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本文立足百余年来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的现状,对比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从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内容、比较的文化视野、比较研究中的训诂问题、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看法.主张以非形式逻辑作为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逻辑理论和思想,倡导加强逻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研究,认为应该把中国古代的逻辑理论与思想同亚里士多的逻辑思想中的非形式逻辑部分进行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古书的正确训释,以免随心所欲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彭玉平  杨金文 《学术研究》2001,2(11):116-120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制约到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逻辑史第一次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一日至八日在广州举行;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同时宣告成立。来自京、沪、津、粤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从事中国逻辑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和专业工作者共四十个单位、四十九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种意见认为,中国逻辑史主要以普通逻辑(形式逻辑)的发展史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研究一些与普通逻辑有关的哲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训诂方法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已有训诂方法理论存在一些问题,认为训诂方法理论应该建立实践标准和逻辑标准;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方法的特点,以区别方法范畴与非方法范畴;并且论述了方法范畴的逻辑层位关系。  相似文献   

5.
也谈无"是"即无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左立 《学术研究》2007,1(11):23-29
如何看待"是"对逻辑的影响,这不仅是一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逻辑哲学问题。本文考察了"是"字在传统词项逻辑理论中的作用,分析了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阐明了古汉语中没有"是"对于中国古代没能产生类似于西方传统词项逻辑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中的逻辑和语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版)的《逻辑史》条目中有一个小条目——《中国逻辑》。它说。“大体说来,中国哲学一方面注重实践的和道德的问题;另一方面对生活给予神秘的解释。它没有给逻辑研究留下什么地盘,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新儒家学派建立之后,逻辑研究仍被忽视。……在逻辑学的发展中,中国思想家没有跨越初级阶段,而  相似文献   

7.
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在逻辑史研究与逻辑的比较研究中,诸多中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不同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逻辑有共同的一面,也有特殊的一面。沈有鼎所著《墨经的逻辑学》一书的“结论”是很简短的,但在这十分简短的“结论”中,却有一大段文字被用来讨论具有人类共同性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在中国的表现方式的特质。他说:“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和逻辑形式是没有民族性也没有阶级性的。但作为思维的直接现实的有声语言则虽没有阶级性,却是有民族性的。中国语言的特性就制约着人类共同具有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在中国语言中所取得的表现方式的特质,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同源字典》所蕴涵的训诂学思想;并以此为据,就“训诂”“训诂学”概念、训诂学的性质、训诂学的最终目标等三个问题,针对一些有较大影响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1.“训诂”和“训诂学”是两个不容混淆的不同概念;2.训诂学属于语言学,没有所谓“综合”的性质。3.训诂学的最终目标是写出一部汉语词汇史。  相似文献   

9.
近代墨学研究,比较中外乃主要路径,成就之外,以比附为比较的现象处处可见.杜国庠对墨家辩学比较研究弊端的批评,多一语中的之言.同时确立了立足墨家辩学本身,从文字训诂、历史分析、先秦文化分析等方面探讨<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方法,这一"以墨家逻辑还诸墨家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正是比较中西时应坚守的基本轨辙.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书,它是我国最早的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训诂材料,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古义,仅它给词分类这一点,就比西方早100多年。《尔雅》对后世的训诂学也有很大影响,在古汉语和汉语史研究上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概念史”是伴随“语言学转向”而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类型和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东亚近代知识考古、数据库研究方法、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近代新名词研究、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总体而言,概念史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身份未明、时代未定、平台未建的起步阶段,有志者当从系统译介德国概念史成果、组建概念史合作研究团队、出版概念史研究集刊和丛书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2.
杨蕾 《中州学刊》2003,(3):131-133
20世纪 ,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经历开拓、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逻辑全面研究的先河 ,在中国学术和教育领域确立了中国逻辑史学科和研究方向 ,而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造就了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 ,为新时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 ,我国逻辑史研究承继上世纪 80年代以来的良好态势 ,继续呈现出一个较热烈的研究局面。各种角度、不同层面的挖掘在向前推进 ,各类观点不断推出、相互争鸣。总体而言 ,主要集中在本体反思、研究方法、逻辑学人和现实应用四个领域。下面 ,我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同时也提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文本解读的兴起,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老问题:脱离语境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诠释不足以及从当代现实出发评价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照着说而是接着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反思中国的马哲形成史研究以找到接着说的可靠支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今天,中国逻辑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逻辑观念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出现了从文化意义到哲学意义以及向逻辑意义回归的多重意义演变,这种演变在整体上直接影响了中国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模式。逻辑以证明为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证明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梁启超于 2 0世纪初在诸子学领域开创“以欧西新理比附中国旧学”的研究风尚以来 ,西方逻辑便成了我国“名辩”研究的最重要工具 ,“名辩”也因此而变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时至今日 ,“名辩即是逻辑” ,在许多中国逻辑史研究者看来 ,似乎已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 ,如果对一百年来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作一实事求是的反思 ,我们就不难看出 ,所谓的“名辩逻辑” ,不过是2 0世纪中国逻辑史界人为制造的一桩学术冤案 ,它在我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一我国古代有对名、辩的研究之实 ,而无“名学”、“辩学”之称 ,更无“名辩逻辑”…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代中国史学进行研究,首先要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廓清.目前来看,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等诸多概念,造成当代史学研究中概念的模糊与混乱,有必要予以辨析和明确.史学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史料的简单发掘和再现,还应当通过对历史史料的研究找出历史发展的逻辑轨迹,为现实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启示.后者既是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国史学承载的时代任务.  相似文献   

17.
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而延续至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之争 ,是我国逻辑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争论的核心和主题 ,是中国古代有无“名辩学”以及“名辩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 ,而强化对原本意义上的有关名、辩的理论研究 ,则是解决这场纷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老子》文本解读,过去大多以训诂方法为主, “公训公有理,婆训婆有理”成了《老子》解读中的常见现象,由此带来的译文不顺、逻辑不通、意义不明等后果已经或正在显露出来.近年来在“西学”背景下的若干新方法的采用,不仅没有消除过度依赖训诂所产生的“症状”,而且又出现了另造一个“老子”的风险.运用“整体性”方法、“回到《老子》文本中去”的方法、“逻辑之优先性”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来解读《老子》,将有助于《老子》解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还名学和辩学以本来面目──评《名学与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清田教授主持的原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名学与辩学》一书,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该书抓住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大胆探索,打破“据西释中”的传统名辩研究模式,提出了名、辩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新方法。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名学、辩学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长时期以来,在我国中国逻辑史界,“名学”、“辩学”、“名辩学”诸术语都被用来指称中国古代逻辑。但是,什么是名学、辩学、名辩学?它们又何以与西方的“逻辑”同义?这些“中国逻辑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谭旭东 《江淮论坛》2022,(6):173-180
从“五四”前后至今,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史写实践就没有停止过。除儿童文学史论、批评史和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原理外,还有许多学位论文和期刊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回顾已有成果,儿童文学史写尚存不足,儿童文学还缺少一部成熟的演进史,现代儿童文学的起点也没有确认,其发展的断代分期问题也没有解决,对儿童文学演进的内在规律及运作机制还缺乏清晰辨识。中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的教育价值、学科和社会意义非同寻常,它不是简单地为某一个文学门类进行总结,也是学科建设的问题。做好儿童文学史论研究,有利于充实中国文学史、完善文学理论体系,有利于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中文学科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化和儿童群体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儿童文学的学科共识与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