概念术语,尚未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河流文学"主要指以河流或与河流相关的事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对象、核心意象、叙事背景的文学文本,它与临河住民的生存状态、文学家主体的生命体验、诸多现代性话语密切相关,既是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乡土文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论域。  相似文献   

16.
付元琼 《学术探索》2012,(2):128-131
由于地区和时代风俗的不同,人们对乌鸦的喜恶或有差异。但乌鸟意象作为中国文学中较为复杂的意象之一,却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此意象不仅涵义丰富,而且在辞赋中又和其在诗词中有显著的区别。唐前,辞赋中的乌鸟是作者借以表达"出"、"处"生存观念的寄托,乌意象亦随辞赋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处"儒道两家,其中《神乌傅》正反映了作者在"出"、"处"间的徘徊和抉择。有唐一代,乌意象的灵异祥瑞成为辞赋书写的重要内容。宋以降,辞赋中的乌鸟渐渐摆脱了其作为祥瑞之兆的使命,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儒家道德品性。此时的乌意象集忠、孝、仁等儒家大加称扬的道德于一身,堪称"奉行"儒家伦理道德的典范。而明代《孝乌赋》,凸显乌鸟意象的"孝"德,是彰扬乌意象孝行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17.
应晨 《阴山学刊》2010,23(1):63-67
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意象创构看成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关键,论述了艺术语言与意象传达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和谐一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肯定了道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本体意义。同时,刘勰还从想象和比兴的角度论述了意象创构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尤其突出了主体情感在意象创构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主导作用,解决了意象创构过程中主客观辩证统一的问题。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审美意象观,由此形成了中国文艺美学思想中重视意象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具有富贵、祥瑞、爱情、愁苦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对意象的构成,以及意象何以会是艺术的细胞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意象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最早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它指的是艺术创作构思时浮在脑际的一种艺术悬想。这种艺术悬想又是浸透着意念、意绪、情感的表象。表象是保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事物形象。这种表象一旦被人们打上意念、意绪、情感的印记,就会变成意象。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意象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感知外界事物时,被感知到的各种事物、对象,常常涂上了一层情感色调。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一定是人们有意识地这么做的。如果在这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自己情意的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