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攻坚性问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进程。“农村贫困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业潜藏危机”是“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只有正视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现实,遵循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的现象,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才能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山东莱芜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介绍了他们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做法。通过调查,作者认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中国农村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的现代化,取决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价教育的功能,确立科教兴农的指导思想,建立农科教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新跃迁,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魏宣利认为,造成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依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差异性供给,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兼顾社会养老保险的“效率”与“公平”、“强制性”与“自愿性”、“多轨并行”与“统一”等原则.赵然芬认为,当前中国实行的城乡二元金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今后应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大背景下,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建设,引导城市资金反哺农村、促进农村资金回流.耿卫新认为,在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王春蕊认为,新农村综合体属于一种新事物,它是农村—-小城镇的过渡形式,既有农村的乡土化特色,又具有城镇的现代化功能,是城镇和乡村二者优势的集合,在具体实践中应把握好其建设的内涵与要义,充分发挥其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向平 《社会科学》2022,(12):141-151
儒释道三教的伦理特质可谓以“心教”为核心,把圣人效仿天,其“心与天交”的模式延伸到现实世界中庶民大众对于三教圣人道德的模仿,视之为世间最完美的楷模伦理。从“天生德于予”的孔子,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的神圣差异,被《白虎通》总结和定义为“上行下效曰教”,因此促成儒释道三教借助于圣人行而众生效仿的模式强化了“心教”所固有的价值秩序,实现了圣人楷模和现实底线伦理间的总体整合功能。依此,圣人之心及其道德模仿便能很轻松地抹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建构、呈现为天地人浑然一体和所有人成圣、成道、成佛的完美心态。  相似文献   

5.
孟芳  葛笑如 《理论界》2006,(7):75-76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马太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太效应”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的方面。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两个统筹”,即城乡统筹和农村内部统筹,并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汪潜  张天儒 《理论界》2005,(9):137-137
教育服务农村,是困扰近代以来无数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问题。在探索与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教育须根据农村实际,为农村培养人才,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其立论的依据是中国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融入全球化步伐加快,教育服务农村必须跳出传统框架,走城乡统筹之路,坚持“出口导向战略”方向。教育为城市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确实存在农村人才流失,存在对农村财富和资源的掠夺问题,但并非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帮助。有人认为,现代教育违背了应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成为属于自己社会的社会人的目标,单向进化…  相似文献   

7.
农村弱势群体在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和重视.然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不乐观.通过对浙江部分地市农村弱势群体的个案调查发现,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农村教育内容单调,资源严重不足,结构、形式和服务功能单一,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弱势群体多样化教育需求.农村教育应坚持"关注弱势、促进公平、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弱势群体"的核心理念,遵循"以人为本、需求定位"的原则,变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困境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面临困境,农民收入与消费萎缩,精神贫困状况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功能退化、社会事业滞后,农村资金加速流出、金融支农力度减弱,导致农民的边缘化问题加剧。要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必须围绕“农转工”这个核心,以“绿色工业化”模式为主导,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步伐,同时以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动态体系作为资金支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坚持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要在个人与社会之间进行抉择与整合的确是个两难问题。教育本应以育人为旨归 ,培养“完人”(即完善的人 )为使命。而偏重于功利价值的现实社会要求 ,使生产力成为裁剪一切的标准 ,导致现行教育走进了“以经济为中心”的误区 ,这给教育自身及外部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 ,对现行教育价值取向进行反思与超越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一、教育功能的客观概述  教育的功能可粗略地分为两类 :一类是本体功能 ,即育人 ;另一类是社会功能 ,包括一般的社会功能与具体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教育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 …  相似文献   

10.
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城镇,大战略”。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要把城镇化建设与城乡统筹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全面小康建设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1.
李涛  宋玉波 《江淮论坛》2011,(1):145-153,103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需要以教育公共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思路,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优势,调动社会多中心的广泛参与.在国家与地方、宏观与微观之间形成合理的、富有共性与个性特色的统筹试验治理策略,以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完美协调。作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统筹城乡教育将面临一系列“统筹”难题——既有教育系统内部本体意义上的统筹困挠,义有外部各种礼会和政治既得利益集团相互之间.它们与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展开深层利益博弈。统筹教育改革之谓“统筹”本身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通过平衡与协调争取事实利益与价值利益最大化的曲折过程;“统筹”不好,则改革难免夭折于襁褓。鉴此,文章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概念、历史与现状”四角度对其进行动态耕犁,方是清晰把脉中国下一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深入治理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12.
田夏彪 《学术探索》2008,(5):137-141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城市中心”和“农村中心”两种误区,它们共同具有工具化倾向的特征,形成这两种误区的因素有:教育价值主体、国家体制与政策、城乡文化意识、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农村教育发展认识和城乡现实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晏月平  李雅琳 《东岳论丛》2022,(7):165-175+192
健康作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中国应对人口高速老龄化的重要策略,也是中国实现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的现实选择。为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应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与健康相关的“保障”和“参与”因素,基于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较低、患慢性病比例高、社会参与能力不足与精神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以及家庭照护支持政策相对匮乏、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医疗保障统筹能力与预防性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现实条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应全方位提供健康教育,以高健康素养水平促进“主动健康”;协调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增进健康公平;充分调动多方主体力量,健全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促进,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宋元时期的儒释道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以后,完成了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实质的相融相摄。本时期的三教关系状态形成,既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以及三教人士的主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模式具有封闭性自治的特点。在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下,农村社会已经发生历史性变迁,农村社会逐步走向开放性与异质性,村民自治赖以存在的经济与社会基础逐步瓦解。农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既有现实决定了必须建立适应当前农村社会开放性、流动性社会要求的新型自治实践模式。由“开放性自治”到“封闭性自治”的转型是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6.
李涛  邓泽军 《江淮论坛》2012,(1):169-175
全球化时代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是当今大多数国家在进行宏观教育政策设计时所必须面对和回应的核心困惑,由此所催生的以城乡二元融合为焦点的教育公平政策设计问题事实上已成为了制约国际社会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突围这些历史性与制度性藩篱,就必须从“世界教育公平史”与“全球化教育公共治理”的政治哲学路径出发,厘清国际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历史嬗迁脉络,探索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国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同治理模式与特征,进而为总体处于治理低态阶段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必要的国际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国红 《船山学刊》2011,(1):121-123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开展对话的基础前提是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儒家思想实现了制度化,有了政治和社会上的客观形态,这样儒佛道三教对话的形式便表现为儒家以独尊的地位对佛家和道家的政治、社会功能价值进行评判。而佛家和道家面对儒家的评判则在儒家的独尊地住面前对自身存在的政治和社会合法性进行辩护.对话的性质是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中学生父亲的教育手记》作为教育读本和文学读本精巧结合的成功范例,首先它具备“别一种文学体式”的特点,如运用日常语流进行陈述;强调“社会功能”、应用价值。其次贴近“中国情境的教育”现实。如平民视角、立足现状、探究常理、务求实效。再次是“家教文学与文学家教”的融合如父爱的地位、对教育缺位的反观与诘疑、知性与感性的编织。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场深入、系统的以“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广大农村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这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与以往的社教运动比较,有很多根本不同的特点。为了有助于弄清这些特点,把握存在于农村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客观情况,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张白茹 《学术界》2005,1(5):208-212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青少年道德行为赖以形成的“德育场”,社会环境则决定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以学校为基础,以现实为维度,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充分实现青少年德育环境因素的功能耦合与提升,是当前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